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知青之家欢迎您”~2025.3.11日

梁小霞

<p class="ql-block">  在美丽的梦里水乡里水镇郁水公园附近,有一座百年古屋,静静地坐落于车水马龙的公路旁边,门前一排茂密的小竹树遮隔了外边的尘世繁嚣。青石板小巷曲径幽深,古屋青砖黛瓦,古朴而简约,首层的两边墙壁挂着一些字画和老照片,正面的饰柜摆满了书藉和相册,显得整洁温雅,充满书香气色。二层的木楼更是古香古色,房间的板障和满洲窗镶嵌着精美的古彩玻璃,百余年的光阴没有褪去它们的色彩,依旧熠熠生辉。一个引人注目的留声机、很有年代感的家具陈设,老物件静静摆放,似乎诉说着曾经的热闹与烟火气。</p><p class="ql-block">穿过窄长的主屋进入后门,是个露天小院,里面种满花草,枝蔓攀绕,绿翠茵茵。老屋显得厚重、宁静、清寂,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流转。</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原八一农场广州藉知青刘荣先生先人留传下来的祖屋“刘家老宅”,多年前刘荣将老屋修缮一新,并冠以一个新名字“八一知青小屋”无偿提供给八一农场的各地老知青、八一人及亲朋好友作为活动、联谊、交流的场地。这便是“八一知青之家”。</p> <p class="ql-block">  3月11日,我们要在这里举行一场联谊活动。几位“八一场友活动志愿者”早早来到小屋布置场地做好接待工作的准备,迎接今天到访的粤海知青网站一众客人光临。</p> <p class="ql-block">一切就绪,我们赶到中午用膳的酒楼迎接客人。</p><p class="ql-block">酒楼三楼大厅的屏幕上打出“八一知青屋欢迎您”几个大字,满屏的中国红给现场增添一抹喜庆色彩。</p> <p class="ql-block">早上两位志愿者在地铁站迎接到站客人时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八一志愿者,由老知青和老军工二代子弟组成,我们至诚为集体服务。</p> <p class="ql-block">“八一知青之家”部分志愿者成员。</p> <p class="ql-block">十时许,客人陆续到场,大家相互热情握手问候,兴高采烈的以屏幕为背景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现场的一个感人画面:两位知青大哥自携摄影器材,热心为众人拍照,蹲、跪、爬高各种姿势,只为选取最佳角度拍出美美的照片让大家开心。辛苦了。这就是我们知青人的品格,阳光,向上,乐善,互助、友爱……</p> <p class="ql-block">集体合照,定格我们相聚的美好机缘。</p> <p class="ql-block">参加本次联谊活动的有原兵团一师、二师、三师,四师、五师、七师等师团单位的粤海老知青,他们亮出自己原师团的旗帜上台拍照。</p><p class="ql-block"> 第一师:(原名海南农场),师部驻海南岛琼山县道美,辖14个团,分布在文昌,琼山,琼海,定安县境内。</p> <p class="ql-block">  第二师:(原名海南农垦局),师部驻海南岛万宁县兴隆,辖11个团,分布在陵水,万宁和琼海县的南部地区</p> <p class="ql-block">  第三师:(原名保亭热带作物研究所)由多个农场组成,师部驻保亭县通什,辖20个团,分布在保亭、乐东、崖县境内。</p> <p class="ql-block">三师十六团战友。</p><p class="ql-block">十六团地处乐东县境内,原名国营乐光农场。</p> <p class="ql-block">第四师参聚战友。(原名叉河农场,由多个农场组成)</p><p class="ql-block">师部驻海南岛昌江县石碌,辖15个团,一个独立营,分布在东方、昌江、白沙和儋县的南部地区。</p><p class="ql-block"> 四师十一团原名为珠碧江农场。</p> <p class="ql-block">四师十二团参聚战友。十二团原名国营芙蓉田农场</p> <p class="ql-block">第五师参聚战友:</p><p class="ql-block"> 第五师,(原名国营加来农场)师部驻海南岛临高县加来镇,辖14个团,分布在临高,澄迈和儋州的东北地区。</p> <p class="ql-block">新盈农场参加聚会的战友。</p><p class="ql-block">新盈农场曾属于第五师第六团,地处儋州东北部。</p> <p class="ql-block">现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年农场的赤脚医生,一个时代的产物,顶起了基层医疗卫生的半壁江山。</p> <p class="ql-block">第七师参聚战友:</p><p class="ql-block">第七师(原名金星农场)师部驻海康县龙门镇,下辖14个团,一个独立营,分布在徐闻海康境内。</p><p class="ql-block">七师十团原名“勇士农场。</p> <p class="ql-block">第十师:原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八一农场。当时属于副军级级别。师部驻海南岛儋州雅星镇,下辖三个团。</p><p class="ql-block">1957年6月6日,在海南岛儋州建场,首任场长为少将级现役军官,农场干部和职工多为第四野战军、琼崖纵队、东江纵队、“政府南下工作团”以及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转业退伍军人及家属。</p><p class="ql-block">1969年4月,八一农场改编称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974年兵团建制撒销,改称为“国营八一农场”现名为“海垦八一总场”</p><p class="ql-block">“八一知青”大多数为广州、汕头、佛山以及海南等地区上山下乡参加农场建设的知识青年。是继农场第一代开拓者老军工后又一支加入开垦建设八一农场的生力军,1348名知青为八一农场的各项建设奉献了美好的青春年华。</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年华巳逝。当年正是依靠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才完成了海南岛和湛江垦区的开荒任务,为海南农垦今天的390多万亩天然橡胶打下良好基础,11万余名的粤海各地知青在风华正茂之年拓荒南疆为“屯垦戍边,建设祖园”和“积极发展祖的橡胶事业”献出了宝贵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虽是初见却如故友。知青姐妹们手拉手跳起动感十足的儋州舞,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老知青们转场来到“八一知青之家”。大家对百年古屋、对室内的展陈布置都非常欣赏,纷纷举起相机来拍照。</p> <p class="ql-block">粤海知青网站的蓝大姐向“八一知青之家”屋主刘荣先生赠送了由多位知青书画家绘作和她本人绘作的两幅精美字画,向大家讲述字画中的故事。还送上她在回海南支教时采集的橡胶籽和半成品的橡胶粒以及一些知青题材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粤海知青“天涯”大哥向知青小屋赠送了个人文集《岁月如歌》“山顶冻人”赠送了个人编作的三本书籍,冯生赠送了所属农场单位举办的赴海南50周年纪念活动画册。珍贵的礼物让八一知青小屋内涵更充实丰富,意义更深远。</p> <p class="ql-block">知青小屋里,我们在十师的旗帜下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几位姐妹唱起了歌曲《知青小屋》:“……茅草的屋顶黄黄的泥土,……那是我们知青的小屋,小屋啊小屋,你锤炼了我,你留下了我火红的青春足迹,伴随那艰苦的岁月度过。” 歌声将我们拉回到远去岁月的回忆中。是的,我们住过茅草房,点过煤油灯,我们吃过盐水、大酱水拌饭,我们开山辟岭育苗,披星戴月割橡胶,练枪习武,我们在艰苦中磨炼,在磨炼中成长,农场的生活磨炼我们的意志,数年的知青生涯是我们一生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在后院里,两位大哥放飞无人机航拍,大家欢呼雀跃,争相在无人机下拍照,</p> <p class="ql-block">心若阳光,生活中的乐趣无处不在,女士们饶有兴趣地轮流拿着无人机拍照,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开心的时光过得真快,活动结束,互道珍重,大家怀着愉悦的心情踏上回家的路上。</p><p class="ql-block">感谢您们的光临,为知青小屋增光添彩,你们的支持是我们的荣幸。今天的相聚让我们彼此认识,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有空请多来,“八一知青之家”欢迎您们。</p> <p class="ql-block">  注:粤海知青网站,全称:粤海农垦(兵团)知青网。是一个由知青自发创建的网站,旨在记录和分享知青文化、交流、情感和回忆,于2006年由一群知青发起创建,最初是为了回访海南农垦的知青们能够有一个线上交流的平台,网站于2006年8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调整,成为全国知青网站中的佼佼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