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座石窟,一个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孔洞穴,一截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 广袤无垠的西北沙漠中,有一座闪耀着璀璨光芒的艺术宝库——敦煌。它宛如一颗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令我心心念念许久。终于,在2024年8月4日,我和老公还有妹妹一同从大柴旦翡翠湖启程前往敦煌。约350公里,沿柳格高速前行,经鱼卡,过阿克塞,我们穿越荒凉的大漠,到当金山,黑褐色的山体,在湛蓝的天空映衬下,如铁铸般刚毅,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历经一路的奔波劳顿,怀揣着满心的期待,我们终于抵达了敦煌。</p><p class="ql-block">按照旅行社的预先安排,入住敦煌小镇的金果乐酒店,好好休息一番,为接下来探索敦煌莫高窟、呜沙山做好准备。</p> <p class="ql-block">🔽 在<span style="color:rgb(1, 1, 1);">敦煌吹过的风都是文化,走过的路都是历史,我们入住的敦煌小镇,以汉唐遗风为主题,将敦煌特有的民俗文化和丝路历史文化巧妙融合,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敦煌文化和历史的绝佳场所。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到地道的西北特色美食,还能购买到手工艺品和纪念品,并体验剪纸、沙画等传统手工技艺,沉浸式感受敦煌独特的文化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 “又见敦煌”,一眼千年。当我们车驶进停车场,一眼便望见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中,静静伫立着承载大型情景剧《又见敦煌》的“湖蓝剧场”。剧场外墙由玻璃构成,在日光的照耀下,恰似沙漠里一颗灵动的蓝色水滴。听说这部情景剧是由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知名导演王潮歌主创,以创新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舞台呈现,堪称空前之作。</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入剧场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又见敦煌”一场震撼心灵的文化盛宴</span></p> <p class="ql-block">敦,大也。煌,盛也。敦煌这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古老的城市。随手捧起一把沙,就是一段历史;随手翻开一卷书,就是一段故事。春一去,冬一来,一千年就过去了!走近敦煌,梦回千年!古老的敦煌文化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 穿越千年历史时空,与心灵对话。它用短短90分钟演绎了几出历史故事,观众将步行穿越1000多年前的藏经洞、2000多年前的莫高窟,领略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的风貌,感受浩瀚无垠的敦煌学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演出共分为四个厅,每个厅都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p><p class="ql-block">一、序幕厅:观众在此集合,由几位朗诵者分布于剧场的不同位置,伫立在观众之中,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表演形式。</p><p class="ql-block">二、T台走秀区:演出正式开始,观众跟随演员的步伐前行。让观众近距离穿越到过去,贴近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张骞、相夫公主、索靖将军、王维、张议潮将军、悟真和尚、唐宣宗、王圆箓道士、常书鸿院长、王潮歌导演等,为后面的重头戏做以铺垫。</p><p class="ql-block">三、石窟体验区:观众继续站立随演员走动。在这个区域主要上演了百余年前,有一位弱小的道士一一王圆篆,不经意间窥视了千年尘封的历史,从此揭开了莫高窟的神秘面纱,在历史的痛与恨中,交织演绎出这样一段无奈与沉痛的难舍之情。</p><p class="ql-block">四、敦煌大剧院主表演厅:最后一幕表达了创作者的感慨万千,悲悯莫高的逐渐消亡,悲怆时光的无情,呼吁保护文物……</p><p class="ql-block">最后在一首悲伤的《千年一瞬间》歌曲中结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请点开视频吧,让我们一起穿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走进大汉、走进盛唐……</span></p><p class="ql-block">🔽 张骞,这位西汉时期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以两次出使西域闻名于世,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在这场历史人物的T台走秀中,他最先出场,缓缓走向台前,大声问:“此地是敦煌吗?我想问问这是不是敦煌?得到肯定回答后,这位形容枯槁的老人举起颤抖的双手说,“我终于又回到了大汉的土地上,思念家乡心切” 。</p> <p class="ql-block">🔽 这里记载着一个永远的痛楚,一面是王道士的赎罪,一面是洞窟飞天的呼唤。悔恨无极的叩问。</p><p class="ql-block">王道士:我要早知道我是一个千古罪人,我就不送那些菩萨走了,我后悔呀。但是你们能不能就别骂我了,你们轻轻动一个指头,帮我把这页翻过去吧,就别再骂我了。</p><p class="ql-block">菩萨塑像说:孩子,让我摸摸你的头,让我安慰你,解脱你,你不用为此事难过,你送走的塑像而已,一张画而已。我的根还在,我的爱,我的慈悲,我对你的关照,永远不会离开。我永远会在你身边。</p> <p class="ql-block">此时此景,满心忧虑:莫高窟还能在岁月的侵蚀与风沙的磨砺中坚守几年。而《又见敦煌》的演绎,承载的正是守护与传承的使命,就是想让每一个来到敦煌的人不留下遗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有机会踏上敦煌这片神秘的土地,那《又见敦煌》这场演出绝对不容错过。</p><p class="ql-block">《又见敦煌》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舞者以灵动的身姿演绎着千年的故事,演员们饱含深情的演绎,将敦煌的兴衰、文化的传承与交融娓娓道来。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敦煌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们对这座古老城市有了更多的敬畏和感慨。看完后,被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蕴所折服,这份震撼与感动,成为你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文化体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沙漠中的艺术明珠—敦煌莫高窟</span></p> <p class="ql-block">从影剧院出来,《又见敦煌》带来震撼人心的演出让我意犹未尽,剧中激昂或悲催情节应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回荡,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此时,司机已等候多时,我们上车后,车子朝着9公里外的莫高窟疾驰而去 ,仿佛是在追逐着千年的光影,大约20分钟后与敦煌的历史再次相拥。当车辆缓缓停下,我迫不及待地踏出车门,那一刻,敦煌的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或是屏幕上的影像,而是真真切切就在我的面前,触手可及。莫高窟的每一幅壁画、每一尊雕塑,都承载着千年的故事与智慧,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等着每一位游客的倾听与感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三大石窟之首—莫高窟,</span>坐落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它位于宕泉河西岸,在一面长1700米的断崖上开凿,有着规模浩大的石窟群,如同蜂房般密密麻麻。这里共保存了735个洞窟,窟内保存着4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彩塑2400余尊。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丝绸之路上曾经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敦煌研究院于1994.8写的关于莫高窟的简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窟的故事,藏于樊锦诗所著的《我心归处是敦煌》之中 ,让我们一起探寻它的神秘起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元二年(366年),一位名叫乐僔的僧人,杖锡林野,从中原云游到敦煌东南的鸣沙山东麓。”因为天色已晚,旅途劳顿,乐僔和尚打算就地歇脚过夜。正当他掸去僧袍上的尘土,准备躺下休息的时候,不经意地抬头向东面的三危山方向望了一眼。这一望,他立刻被眼前的景色惊得目瞪口呆。只见那三危山上,金光万道,璀璨绚烂,仿佛有千佛化现,乐僔和尚被这神奇的佛光盛景惊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乐僔和尚看到三危山佛光盛景后受到触动,这不正是自己苦苦寻觅的西方极乐世界吗?他深信这个地方是非常神圣的,是佛给自己降下旨意,于是怀着虔诚之心,在鸣沙山东麓崖壁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他也因此被认为是莫高窟的创始人。</span></p> <p class="ql-block">洞窟分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如土炕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p><p class="ql-block">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组20人,主要参观了南区8个洞窟,洞口、台阶和护栏修缮得崭新,但又不失古朴,特意留出的残墙,彰显出莫高窟的古老,更突出了它的沧桑。进入洞窟内,禁止拍照,没有灯光,只有导游手中的手电筒,<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暗夜中的萤火虫,在黑暗中闪烁。讲解中照亮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壁画、一尊尊庄严肃穆的佛像和一个个美轮美奂穹顶⋯</span></p> <p class="ql-block">中唐158窟——最美的涅槃佛</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158窟中,静卧着敦煌最大的一尊涅槃佛像,为石胎泥塑造就,全长15.8米 。佛像身着通肩袈裟,头南足北,右胁而卧,面朝东方,安睡于通壁佛床之上。左臂自然覆于左侧腰身,手指的姿态疏密有致,右臂舒展,右手优雅地承托着脸。双足累叠,安详静谧。</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一提到敦煌,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那神秘而优美的飞天形象。</p><p class="ql-block">飞天在佛教中是指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意为天歌神,紧那罗意为天乐神,他们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p><p class="ql-block">随着佛教的传播,飞天形象传入中国,先传至西域,再进入中原。在中国,飞天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摆脱了印度飞天的原始形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敦煌艺术的代表性符号。</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1961年国务院公布莫高窟、榆林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茂陵烟雨埋弓剑,石马无声蔓草寒”。 时光转瞬千年,在那片被风沙掩埋的寂静洞窟中,竟隐藏着一个震惊世界的秘密。自公元1035年前后被封闭,历经长达860多年的漫长岁月,直<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1900年,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王圆箓的道士无意中打开,浩如星辰的“敦煌遗书”重见天日。</span></p> <p class="ql-block">王道士与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王道士,生于1849年,死于1931年,湖北麻城人。本名圆箓,一作元录,又作圆禄。王圆箓家中贫困,为了生存,逃生四方。</p><p class="ql-block">(1875年)在肃州,也就是今天酒泉地区的一个巡防营当兵,1899年来到敦煌莫高窟。受戒为道士,道号法真,远游新疆。</p><p class="ql-block">1907年,王道士在敦煌藏经洞留影,活到八十二岁,被人千夫所指。</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第16窟:千佛洞的传奇</p><p class="ql-block">1897年,王圆箓抵达敦煌莫高窟。初到莫高窟,他落脚于窟南区北段,每日不辞辛劳地清理洞窟中的沙石,虔诚供奉香火,收受信徒布施。不仅如此,他还时常外出布道募化。凭借着多年的积攒,王圆箓逐渐有了些积蓄,在莫高窟第十六窟定居下来。</p><p class="ql-block">通常被称为“三层楼”。</p> <p class="ql-block">🔽 1900年6月22日,在莫高窟16洞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p><p class="ql-block">当王圆箓在为第十六窟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即第十七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五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敦煌藏经洞被王道士这样一个在当时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发现,这一发现,非但没有成为华夏文明复兴的曙光,反倒成了列强眼中垂涎欲滴的猎物。在那动荡不安的时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藏经洞的命运就此被改写。</p><p class="ql-block">敦煌遗书的发现,轰动了世界,1907年3月,英国人斯坦因第一个来到敦煌,他连蒙带骗,以各种手段从王圆箓等人手中,“豪夺了一万多卷经文、绘画,整整装了29木箱” 。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据为己有。</p> <p class="ql-block">自此之后,俄国、日本、美国⋯纷至沓来,将5万多卷经文、绘画…几乎洗劫一空,最后残存下来的文物竟不足万卷。留给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 。</p><p class="ql-block">“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曾满含沉痛地说道:“敦煌的美丽,散落在世界各地,敦煌的伤痛,留在了中国。”这句饱含深情与哀伤的话语,道尽了敦煌文物被盗抢后的无尽沧桑与悲凉,也时刻提醒着我们那段屈辱的历史,激励着我们守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圆篆墓塔</span></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中有一篇写莫高窟的道士塔,道士塔建于20世纪初,为典型的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墓塔为圆形,有点像葫芦,塔身糊着灰黄色的涂料,塔基露出青砖。塔身一面开有拱形洞龛,内嵌有一木质碑,最上部竖刻"功在百世"四个字,下面碑文记录了他的生平和功绩。其中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积卅余年之功果,近百年来,在这片空荡荡的沙地上,道士塔一直孤寂地迎风而立,似向世人昭示道士一生的功过。我只觉得,塔中仿佛传出王道士哀叹、哭泣与忏悔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参观洞窟(开放)</p><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九层楼为第96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它依山而建,高檐耸立,最初为四层,后经改造增建为九层。<span style="font-size:18px;">里面供奉着世界最大的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菩萨造像,高约35.5米,气势恢宏,庄严慈悲的面容俯瞰着世间沧桑,被誉为中国室内第一大佛。</span></p> <p class="ql-block">一旦遇见就开始想念…我们在敦煌停留了两天,从介绍莫高窟初建的数字电影开始,到莫高窟实地参观,再到《又见敦煌》的华美呈现……一次次感动。参观莫高窟后,我接连看了两本相关书籍,书中那些扎根大漠、默默奉献的先辈们,他们用一生的心血守护莫高窟。这些先辈的事迹让我感动,令我敬佩!</p><p class="ql-block">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因为坚持,所以伟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正是有他们的坚守让这份美丽经久不衰。</span></p><p class="ql-block">纸短情长,敦煌文化说不完,道不尽⋯它的故事,注定在岁月长河中,不断滋养着后人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4年08月04日</p> 谢 谢 欣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