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题记:“倘若一个人听到山鸟的鸣叫、看到花开花落的变化都会从内心生发感动,这样的心灵才是纯净动人的。”</p> <p class="ql-block"> 阅读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到“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时,我就情不自禁想起了题记中叶嘉莹先生的这句话。其实,不止这一句话,还想到我在发朋友圈时用过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看到月亮这么简单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是由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陆续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集结而成。信中,先生如老友谈心般就青年们所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等,对青年朋友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导,鼓励青年人树立远大理想,刻苦读书,朴实做人,勿贪图世俗名利。感情真挚诚恳,文风亲切自然,今天读来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本书还特别收录朱光潜另一处世哲学经典之作《谈修养》,进一步从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角度,为青年指点迷津,是当代青年不可或缺的人生指南。</p> <p class="ql-block">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阅读这本书就像邂逅一位久违的老友,不少观点戳到了我,“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如果是在和朱光潜先生喝茶聊天的话,我想一定会忘记喝茶,这些共鸣也像一束束光,不断在探照我内心深处的迷茫角落。</p> <p class="ql-block"> “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书中认为生活是全面的、丰富的,除了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我们不能被快节奏的生活裹挟,日夜忙碌奔波,却忘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特别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无意义的刷手机、喝酒、打牌上,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忽略了与家人好友的相处,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生活不只是功成名就,不只是升职加薪,它还应有春日里的一场漫步,夏日里的一杯清茶,秋日里的一片落叶,冬日里的一场初雪;人们应该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感受生活的点滴美好,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p> <p class="ql-block"> “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想起了丰子恺,想起了他的漫画作品《瞻瞻的车》,丰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正是生趣的体现,才能让他源源不断创作出让人会心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生趣从何而来,书中告诉我们,生趣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在于对各种事物的好奇与探索。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总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是获得生趣的重要途径。读书、绘画、音乐、运动、旅行……这些爱好都能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当我们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时,会感受到一种由衷的快乐和满足,这种快乐和满足会转化为生活的动力,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这句话出自陶渊明的《自祭文》,“勤靡余劳”是一辈子勤勤恳恳,不遗余力;“心有常闲”却与“勤靡余劳”相对,意思是心灵保持悠闲。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勤奋努力,不遗余力地去工作和学习,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然而,在忙碌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内心的闲适与从容,不能让忙碌成为心灵的枷锁。人们容易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忙碌却迷茫,身心俱疲。我们要学会在勤奋与闲适之间找到平衡,在努力奋斗的同时,给自己留出一些闲暇时光,去思考、去沉淀。正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只有劳逸结合,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 一本近20万字的书,内容很广泛,我却对这三句话更喜欢,印象最深刻,也是情不自禁的,这可能都与我的性格和生活观点一致有关。在以这三句话为主要内容,整理成一篇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又发现这三句话放在一起,有了叠加后新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三句话都在强调人要“回归生命本真”,似乎也回答了一个宏大的生命哲学:人生的本真是什么?怎么实现人生的本真?三句话一起揭示了一个生存真相: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征服生活,而在于将生命活成生活——既有破浪前行的力量,又有每个周末闲庭漫步丝山的从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