老路谈兵法·赢职场(152) “招凰引凤”重续篇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刘宝麟</span></p> <p class="ql-block">《世说新语》记载:“刘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抚御。一日虽有数千人归投,其逃散而去,亦复如此,所以卒无所建。”</p><p class="ql-block">刘昆,何许人也?乃西晋大臣,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西晋光禄大夫刘蕃之子也。此君曾任并州刺史,深得民心,流亡士庶多归之。</p><p class="ql-block">《世说新语》这段记载说的是,刘琨擅长招揽人才,却不善于安抚和驾驭他们。一天之内虽然有几千人前来投奔,可是逃跑的人数也有这么多,因此他最终没有什么作为。</p><p class="ql-block">刘琨这种劳而无功的揽才教训值得汲取。当下一些单位和机构在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中,同样存在着重“引”疏“安”的倾向。他们想方设法把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吸引过来,形成了“蔚蔚壮观”的人才方阵,觉得如此这般便大功告成了,而在如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既来之,则安之”上欠缺关注度和“投注”力,从而导致人才的浪费与流失。这种现象,从工作方法上讲,属于重“上篇文章”,轻“下篇文章”;从工作指导上看,则属于重其“表”而轻其“里”,重其“功”而轻其“效”。</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行军篇》曰:“兵非益多,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意思是说,兵力不是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够做到集中兵力、正确判明敌情、战胜敌人就可以了。同理,对一个单位、一个机构来讲,在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配备上,也并非多多益善。高学历的、高层次的人过多,既提升了人才投入的成本,又容易造成人才的“拥堵”与内耗,还会因“才”不得用而导致人才流失。也就是说,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量多质优固然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而最佳数质线、最佳结构比、最大稳定度,才是最重要的选项。因此,人们在写就“招凰引凤”这一“前章”的同时,应着眼实现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合理搭配、优势互补,着眼实现人尽其才、才安其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作好“续篇”上。</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