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来到滑峪村已经两三天了,这几天一直在拉林家吃饭,拉林说关于我在村里农户家轮流吃饭的事还没有安排妥当,需要召集村民们开个会,给他们安顿一下才能去,让我和老史先安心在他们家吃饭,等安排妥当就好了。我和老史觉得很不好意,这样一来就给他们添麻烦了。</h3><div> 拉林说:“没事,你们能在我们农民家里吃饭,是我们的福气,不要不好意思。现在生活好了,我们家的粮食还是很丰足的,老百姓已经不为这点吃喝计较了。只不过我们每天吃的都是些家常便饭,没有咱城里人吃得好,只要你们不嫌弃,尽管放心在我们家吃,等我把轮流吃饭的事安顿好了,再去各家吃也不迟。”</div><div> 老史说暂且就这样吧,不过还是要感谢你热情招呼我们。这几天,我和小李刚好通过你们了解一下村里情况,听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看下一步能帮助村里干些啥实事。拉林说好的,随后他就领我们去村里转转,看看。</div><div> 这一天,我和老史吃过早饭后,跟随拉林去村委会看了一下,发现村委会工作的地方还在,只是很少有人来过,院子很大,有十几间砖瓦房,占地约四五百平方米,院子的地面上长满了荒草,房子里堆放了柜子和桌椅板凳等不少乱七八糟的东西,看上去好久没有用过了。村支书告诉我们,他们现在有事就在自己家里办公,基本不来这里。</div><div> 老史问:“那你们村委会和各小组还有集体土地吗?”</div><div> 支书说:“没有了,全部给农民分了。”</div><div> “村委会和村小组还有集体值钱的资产吗?”老史问。</div><div> “没有了,当时承包土地的时候,该分的都分了,集体几乎没有啥资产了。”</div><div> “那么集体需要花钱办事怎么办?”老史又问。</div><div> “向镇里请求解决么,要么只能向农户分摊。”村支书回答说。</div><div> “现在村委会和村小组主要有些啥任务?”老史继续问道。</div><div> “主要任务就是传达上级精神,配合解决计划生育、收取农业税、化解协调农民间的矛盾等等。”支书说。</div><div> “农民现在经济收入靠什么?”老史又问道。</div><div> “农民的收入一方面靠种庄稼打粮食卖钱,另一方面主要靠外出打工。再没有别的来源。”拉林帮着回答到。</div><div> 我问:“村子里有啥特产没有?”</div><div> 支书说:“这几年我们学习了礼泉经验,栽了不少苹果树,只是品种不太好,大部分是秦冠。这种苹果适合在这里生长,比较耐寒,挂果早,产量大,易储存,销售渠道也可以。不足的是个小,价格低。每户农民栽一亩多苹果,每年可以卖万把块钱,比起种其它农作物还是划算。不过粮食也必须种,因为自己家里要吃。”</div><div> “那么你们现在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老史问道。<br></div><div> “最想解决的就是硬化村里的生产道路和给村民修自来水。”支书和拉林异口同声地说。</div><div> 他们说村里的生产道路,包括到各家各户的路都是胶土路,每逢雨天,尤其是夏季和秋季,遇上连阴雨,道路就泥泞不堪,不但农用车不好行驶,连人都寸步难行。脚上的鞋根本穿不成,踩上去就会陷入胶泥中,不能自拔。天晴后,路面到处坑坑洼洼,依然不好通行。另外,村民目前吃水还靠打渗井。每个小组有一两口水井,家家户户担着扁担和水桶去挑水。到了刮风下雨和冬季挑水是最艰难的。</div><div> 听了他们的介绍,我和老史一下子感到肩上的压力很大。没想到他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还这么差,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永远提不高啊!</div><div> 我们和村支书,以及拉林了解完情况后,一起探讨了后期改变村子道路和吃水现状的思路。老史说我们都认真思考一下,慢慢谋划,随后我们群策群力,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些问题一点一点解决好。</div> 离开了村委会,我们就近走访了几家农户,看了看他们的生活状况。<br> 其中我们来到一家主人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家里,他家住着两间简易的土坯房,里面光线暗淡,只见墙上贴满了报纸,窗户用塑料纸蒙着,室内摆放着几把破旧的凳子,以及锅碗瓢盆等家具,再没有像样的东西。看到我们走进家门,男主人一瘸一拐地来到我们面前,笑呵呵地招呼我们坐下。<br> 支书向我们介绍说这是二组的王满堂,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家里穷没有去医院治疗,留下了后遗症,后来就瘸了。因为家庭困难,一辈子也没娶上媳妇,现在还是光棍。<br> 我细细地端详了一下他的外表,见他头发苍白,看上去好久没有修剪了,显得非常凌乱,连同胡子也乱七八糟,身上穿着退了色的迷彩服,脚上穿着一双破烂不堪的黄色胶鞋,右脚大拇指露了出来。<br> 老史问他:“老哥,今年多大了?”<div> “六十一了。”王满堂回答道。</div><div> “平时还能下地劳动吗?”老史继续问。</div><div> “搞得种一点。”王满堂说。</div><div> “现在吃饭怎么解决?”老史问。</div><div> “自己凑合着做。”王满堂说。<br> 老史问村支书村子里类似的农户还有多少?村支书说大约七八户吧,好在镇上把他们都纳入五保户了。<br> “哦!”老史点了点头。<br> 问完情况,老史从口袋里掏出五十元人民币递到王满堂的手里,对他说:“老哥,我给你点钱,你随后买点生活用品。钱不多,算是我的一点心意,你拿上!”<br> 王满堂激动地说:“谢谢你!我不能要你的钱,公家平时给我钱呢!”<br> 老史说:“拿着,拿着,不要客气,好好养好身体。我们是省上下来蹲点扶贫的,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给我们说。”<br> 王满堂哽咽着说:“谢谢,谢谢!”<br> 从王满堂家出来,支书和拉林对我们说,滑峪村紧靠太白山脚下,山地占了多半,老百姓种地要比平原地区的人们辛苦很多。这些五保户大多没有劳动能力,只能靠政府扶持。他们的生活普遍比较可怜,大多身边没有亲人,我们平时只能尽力去帮助他们。<br> 老史说,现在的农村贫富差距很大,我们作为村干部,一方面要带头致富,另一方面还要帮助这些困难户,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生活有所保障,这样我们心里也会坦然一些。<br> 支书和拉林听了老史的话,均点了点头。<br> 走访完农户家,我们顺便看望了一下小朴。小朴住在二组组长家里,她住了一间小房子,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和我们一样,也是临时在组长家里吃饭。<br> 中午我们一起在二组组长家里用餐。主人给我们下了一大盆面条。这里做面条和其它地方不一样,熬一锅臊子,然后把面煮好后,捞到凉水盆里。吃的时候在凉水盆里去挑,面条很长,就像裤袋一样长,不过面条并不宽,像筷头那么宽,虽经过凉水浸泡,但面条仍很筋道。<br> 二组组长夫妇待人很热情,两口子围着灶台忙来忙去,一会儿给我们加面,一会儿给我们加臊子,单怕我们吃不饱。<br> 经过一上午的忙碌,我和老史掌握了不少情况,这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br><div>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