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美友后散记

雪绒花

<p class="ql-block">昨夜,看了一位美友玲的文章,辗转反侧,难寐。这位美篇里的美女,说实在,虽不认,但通过文字、算得上朋友,更算得上知己。我进美篇也有七个年头了,我知道,美友玲一直关注我的文字。美篇显示文友访问过的足迹。我却很少去访问她的主页。平日里实在太忙。这真的有点不近人情。每每看到她访问我文字的足迹,我的心里似乎有一种愧疚感。礼尚往来,这是中国人的礼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晚周末,我打开美篇,准备把当天的生活记录一下时,又看到玲的访问足迹,就暂搁下自己的心愿,打开美友的美篇。我看了她的《人走茶凉》与《沉默与社交》,心情一下就荡漾起来。她说出了我的性格、想说的话、还有心中的矛盾与纠结。原来,生活中竟有如此相同性情的人。我一直以为自己性格有问题。一想到自己的那些怪诞的行为,我的心里就矛盾,甚至自卑。可是,看了玲的文字,我顿时释然。人分三六九等,自己做自己,问心无愧便罢;人的个性不同,或热情、或淡漠、或沉稳、或张扬,他们日常所表现的情绪就不同;人的素质不同,待人处事接物的方式就不同。我们怎能要求亲人、家人、朋友与同事跟自己的见解与行为相同?我的性格决定了我行为的导向,我又怎能责怪自己有病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之初,性本善。我天生性格开朗,性情直爽,爱说爱笑,热情大方。在经过世事的磨砺,生活的历炼后,在读过许多书之后,似乎感悟,开朗热情并非绝对的优点,心直口快有时会伤人,热情大方不分场合会失了分寸,自以为是的善良会让对方左右为难,去打扰别人的宁静很让对方反感。这些等等,本是出自善意,结果适而其反。在现实中反省,在现实中被亲人朋友较正,最初的口无遮掩到如今的慎谨言行,从最初的滔滔不绝到如今的沉默无语,这是经历了一个生命磨炼的过程。正所谓玉不雕不成精美的器物,人不经历世事的磨砺怎能知道世事的纷繁。我似乎已经不是原来的我,我已不是原来的性格。但在三观相同,个性相同的友人面前,我还是情不自禁,露出自己的本色,显出自己的原形。人生得一知己,与脾性相同的人在一起是一种释放,那就快乐吧!那就无忧无虑吧!此时,我就是热情、快乐、热闹的人。否则,我就会冷漠、无言,甚至有人说我清高。我常为自己时而热情,时而冰冷的性格苦恼,甚至多次对同事说,我有病,不要跟我计较。今天读了美友的文字,大有茅塞顿开的意味。其实真正的沉默并不是空洞无声,而是满载着思绪与情感,在自己热情开朗的性格上锦上添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总感觉,自己的朋友很少,真正能交心的朋友更少。我不喜欢女人三人一堆五人一群是是非非。人有一个劣性,一但进入群体,智商就变低,人云亦云。为了获得所谓大众的认同感,所谓集体里的安全感,许多人抛弃是非观念,抛弃道德良心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正谓一个狗叫,后面的狗也跟着叫,可后面的狗不知为啥叫。可笑的狼群效应。可我就不愿做后面狼群中的一位,只能沉默,这势必要孤独。我的孤独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喜欢的人,我不愿去表达。爱要大声说出来,我就说不出来。朋友有事时,我只能用行动去表达我的爱;朋友虽近在咫尺,我不会去打扰她的宁静,我明白那个喜欢我的人一直关注着我,我也一直关注着她。我知道自已这样不好,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要常联系,友情的纽带才越近,可我就是做不到。美友玲说:不联系并不代表遗忘,也许是一种无奈(工作的忙碌,生活的琐碎),也许是怕打扰对方的一种安宁,也许心里在默默祝福对方。不论咋样,对子我,只要是知已,我心里就有一隅属于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访了美友玲的文字,心情荡漾。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心情,胡乱一通,都不知咧咧些啥,但心情真的舒展了。端一杯香茶,站在窗口向下眺望,院子的几树紫玉兰在阳光下炫烂着,远处的一棵白玉兰已一树洁白,老槐树在春光下皴黑的枝杆是另一种风姿。我对自己说;走,下楼,去跟春天来个约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