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春天我和我的学校 <p class="ql-block">尊敬的老师们:新年好!</p><p class="ql-block"> 新春佳节前后,我亲眼目睹,许多老师放弃了与家人团聚、与亲朋好友玩乐的机会,仍坚守在岗位上为学生补课,“辛勤园丁”一说,由此而见一斑。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新的总支委员会向大家道一声辛苦了!道一声真切的慰问和感谢!</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当领导找我谈话,征求我是否愿意到学校来工作的时候,我就感受到,这是我与学校的缘分(1983年读书期间,我曾在这里业余任课2年),既然是我与这个学校的情未了,缘未了,我就要顺其自然,不违天意,所以我很愉快地接受上级安排,来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 学校历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它担负着教书育人,为党和国家输送栋梁,培养接班人的重任。它对于稳定企业职工情绪,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都具有重大意义。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我深感自己肩头担子沉重,深恐有负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期待和重托。</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企业办学校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已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发展不相协调。去年,我们公司受大环境的影响,亏损严重,亏损款额已达到2900万。为了扭亏增赢,企业将采取“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管理,节能增效,减员增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些举措,对于企业自身来说是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但对学校来说却会产生一些震动,不协调的因素会增大。因为我们知道:市场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才竞争,老教师经验丰富,职业道德意识强,是学校宝贵的财富和台柱子,决不能将其当作累赘。在这种情形下,企业要丢掉不必要的社会负担,轻装上阵,而学校要按学校自身规律运行,这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种殊途同归的关系。只有意识到将学校脱离企业,推向社会,才能使各种矛盾迊刃而解,各种问题和弊端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处理。这也是我们新的党总支目前应积极配合校务委员会开展的一项重大工作和重要任务。</p><p class="ql-block">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总支的一项中心工作。教育,从来就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应该承认,在这方面历届党组织和校领导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我们新班子进一步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但也不可否认,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老师乱收补课费的问题,思想上有情绪就随意停课的问题,上班时间内打麻将玩扑克的问题,与领导无理取闹,不听劝阻、不服从安排的问题、对工作不负责任、敷衍塞责的问题、要一分钱做一份事的问题......凡是种种,都表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育敬业爱岗的精神已是迫在眉睫。我个人的工作个性是:管理从严,福利报酬在法规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宽,生活上、工作上、政治上大力关心,大力帮助,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歪风邪气得逞,奖罚一定要分明和公平。</p><p class="ql-block"> 新的一年党组织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动员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稳定性、凝聚人心努力团结向上。靠什么来凝聚人心呢?一是靠争取有利于发挥教职员工积极性的政策凝聚人心;二是要靠干部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凝聚人心;三是靠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凝聚人心;四是靠对教职员工真诚的爱护、理解、关心,让大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五是靠对教职员工在精神上的丰厚回报,大力树立正面典型,树立正气,营造文明进取、健康向上的环境。</p><p class="ql-block"> 总之,新春是一个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季节,是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让我们借助新春佳节的吉祥,增强信心,振奋精神,团结一致,精诚合作,勤奋有为,共同创造学校美好的前景,为迎接香港回归,为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作出贡献。</p> 与分管学校工作的副厂长余全英外出考察,了解其他国有企业的学校与企业脱钩的典型范例。 <b>后记:</b>1996年年底,沙棉企业决定将我调往学校任职党总支部书记后,我在学校领导和学校部分老师中进行了多次走访交流,了解到他们当前最期盼的事情是与企业脱钩,申请教委收编学校。由于此时企业也迫切期待减轻负担,在这种双向目标完全吻合一致的形势下,春节期间,我带着郭乔生校长前往沙棉老领导、原党委书记,现任市政府副秘书长——汪先芳的家中,以拜年的方式,向她陈述了我们的要求和愿望,没多久,她将我们的问题反映到市教育科,教育科科长亲自带队来我们学校了解情况并听取意见。<br> 接着企业也积极行动,主管后勤并分管教育的副厂长余全英带队,组织有学校代表(本人)、后勤科长、司机等人一起到湖北有自带子弟学校的各大中型企业参观访问,了解其学校与企业脱钩的程序与行走的路径。<div> 回校向行政领导汇报情况后,我们立即首先向厂部递交脱钩申请,厂部签字同意后又转交市纺织局签字同意。最后的程序是向市教育局、市长递交我们的申请报告。<br></div><div> 这当中企业为了缩小学校规模曾派施工队来学校搞测量修宿舍,结果被老师们开展了一场坚决捍卫校园的斗争,我和校长因没有对此加以阻止,从内部消息中得知,厂长怒不可遏,想撤掉我和校长的职务,只是因没有合适的理由和人选,又担心激化企业和学校的矛盾,我们才侥幸没被撤职。</div><div><div> 在向市长递交申请报告的过程中,得到了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如走访市信访办接待,自动团结起来捍卫学校校园内不允许企业修建宿舍等等。这其中给予我们提供大力帮助的有沙棉职工家属陶正旺秘书长,有沙棉老领导,市政府秘书长汪先芳,有我的老同学,江汉商报的社长任忠甫。经过全校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学校终于于1999年3月从沙棉集团公司整体剥离出来,成为荆州市人民政府试点的第一所市直“国有民办”学校(即直属教委管辖但自负老师工资)。2010年5月更名为荆州市文星中学,直属荆州市教育局管辖;2016年8月划转为沙市区教育局管辖。<br> 可见,以这次我的春节大会讲话为起点,我们向全校教职员工公开鲜明地表明了学校要走向社会的立场和志向,从而拉开了学校开始积极行动和争取地序幕。而最终学校由“国有民办”到向事业单位转化,又经历了艰苦卓越地奋斗,这些只有留待有机会再详细叙述。<br></div></div> 市政府教育科领导来学校听取我们对学校与企业脱钩转入社会的意见。 市教育局领导来学校听取我们对学校与企业脱钩转入社会的意见。 原沙棉子弟学校校景。 没有和企业脱钩之前,学生要穿过长长的沙棉宿舍楼走向最后白色的教学楼,进入学校。 与企业脱钩后,沙棉子弟学校改校名:荆州市文星中学。 今天的文星中学。 <p class="ql-block"><b>任忠甫:关于学校走出去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尚谦,你好!当时,正值全国取消企业办学,办园,或撤销,或由市政府教育部门收回进体制。你将本校铅印的《请求市政府将本校纳入市教育体制》的报告给我,请我帮忙呈报市委分管领导报批。那时市委分管文,教,文,体的是市委付书记袁焱舫。他也是分管宣传部及政法委的书记。我收下后于第二天呈送袁书记,并报告,"该校书记是我中学同学。"袁书记接下说:"市委马上要研究此事,到时,我们来研究处理!"不久,他的秘书牛有生告诉我:"你呈报给袁书记的XX学校转制的报告批了!”我十分高兴,连声说"谢謝,谢谢!“事后,我将此事告诉你了。</p> <b>2023-1-25本人与原校长杨爱农的对话:</b><br>杨爱农(原校长):确实学校转制的过程非常艰难,在这过程中 给予我校帮助的领导丶贵人很多很多,我们大多未能当面表示感谢。一个单位在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味。谢谢这些背后恩人和您的默默付出!<br>重重(本人):你说的是大实话,也是良心话。学校老教师的多次配合,上访,以及在抢救学校土地面积不被侵占上也作出了努力和贡献。 重重:当时汪秘是跟市政府教肓科科长联系,来我们学校听取汇报,陶秘(爱人在我们厂任医院书记)帮我们传送文件,帮我们找市长打招呼,确实沒有各路神先齐心协力地帮助出力,我们是很难走出去的。谢谢你!<br>任忠甫是商报社长,他们私交非常好。市政府教育科科长是汪秘老乡,而陶秘是分管教育和医院。所以实际上我们都未能给真正的恩人报恩。某某的爱人教教育科科长的学生,虽然有关系,但跟这三位比起来,显然是微不足道。 本校熊静远同学考入沙市中学创新人才班,成为全区十六人之一。学校党委书记王雄来为熊静远同学颁发了奖学金和荣誉证书。 熊静远的妈妈为学校送来了感谢信。 真诚祈福文星中学的明天更加美好,创造更多的佳绩回报我们的国家! <b>不期而遇的恩人:</b>2025年4月5日,老沙棉朋友杨成荣和朱金蔷夫妇设宴欢迎回沙清明扫墓的沙棉老同事周祖荣和王少兰夫妇。我荣幸地被邀请陪客。相见中我想起1991年,我和工会乐志红一起在汉口负责完成党委的一篇经验交流文章,题目是:《在“双基”教育中请工人上讲台唱主角》,此文章受到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还派专人协助,我听住汉办事处的人介绍说我们企业有位叫周祖荣的同志调在省委人事部工作(当时是科长、现在已是厅长),我就主动去找他听取意见。34年过去了,今天见面,我还记得他为我献计谋策的那一幕。闲聊中,才知道,学校走出去也有他的功劳。原来学校老师在向市政府接待要求走出企业的过程中,惊动了省政府,当时省政府就责成他出面解决。他说:“你们学校跨出企业走向社会的最终推动办理就是在我的手中完成。”我连忙起身敬酒,代表原沙棉子弟学校的全体老师向他表示衷心地感谢!有人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这话不假,因为一个人在秉公办事的过程中,无形之中还夹带有自已的原生感情和生活印记,因而在处理和办事过程中也就会更加卖力和顺畅。这就是沙棉企业的无限魅力之所在! 因这篇文章而认识周祖荣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