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市乡土作协的朋友邀请,去鹅湖天保采风。对文学,情之向往,而与文友间,趣之有同,既然朋友热情相邀,没有俗事缠身,定要欣然应邀了。<br><br>天公作美,阴雨了几天后,天气放晴,初春的阳光,明媚而温馨,车辆行进在秀美的景瑶线上,心情舒畅。大家海阔天空,无所不聊,你方吹罢,我兴起,一个个兴致勃勃,聊兴颇浓。<br><br>很快,到了天保学校,我们在学校开展赠书活动。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长,毫无疑问,正是有了书籍。<br><br>文友闲聊之际,我谈到自己小学和初中阶段,印象中,除了教材和非常有限的小人书,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名著。我自嘲曰:“我文学的童子功,还是欠缺啊。”曾记得,上高中时,同学中传阅《平凡的世界》,下自习后,我时常急不可待问同学借来看。有时,熄灯了,便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照着看。那是人生第一次看完整套原著,正是从那时开始,心里埋下了对文学的热爱。<br><br>如今,每一个学校,都有藏书颇丰的图书室,新时代的农村娃,他们是幸运的。但颇让人叹息的是,真正主动去读课外书的人,实在凤毛麟角。时代在变化,更多的人已经习惯了通过手机,了解信息,获取知识,而系统地获取纸质上的知识,已经越来越难能可贵。<br><br>天保原是浮梁县的一个乡,二十多年前,撤乡并镇,并入了鹅湖镇。在浮梁东部的高山上,看到的鹅溪镇就是一个大盆地,而天保呢,就是紧挨着这个大盆地的一个小盆地。盆地中,土地平旷,一簇簇屋舍点缀其中,中有良田万顷,沃土之间,溪流纵横,还有一些低矮的小山。听当地的文友说,自古以来,这里便是一片富庶之地。<br><br>赠书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行去走古道。从天保翻山,到婺源长溪古村吃中饭。<br><br>走了一截机耕道后,便上了古道。全部麻石铺就的盘山古石板路,宽整古朴,走在上面,让人滋生出浓浓的历史沉淀之感,宁静悠远。古道旁,时常看到一棵棵参天古树,或古樟,或香枫,巍巍矗立,擎天如盖。我喜欢行走在这样的古石板路上,让人感觉时光悠然,岁月清宁。<br><br>一个人行走时,便遐思飘渺,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静静攀登,让汗水在不经意间,漫溢全身,感觉无比舒爽。我们人类从大自然中走出,如今,更多的生命时光,困守在自制的”城市牢笼“中,有机会浸入大自然,走进古村古道,心情f无比释然。<br><br>两个人,或几个人走在一起,兴致相投,便有一搭无一搭地一边走,一边聊,什么都可以聊,聊日常,聊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有自己个人的见解,这也是文友们的特殊爱好。这样畅聊的时光,在不知不觉中,静谧流逝。这样畅聊的氛围,因一路山水的变幻,因脚步的移动,热烈而又空广,随意而又温馨。 走完古道,来到一条悠长的隧道前,听天保文友说,长溪的很多水田都在天保,没打通隧道前,长溪百姓耕种这些稻田,都是通过这条石板古道,肩挑背扛,来来去去,有多么的艰辛。可以想象,农耕文明源远根深的中华民族,在这样的古道上,演绎过多少真实而鲜活的故事。 很快,便到了长溪,这个仿佛与世隔绝的高山古村落,宁静悠远。如今,乡村旅游的兴起,给古村落注入了新的活力。<br><br>缓缓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幢幢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村中随处可见的参天古树,或一棵矗立,或一片成林,古村的蕴味,便彰显无遗了。村中,除了主干道路,是干净整洁的柏油路,巷道都是古石板路,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清碧的长溪河,傍村而过,宛如一条巨大的绿丝带,给古村增添无尽的灵动之致。长溪河上,静悠悠的木板桥,古朴雄浑的古石桥,漫步其上,看几只鸭子正悠闲地游在水面上,感觉时光沉浸,岁月静美。<br><br>“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每一个中国人,其实内心深处,都深埋着一缕美丽的乡愁。我们是诗的国度,正是诗中的乡村田园,给我们种下了那缕乡愁,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我们的信仰啊!<br><br>长溪被称为“红枫秘境”,其独特的红枫林景观,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这时,虽然已过了红枫观赏的季节,但长溪的恬静悠然,是一年四季的。 中午,在长溪河傍的一户农家吃饭。三节热乎乎的竹筒一上桌,顿时,满屋飘香,一瞬间,便勾起了我们满脸的食欲。香菇炖土鸡,米粉蒸肉,米粉蒸鲫鱼,自制的油炸豆腐,这些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我记住了,还有更多的美味,当时,只顾着解馋,竟记不起了叫什么。三道正宗的野菜,也异常可口,可惜只顾着吃,主人说的菜名,竟也忘了。美味真是可以让人陶醉的啊!<br><br>赠书,走古道,逛古村,吃农家饭,这样的采风活动,收获满满,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