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泡馍<br>早年,陕西农家很少吃泡馍,因为有肉,泡馍就和镇上、城里的馆子联系在一起。<br>下馆子,只能是农家孩子的梦想了。记着电影《小兵张嘎》里面有个胖翻译,好像说过,老子在城下馆子从来不给钱,吃你的烂西瓜还用给钱。<br>当然三年两载,也会因事儿下个馆子,吃一半回泡馍之类的饭了。印象中只有猪养成了,被检验员查验合格了,要去镇上收购站缴猪。往往天不亮就得起来,邻里帮着把猪捆绑在架子车上,拉到离家七、八里远的镇上,道路颠簸难走,两个丁壮劳力都会周身冒汗,再排队过磅。交了猪,也是开心的事,顺便下个馆子,吃一顿泡馍,犒劳一下自己和请的帮忙人。<br>有一次,是我和父亲一起去缴的猪,待手续办清,父亲领我下馆子吃泡馍,这应该是我生平第一次。当时我就十一、二岁,吃的是大肉煮馍,油汪汪的腊汁汤,放着一点粉丝,关键是六块方方肘子块,别提多香了。泡馍又称煮馍,刚出锅,就迫不及待了,父亲让人分成两碗,肘子块在馍里,因常年少吃,我也许出力过了,吃肘子还有点汪得接受不了,我吃两块,父亲看到邻桌本村的一个叫山水的爷爷,硬是将一块肉夹到他的碗里,虽然他再三推让有点不好意思,还是非常感激。父亲让人的举动,我觉得包含着几个意思,猪出栏的开心,淳厚的乡情,甚至有江湖义气。<br>父亲早年当着村里干部,身体偏高偏痩,但人健谈,也洞察世事。他还学说过,有一次进城下馆子的事儿。因村里的事儿进城,不得不下馆子,开洋荤吃一次泡馍。当时也没有餐费补助,他和另外一位同志一起去。一人就要一份泡馍,掰着谝着,引起邻桌人的注意。对方衣着一看就是城里职工,不仅有煮馍,还有一盘子凉拌菜。那人把自己碗和盘也放在父亲的桌上,硬劝大家一起享用凉菜。父亲说了,当时对方是真心实意,盛情难却,过多推辞也违背纯厚的心。便一起吃着,像农村的老碗会,彼此谝得非常开心。当时城里职工和农民有差距,但不是太大,城里职工有的日子也不太宽绰。关键是那时人都朴实、心都和善,不像现在钱多权贵一般都表现高高在上,与底层格格不入。<br>去年家里有点装修活儿,找一位做装修的亲戚做了。吃赵西安的三鲜煮馍,来上几盘凉菜,顺便带了一瓶好酒。我们吃着喝着甚是高兴。邻桌三位食客,又是白酒又是啤酒,同样开心。不过,他们的白酒质量似乎差了点,我拿着好酒与他们分享,自然是把彼此开心又推高了。又是询问彼此工作、住址,又是联系方式,又是恭维抬举我退休干部之类的话。酒到位,人真情流露,更看重别人的敬重,人敬我一尺,我就想着还敬人一丈。吃泡馍,思想远远超过泡馍本身,促成人间的情分。有好的东西大伙儿一起分享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了。<br>如今,西安提到泡馍多指牛羊肉泡馍。而以坊上最具代表性。三两个朋友,天不亮就去坊上老字号老刘家,老米家吃泡馍也是常有的事儿。因为距离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泡馍成为西安代表的美食时间不是太长,但越来越被大家认可。作为一个老西安人,一周两周总想着在坊上老字号咥上一回,掰馍,喝汤,聊天,体现生活的安逸和幸福。<br>坊上回民守教规,吃泡馍不能饮酒,仅能喝饮料,喝汤了。其实真正品味泡馍,就喝汤,才能感受泡馍的美味。至于坊外,可以饮酒,有时朋友小聚,吃菜喝酒海谝,最后,喝酒晕晕乎乎,二马栏杆,草草来碗泡馍,胡乱拨到嘴里,同完成任务一样,泡馍美味难以感受出来,算是白吃或说成暴殄天物了。<br>最后再分享一下我一个人吃泡馍的场景:<br>老板:来一份泡馍,两个饦饦,自己掰呢。然后拿着碗、饦饦、票号,取一碟糖蒜找地方落座。打一小碗汤,边掰馍边喝汤,偶然再吃一瓣糖蒜。掰馍不咋精细,一般都要干拌或口汤,有时叮嘱一下师傅,出锅再摄点葱花或蒜花。泡馍上来,先搅动,有时也调点辣子酱,干稠瓦块吃着来劲。最后再来两小碗汤,倒入泡馍碗中,搅着搅着,一下喝完。碗干净好洗,还有怕浪费的习惯。<br>头上有时冒着汗,嘴上一抹,有时就有:“吃饱了,喝涨了,跟他皇上一样了。”的知足感。<br></h3> <h3>坊上老米家,大雨的泡馍简介。</h3> <h3>赵西安三鲜泡馍,大车家巷经营多年的老店,自家房子自家人做,实体店的影响不是太大,关键是食客的认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