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之旅 泰顺风情

清风秋月

<p class="ql-block">温州泰顺县,明景泰三年(1452年),景泰帝以“国泰民安,人心效顺”之意赐名泰顺。县内有各类桥梁970多座,唐、宋、明、清四代的古廊桥33座,其中15座古廊桥和“仕水碇步”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被列入国家和省市非遗名录116项。</p><p class="ql-block">泰顺廊桥建造工艺独特,桥梁造型精巧。类型有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伸臂梁廊桥、木平梁廊桥、石拱木廊桥等。</p> <p class="ql-block">北涧廊桥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因桥跨北而上,故名曰“北涧桥”。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嘉庆八年(1803)修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全国重点文物。桥长51.87米,宽5.39米,净跨29米,桥屋20间,桥柱84根,桥面地板全由一寸厚木板两层加固。桥的东首当地人称“桥头”,地势较高,有石阶16级;西首称“桥尾”,地势较低,石阶26步。横跨北溪之上的北涧桥整体结构合理,气势如虹,桥屋灰瓦红身,飞檐走兽,桥旁古树掩映,桥下二水交汇。青山、碧水、虹桥、古树,相互辉映,构成一幅迷人的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穿过长长的卵石路,来到了北涧桥边。矗立在桥头的两棵参天古树掩映着廊桥和民宅,廊桥屋檐上的脊兽和民宅山花上的悬鱼在枝叶的摇曳中,若隐若现。一条小径从卵石路旁分道而下,借碇步桥延伸到溪的对岸。在宽阔的溪滩上观赏青瓦红身的北涧桥,仿佛身处古意盎然的宋画之中,便能体会到人在画中游的美妙了!</p> <p class="ql-block">碇步桥‌,又称汀步桥或矴步桥,是一种古老的桥梁形式,主要建于水流平缓的山溪之上,方便行人渡河。碇步桥由一系列石礅组成,石礅上大下尖,相隔几步设置一块子碇,以便行人避让。这种桥梁形式既经济实惠又便于维修,通常附建在拦水坡上,坚固耐用‌。</p> <p class="ql-block">上北涧桥,首先得穿越一段大小不一的石块铺就的石阶路,此路处于大榕树与民居的夹缝中,路边是当地居民的地摊。</p> <p class="ql-block">行至坡顶有一用大颗鹅卵石铺就的平台,继续前行便是下坡石阶,与刚才上来的路形成对应八字形,平台直角左拐,步上16级石条台阶进入桥身。</p> <p class="ql-block">桥屋。</p> <p class="ql-block">国家文物局杨道明教授称北涧桥是中国桥梁史中的‘“双碧”,并亲手题了“古建文物,民族精粹”八个大字,制成双匾,高悬桥之两首。</p> <p class="ql-block">行至桥尾便可见到三尊醒目的石雕像耸立在平地上,他们分别是北涧桥始建首事僧明灯、陈国隆和林嘉会。</p> <p class="ql-block">桥尾。</p> <p class="ql-block">桥尾南面有两间二层小木屋,分别挂着泰顺直播间和情爱廊桥两块匾额。沿着木屋门前的小路一直往下走便来到溪水边。</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角度拍北涧桥更美。</p> <p class="ql-block">离开北涧桥漫步小镇。小镇虽小,但也是满满的艺术感。一幅玫瑰花墙,是游客拍照的最佳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沿途看到一座二层六角凉亭,很有年代感,因为赶时间没法近距离实地观赏。</p> <p class="ql-block">溪东廊桥与北涧桥相距约两百米,两者被当地人称为姐妹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清乾隆十年(1745年)、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虹气临虚,影摇波月”,此桥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形态优美,横跨东溪之上,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维修。溪东桥的倡建者为林正绪,林正绪生平端方正直,好行义举,而此桥的修建者是修北涧桥工匠的徒弟,故而有人也将这两桥称为“师徒桥”。</p> <p class="ql-block">仕水碇步,位于泰顺县仕阳镇溪东村,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建成,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水损后重修。</p> <p class="ql-block">仕水碇步全长133米,宽1.9米,计223齿,一字形凌波延伸,蔚为壮观。碇步石齿平整,每齿分高低两层,其高层可供肩挑者或涨水季节踏用。高碇步石用白色花岗岩,低碇步石用青石,两种不同的石质色彩,构成了碇步优美的外观,双色石材的使用便于夜间辨认行走。仕水碇步是泰顺县保存的众多碇步中的杰出代表,其设计与建造较为科学,有较典型的地域特征及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走在石桥上,脚踩石块,耳边是风声鸟鸣,眼前是江南的水墨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像不像在钢琴键盘上弹奏?所以仕水碇步又有一个特别浪漫的名字,叫“琴桥”。 </p><p class="ql-block">不过,这桥可不仅仅是个浪漫摆设,它承载着泰顺当地人的生活,每天都有村民走过桥上下地干活,甚至挑水卖菜。你以为这就是高潮了? 不,真正的亮点是泰顺人把舞龙搬到了这座桥上,搞出了“碇步龙”这么个非遗传统节目。 </p> <p class="ql-block">碇步龙。</p><p class="ql-block">仕水碇步不是一座简单的桥,它是泰顺人生活的一部分,是江南文化的缩影,更是一座承载着历史和现代交融的桥梁。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人们的喜怒哀乐。</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感恩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碇步桥西面是一大片鹅卵石滩,再远处是一片芦苇荡。看上去十分壮观,亦十分沧凉。</p> <p class="ql-block">非遗长廊</p><p class="ql-block">位于碇步桥北岸约数十米处。泰顺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人文历史,飞云江上游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和唐宋农耕文化的浓墨重彩依旧散发着馨香,飘荡在村头巷尾,甚至氤氲于人们不经的言行举止中。时至今日,生活的变迁、历史嬗变使得这些瓯越遗风一一原本完整有序的区域文化变得零碎而模糊,或有形可辨,残痕依稀;或无形可考,世代手口相传,成为一种泰顺的地方记忆。</p> <p class="ql-block">长廊有800米长,数十幅壁画。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其中木拱桥营造技艺、药发木偶戏、泰顺提线木偶戏等六个项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泰顺县先后被确定为中国民间艺术(木偶戏)之乡,浙江省传统戏剧特色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传承基地,浙江省传统节日(元宵节百家宴)保护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舍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试点县。其中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传承人类的灿烂文化遗产而修建该长廊,用壁画的形式展示泰顺非遗风采,留住乡愁,留住记忆。</p> <p class="ql-block">碇步龙起源于泰顺县仕阳镇朝阳村,因在碇步上表演而得名。据仕阳镇朝阳村林氏族谱记载:清嘉庆三年1798年),林氏裔孙为庆祝朝阳日林氏宗祠落成首创了碇步龙,以庆大典,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盈,至今有二百一十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仕水碇步分高低两阶,紧紧相连。舞龙队就是在这长长的碇步上舞动,并特别设计了十来套动作,如“塔龙珠、龙戏珠、龙舔珠、龙鸣珠等,其中“蹲马龙”最为精彩,舞者需要有非凡的体力和熟练的技巧,据老艺人说各套动作都来自于生活。</p> <p class="ql-block">木拱桥。</p> <p class="ql-block">提线木偶。</p> <p class="ql-block">第九楼。</p> <p class="ql-block">百家宴。</p> <p class="ql-block">婚嫁。</p> <p class="ql-block">龙门狮子镫。</p> <p class="ql-block">非遗长廊有好几个这里的出口通向村庄,因时间紧迫,没有时间上去看一看上面的情况如何。</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匆匆回眸,再看一眼仕水碇步桥,它依然像来时那样静静的躺在河床上,淡定从容,宠辱不惊!不远处的非遗长廊像一排窗口,以开放的姿态向世人展示这一方水土悠长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泰顺三条桥,位于洲岭乡和垟溪乡交界溪上。由原先三条巨木跨河为桥而得名,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十三日,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为叠梁式木拱廊桥。长26.63米,宽4米,离水面高10米,建桥屋11间,明间五架柱梁,柱头有蝶形莲花瓣头拱座。该桥起源较早,据泰顺《分疆录》记载,道光年间修建时曾发现唐朝贞观旧瓦,是泰顺县文献记载历史最早的桥梁。该桥精巧秀丽,历史悠久,被编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作为百种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宣传,显示了泰顺县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古代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p><p class="ql-block">1982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后列入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6年作为泰顺廊桥的15座单体之一,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小朋友和妈妈一起欣赏古桥。</p> <p class="ql-block">在深深的峡谷里,远离尘嚣,独自承受孤单和寂寞。估计,今天我们是唯一的访客。</p> <p class="ql-block">未满4岁的小朋友执意要到桥底下看看,拱桥是怎么固定的。</p> <p class="ql-block">知道答案满足心愿的小朋友在回程路上欢声笑语,开心快乐,健步如飞。</p> <p class="ql-block">快乐行走在杂草丛生、崎岖不平的山路。</p> <p class="ql-block">傍晚到达泰顺土楼群。</p> <p class="ql-block">下交垟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嘉庆年间,曾氏家族从福建迁徙至此,留下了独特的客家土楼风格古民居‌。这些土楼不仅是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承载着曾氏家族的迁徙历史和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交垟土楼位于温州市泰顺县,始建于1858年,由曾氏家族为抵御匪患而建,融合福建土楼形制,成为重要防御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家在等候木偶戏开演。</p> <p class="ql-block">到处是年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已经搭好台准备唱戏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这里似乎已经成为商业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喜庆的灯笼,辉煌的灯火。</p> <p class="ql-block">错落有致的土楼与家门口的菜园,组合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p> <p class="ql-block">《问李白》是一家酒家,这名字起的真好。走过路过的游客都会好奇的进入“问李白”,管他吃不吃喝不喝,首先赚到人气。聪明的的老板。</p> <p class="ql-block">仓楼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方形土楼,是曾氏家族于清晚期所建,具有显著的防御功能。土楼用条石砌基,黄土夯筑,内部为木构建筑两层,平面呈“口”字形布置,设有天井、窗洞及了望孔等‌。土楼占地约625平方米,平时用作仓库,存放谷物和农具,一旦有入侵者,村民会集中到土楼中藏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土楼外围设有壕沟,起到防御作用。土楼内部结构简单,二层每间用壁板隔断,向天井一侧周围用栏杆,向外一侧有窗洞及了望孔‌。此外,土楼前种有荷花,四面有沟渠。</p> <p class="ql-block">小朋友:为什么有这么个洞呢?</p><p class="ql-block">交垟土楼群位于隐于世的地方,四周环境优美,山环水绕,古木苍天,景致幽雅。这里的古民居融合了浙闽两地的建筑特色,处处散发着自然恬淡的气息。交垟土楼不仅是曾氏家族的聚居之地,更是国宝级文保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泰顺艺术馆酒店</p><p class="ql-block">艺术馆酒店是一个隐于世的山水间的璀璨明珠。酒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会长倾心打造,以书法艺术为灵魂,开启独特的文化之旅。</p><p class="ql-block">酒店环境优美,被公园和湖景环绕,山水气息浓厚,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呼吸都变得顺畅。这里是我们今天晚上的家。</p> <p class="ql-block">酒店充满艺术气息,特别适合打卡拍照和放松心情。一进大堂,入口设计非常特别,仿佛进入了一个艺术世界。</p> <p class="ql-block">  这里收藏了上百位狂草艺术家的作品,大厅随便一拍都是大片,特别适合喜欢书法和拍照的朋友们。展厅设计感十足,尤其是旋转楼梯,灯光效果超赞,随手一拍就是大片。</p> <p class="ql-block">旋转楼梯。</p> <p class="ql-block">泰顺文祥湖艺术民宿,书法爱好者的天堂,酒店房间和走廊都充满了书法艺术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仙居桥</p><p class="ql-block">位于仙稔乡仙居村水尾,系贯木拱廊桥,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弘治四年(1491)、嘉靖四十二年(1563)重建,现桥为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p> <p class="ql-block">这座优美的古廊桥有桥屋18间,80柱, 单檐,长42.83米,宽5.30米,离水面高12.6米,净跨34.50米,是泰顺跨径最大的古代木拱廊桥。</p> <p class="ql-block">仙居廊桥是电视剧《温州一家人》里阿雨去意大利的时候周万顺一家人送阿雨上车的拍摄地。</p> <p class="ql-block">古桥连着状元岭古道,古道之所以名为状元岭,是因为宋代温州首位状元徐奭曾经多次往返于此。此道是泰顺县第一条古官道。</p> <p class="ql-block">小朋友要感受一下古代状元走过的崎岖不平之路。</p> <p class="ql-block">梅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建于明正德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宗祠木构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精巧,工艺精湛。气势宏伟,古朴隽秀,宏阁轩敞。格局之特别、规模之宏大,在全省宋、明、清宗祠建筑中尚属孤例。宗祠由祠门(双门楼)、迎客堂、序伦堂、报本堂、厢房、祭坛六部分组成。整体布局为三进式,自东而西沿中轴线次第高升。寓意宗族人才辈出,步步高升。序伦堂和报本堂建筑设计采用明朝建筑中典型的减柱法,即用粗大横梁把均衡承重改为周边承重,使得大厅显得格外宽敞。横梁长13米,周长2米多,为全国古建筑之最。</p> <p class="ql-block">梅氏祖先用锄头和斧头积攒财富建造的宗祠与先后建造的时思寺、马仙宫、胡桥、护关桥等古建筑群及精心栽培保护的千年柳杉王、 古柏等近百棵古树,构成独特的地方人文自然景观,也是大漈4A景区的主要元素。如今千年古树和古建已成为国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柳杉王</p><p class="ql-block">名列全国同种柳杉胸径之冠,1500余年,胸径4.47米,胸围13.4 米。该柳杉原高50余米,因遭雷击断现高28米,树干已空心,树内可容纳30余人。摘自《中国树木奇观》 杉界魁首,柳杉世界的"王中王”篇。</p> <p class="ql-block">迎客堂。</p><p class="ql-block">梅氏祖训。</p> <p class="ql-block">序伦堂。</p> <p class="ql-block">报本堂。</p> <p class="ql-block">梅氏金榜题名。</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梅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时思寺</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绍兴十年宋高宗皇帝赐名时思院,明洪武元年(1368)诚意伯刘基题额"时思道场”,宣德元年(1426)改为时思寺。现存寺院占地1193平方米,山门、大雄宝殿、三清殿、心经钟楼、马仙宫等构成,为汉室布局的古刹建筑群,保存有宋明清古建筑风范,历史悠久,古朴高雅,"寺祠院三观同址、宋明清三代同堂、儒释道三教同炉”的古建筑奇观。 </p> <p class="ql-block">祠门古柏</p><p class="ql-block">该树高17米,胸围4.1米,树龄约为1500年,经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鉴定,确定为全国最大最古老的刺柏。</p> <p class="ql-block">祠门古柏邻居</p><p class="ql-block">树龄1500年。</p> <p class="ql-block">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两棵古树似一对亲密兄弟。</p> <p class="ql-block">围墙为石片及鹅卵石砌成。</p> <p class="ql-block">石基夯土围墙。</p> <p class="ql-block">寺门。</p> <p class="ql-block">马仙宫</p><p class="ql-block">清代建筑,供奉女神马夫人。据载,马夫人是初唐时期景宁县一位贫苦织女,以代人纺织双梭清水麻布,换回粮食奉养婆婆,是一位孝媳,升天成为神仙,被后人奉为“孝仙”。马夫人是浙西南群众信仰的古老地方神,信仰文化圈遍及丽水、温州和福建松溪等地。 </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是江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宋代古建筑。据"梅氏宗谱》记载大漈梅氏第五世子梅元屃,年六岁祖父殁,居庐守孝三年,孝思备至,宋高宗闻奏,经勘察事实,于绍兴十年庚申,十一月初十日降旨在礼部,广赐束帛,旌表其人曰孝童,庐曰时思院。</p> <p class="ql-block">心经钟楼</p><p class="ql-block">建于明朝。木质结构,三层三楼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斗拱七辅作象鼻昂,楼内四根粗壮大柱支撑,由严密的榫卯结构和斗拱件衔接,甚是奇观。三楼曾悬挂有心经铜钟,重达800斤。钟上铸有佛教《心经》全文,钟声可传30余里。</p> <p class="ql-block">护关桥</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乾隆辛丑(1781),长29米、宽8米、高9米,是三层三檐楼屋式木结构廊桥,第一层关帝庙,第二层是文昌阁,第三层是魁星阁,起到护佐村坊和方便交通的作用。全国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恋日桥</p><p class="ql-block">其名来源及建筑年代未查到相关信息。</p> <p class="ql-block">雪花漈瀑布</p><p class="ql-block">单级高70米,为河流溯源侵蚀,裂点上移至较硬的闪长岩处形成的陡崖,水流顺崖斜扑而出,进散成无数朵洁白的水花。纷纷扬扬,形似雪花。水似喷雪照眼明”,雪花漈也由此得名。清人张琢到此吟诗: 叠雪喷珠景最奇,我来相对却相宜,胸中尘俗多如许,借与清泉一洗之”,尘世中的丝丝烦恼和点点俗尘,仿佛被这深山中的瀑布荡涤一空。</p> <p class="ql-block">温州泰顺县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古建遗迹非常丰富的地方,造型优美的廊桥,琴键一般优雅的碇桥,富有闽域风情的交垟土楼群,人才辈出的梅氏家族及其宗祠里的上千年古树,气势磅礴的雪花漈瀑布……无一不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