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休闲游——国清寺

老槐树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2日,午后前往国清寺。</p> <p class="ql-block"> 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为晋王杨广根据智者大师绘制的蓝图,命司马王弘亲自督造,现存主要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国清寺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宗派天台宗和韩国、日本以及世界各地佛教天台宗的祖庭,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家宗教局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寺庙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p> <p class="ql-block">  国清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浙江天台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p> <p class="ql-block">  雨花殿</p><p class="ql-block"> 出门神殿,即见钟、鼓两楼中间又一座殿堂,常匾上书“雨花殿”三字。此名在别的佛寺中难得见到。相传是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曾在此讲述《妙法莲花经》,其精诚所至,感动天庭,天上下起法雨天花,故得此名。</p> <p class="ql-block">隋梅</p><p class="ql-block">传为隋代寺院初建时天台宗五祖章安大师手植,迄今已有1400多年,是国内最古老的梅树之一。文革中,隋梅濒临枯死,古寺全面整修后,枯木回春,花满枝头,果实累累,实为一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  报恩塔</p><p class="ql-block"> 报恩塔是观音殿西邻,建于1985年9月,高约3米,塔顶为黄铜宝顶,紫铜瓦盖成,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塔体为录岩。呈四方形,正前方为日本文“南无妙法莲华经(日莲)”碑名,另三面各嵌有黑底金字的经文。台基也为录岩铺成。</p> <p class="ql-block">三賢殿</p><p class="ql-block">奉祀唐代国清寺高僧丰干、寒山和拾得三位贤人。佛教称他们为三大士,分别为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化身。其中寒山尤为著名,有诗三百余首传世。民间奉拾得、寒山为“和合二仙”。三贤殿原为“虎啸堂”,传说丰干的坐骑老虎,曾关养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妙法堂</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左侧妙法堂,这是一座两层楼五开间的精舍。堂前芭蕉茂盛,玉桂常青,环境十分清幽。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开敞明净,阁的周转排列着百只木箱,珍藏着《妙法莲华经》、《大藏经》等经籍。</p> <p class="ql-block">独筆鵝字碑</p><p class="ql-block">碑上“鹅”字一半为书圣王羲之真迹,另一半为天台书法家曹抡选补书;咸丰九年(1859 ),华顶山上发现东晋书圣王羲之鹅字半块真迹,经曹抡选七年摹写,补为全璧,移碑于此。</p><p class="ql-block"> 附: “鹅”字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相传有一天夜里,曹抡选夜宿华顶山华顶寺,在灯下练书法,忽听窗外异响视之有奇光,随手掷砚出窗外。他掌灯出来四处一瞧,什么事情没有,俯拾地上所掷石砚,竟然变得光洁如玉。</p><p class="ql-block">于是,曹某便在石砚落地处发掘,掘出王羲之半“鹅”残字碑。后来,曹某苦练七年书法,日夜临摹王某碑帖,最终补全“鹅”字。</p> <p class="ql-block"> 隋塔位于天台城关镇东北6里。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受菩萨戒而建造的报恩塔。唐会昌法难受损,南宋建炎二年(1128)修葺。残高59.4米,边长4.6米,六面九级,为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系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因遭火焚毁飞檐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p> <p class="ql-block">  七佛塔,在寒拾亭前,俗称“七支塔”,也称迎宾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因为是祭祀过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门前。建于隋唐时的七佛塔已不存在,1973年在旧址上重建七佛塔。</p>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2日,编辑于天台县山头下村蔡家下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