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阜山民族英雄陈文龙纪念馆

俊采星驰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神照大地 福泽万世</b></h1><p class="ql-block"> ———福州九大尚书庙长乐阜山进香团</p><p class="ql-block">撰稿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p><p class="ql-block"><b>刘依目</b> 研究员(教授)</p><p class="ql-block">摄影 俊采星驰</p><p class="ql-block">领队 刘锦惠 刘依彬</p><p class="ql-block"> 一座公婆顶凤珠山,因陈文龙民族英雄纪念馆而出名。山则不高,因“三朝”敕封,有他神明则灵验。叩拜尚书公,有拜有成功!</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农历二月末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走进三月三,这个节日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到来。和煦的初春里,2025年3月22日周六上午,来自福州万寿、琅岐、龙潭、竹林、新亭、中墩、安庆、龙岐、洋中等九大尚书庙共50余人,乘坐大巴前往长乐阜山进香;到了村头,各尚书庙统一着装特色的大红、浅红、蛋黄、淡黄等马甲,扛着贡香、抬着钱宝、备齐香火,队伍前排拉齐着写有“精忠同武穆,正气并文山”的横幅,向公婆顶凤珠山进发┉┅</p><p class="ql-block"> </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精忠同武穆</b></h1><p class="ql-block"> 一是理解“精忠”与“武穆”。这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精神象征与历史评价,这四个字从两个方面共同构成对岳飞的功绩、品德,以及对岳飞文化传播中带给世人影响力的高度概括。</p><p class="ql-block"> 二是理解“武穆”的谥号来历与意义‌。“武穆”确实是岳飞的谥号‌。①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秦桧等人竟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入犾,后被杀害;宋孝宗赵昚(1127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194年六月二十八日),字元永,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七月二十日—1189年二月十八日在位)即位后,为岳飞平反昭雪,并追谥“武穆”,后又加谥为“忠武”,封鄂王。‌(①了解谥号含义‌:古时帝王、诸侯、文臣武将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一般为褒扬之词;②了解谥法‌含义:指追谥的准则,即根据逝者的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③了解追谥含义:词语,读音是zhuī shì,死后追加谥号。)可以看出追谥是一种重要的历史和文化现象,用于纪念和表彰具有相当大影力和对逝者生前贡献的肯定。</p> 三是理解谥号“武穆”的含义,①“武穆”是中国古代谥法中的常用字,具有褒义;②“武”‌,代表“威强睿德”“克定祸乱”等含义。“威强睿德”,是中国古代谥法中用于评价帝王功绩的特定表述,可从以下层面词义解析:威‌——指威严、威望,强调统治者的震慑力与权威性‌。强‌——表示国力强盛、军事力量雄厚,体现对外征伐或维护疆域的能力‌。睿‌——意为明智、智慧,侧重指统治者的谋略与决策能力‌。德‌——指仁德、德行,强调以德治国、施行仁政的治理理念‌。古武谥法语境中的完整含义,“威强睿德曰武”是核心解释,即同时具备“威严强盛”的硬实力,文有“明智仁德”的软实力者,可被追谥为“武”‌。 <br>  具体举例:①汉武帝刘彻‌,通过对外扩张与对内集权使汉朝国力达到顶峰,谥号“武”,即源于其兼具武功与文治‌;②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以礼乐制度巩固统治,亦符合“武”的标准‌;③文化延伸,此词不仅用于历史评价,还渗透至文学领域。 四是理解岳飞遇害后,宋孝宗为其平反并追谥“武穆”功绩。①“武”指其军事才能卓越(如史上收复建康、郾城大捷等);②“穆”则赞其德性仁厚(如廉洁自守、体恤士卒)。谥号体现了朝廷对岳飞“武功”与“德行”的双重肯定,后世常以“岳武穆”尊称‌。<br>  五是理解“精忠”典故渊源‌。源于“岳母刺字”的传说:岳飞少年投军时,其母姚氏在其背刺“尽忠报国”(《宋史》记载为“尽忠”,后民间演化为“精忠”),激励其以忠诚报效国家‌;宋高宗曾亲题“精忠岳飞”为军旗,成为岳家军的核心精神‌。<br>  六是理解文化符号的融合‌意义。“武穆精忠”被后世理解为对岳飞精神的高度凝练,既包含其抵御外侮的军事成就(如收复失地、治军严明),也涵盖其忠贞不渝的品格(如拒诏抗金、廉洁奉公)等等。 元代诗人白珽在《岳武穆精忠庙》中,以“偃月无封桧,栖霞有谥碑”等诗句,借“武穆精忠”表达对英雄的追思与对家国命运的感慨‌。出自《岳武穆精忠庙》诗。这句诗的意思是:虽然,秦桧没有被封为偃月将军,但他在栖霞山有谥碑。(秦桧‌:是宋代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涉嫌谋害岳飞,主张屈辱的和平理念。尽管他在世时备受争议;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因其英勇抗金和忠诚而被后人敬仰。秦桧与岳飞的对立使得秦桧的形象在后世被定格为史上反面角色。)岳飞则因其忠诚和英勇被后人铭记。这句诗也反映了后人对秦桧的批判和对岳飞的敬仰之情‌。 七是理解历史传承与现实意义‌。明清小说如《武穆精忠传》将其事迹演义化,强化了“精忠报国”的民间信仰‌。现代语境中,“精忠同武穆”常被用于强调爱国主义与个人操守的统一性,成为中华文化中忠勇精神的典型符号‌。<br>  在尚书庙石柱上有林则徐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拜祭陈文龙题刻的对联:“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滏,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伏神庥”。林则徐把陈文龙与文天祥尊崇为“隆名并峙”的“一代忠贞”,可见林则徐对陈文龙评价非常之高。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正气并文山</b></h1><p class="ql-block"> 一是理解正气并文山意义。可以理解为正气与文山的结合,并列词组关系,表达了一种正气浩然、文件繁多的意境;“正气”是指正直、传播正能量的风气,体现为人的浩然之气、刚正的气节和光明正大的作风等;“文山”则是指文件之多,形容文件堆积如山‌将两者结合,可以理解为在浩然正气的同时,文件和事务也繁多。这种表达方式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在保持正气的同时,工作繁忙、事务繁重。例如,在政府机构或企业环境中,形容某位领导或员工在保持高尚品德的同时,也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任务和责任等。这是一种通俗理解。</p> <p class="ql-block">  二是读懂《正气歌》是宋末文学家文天祥的诗作。①该诗是作于诗人被囚元大都的狱中;②开头即点出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至时穷之际,必然会显示出来;③随后,用十二个典故,列出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以显示浩然正气的力量;④接下来八句,说明浩然正气贯日月,立天地,为三纲之命、道义之根;⑤联系到诗人的命运,虽然兵败被俘处在极其恶劣的牢狱之中,但是由于一身正气,各种邪气和疾病都不能侵犯自己,因此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⑥全诗用韵富有变化,与文义互为烘托,互为旁征博引,体现了浩然正气的巨大力量;⑦多用排比句式,文气绵密贯串,节奏整齐明快;⑧感情深沉,气壮山河,直抒胸臆,毫无雕饰,充分体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  三是理解一对十分难得楹联。上一世纪30年代初,杭州重修陈文龙墓时,曾由莆田历史上最后一位进士张琴撰写一对楹联:南宋两状元——理宗丙辰科,十余年甲第联三镳,千古文章标节义;西湖二忠肃——前身岳少保,后身于少保,一杯土,松楸相望,双悬日月照乾坤。他把陈文龙和岳飞、文天祥、于谦相提并论了。</p> <h1><b> 人到神,神到人</b></h1><p class="ql-block"> 陈文龙从人到神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他作为民族英雄的忠诚和英勇事迹在民间和官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崇敬,最终成为一种信仰。陈文龙为官清廉,忠诚爱国,成为了福州人心中永恒的记忆。因感念其功绩,福州人称文龙为“尚书公”。福州人民景仰陈文龙的爱国精神,产生了对陈文龙的信仰。这一信仰遍及福州;2007年8月28日,“福州陈文龙信仰民俗”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Ⅹ-82。</p> 陈文龙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人人皆知岳飞,而他就是岳飞死后,仍然率军誓死抵抗,后来不幸兵败被俘,其妻儿老小以及家眷都被抓走,但他宁死不投靠敌人,最后一心为国气绝于岳飞墓前,这是何等的悲壮;在我国沿海地区我们经常能够听说一名海神,他就是抗元的一代名将陈文龙;他作为海神的名气非常大,可以和妈祖齐名,渔民出海的时候都要祭拜这个海上保护神;陈文龙是地境神灵,东南沿海都是这样口口相传,出海的商船经常经受海上的风浪和艰难险阻,所以他们经常祭拜陈文龙乞求平安,将陈文龙比作“海上保护神”,明清时期,每三年科举后,历朝皇帝都委派新科状元率册封团赴琉球岛(今冲绳)、台湾岛册封当地地方官员。册封团在海上行船,为祈求平安,将陈文龙塑像立于船中祭拜。由此,就有了海上“官船拜文龙,民船拜妈祖”之说。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陈文龙的形象逐渐演变为海神,这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宝贵财富。 袁隆平的“封神”是科学贡献与精神力量的叠加效应。①‌杂交水稻改写农业史‌的硬核成就奠定历史地位;②‌朴素奉献与公众误解的冲突‌则催生集体情感投射;③最终,在时代叙事中升华为“当代神农”的永恒符号‌。<br>  袁隆平形象的丰满,是与中国整体摆脱饥饿的历史进程相一致的。袁隆平构成了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袁隆平,就是我们告别饥饿的一个人格符号。但袁隆平的意义非常好懂:解决吃的问题,让我们吃饱;从这个角度说,袁隆平的意义是非凡的。袁隆平收获山呼海啸的礼赞,背后是一个民族从饥饿中走出来的艰辛历程;其实,饥饿的产生,不只是粮食产量。悼念、进香袁隆平,其实也是因为他和我们共同见证了,这个大中国终于在制度层面选择了一条整体上不再挨饿的道路。 按福州民间信仰的惯例,民众都自发、自愿地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和十五日到陈文龙尚书庙焚香礼拜,祈求神佑,平安赐福,家和业兴;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陈文龙信仰始被列入正式祀典,由官府给银举行每年春、秋二祭;民国后,改为民间举行祭祀,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七陈文龙诞辰日、四月二十五陈文龙殉国日和八月十四陈文龙羽化成神日,举行3次大规模的带有“宗亲神祭祀及联谊”性质的庙会活动。<br>  数百年来,相沿成俗,一直延续至今陈文龙信仰民俗的文化特色,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如今已形成融崇贤、神缘、涉外、民俗、商贸五类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景观。这对推动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的认同和相互交流,都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著名人物如林则徐、严复等都对陈文龙表示景仰,并亲自参与祭祀活动,进一步推广了他的事迹和影响力‌。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绕村登上公婆顶,</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拜尚书公无数回。</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不厌其烦再来过,</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有拜有成信仰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撰稿:凤岗龙祥岛洋中刘氏32世裔孙<br><b>刘依目</b> 研究员(教授)陈志平<br>2025.03.22 17时---24时 午夜落笔于西湖畔。<br>2025.03.23 6时至8时会稿,10:20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