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五一假期最后一天,儿子儿媳带着孙女提前回洛阳了。午觉醒来,阳光锃亮,妻子提议出去转转吧。</p><p class="ql-block"> 我俩有好些年没一块出游了。她是个急性子,之前一块出去,但往往会因为我上个厕所,或是站那里在手机上划拉几个字,抬头就不见了她人影,等回头见面还是她的怨气还是如风吹铃铛一样。但同时她又是个慢性子,说是在市场给我看好了一件衣服,马上去了却总是要我一件一件地穿了又看,看了又脱,脱了又穿,成与不成回头路上还埋怨说:你看你的脸色,比售货员的还难看……我俩的结论就是:没事能不一块儿出去,就不一块儿出去。</p><p class="ql-block"> 车辆启动,我问她:去哪里?她说:你说。我说:这可不是你性格。她不说话。帮儿子带孩子,半年多来一直聚少离多,妻子明显为这稀有收着性子,我也得识相。于是一路向西,说是去土桥看牡丹看芍药;她突然又担心说:那里没有树荫。于是就随了我,一块去登龙头山。</p><p class="ql-block"> 龙头山是洛河川西头的一颗明珠。九道山岭从西、西南、西北,逶迤而来,纷纷委身于此,只见一个岭头突兀而起,三面临水,宛若龙头。洛河冲出山谷由此步入川地,河道开阔,沟叉增多,雨季水量大,转入中游,这里也因之形成一座古镇,名曰:长水。古时候,山上林木、山货,常常云集此处,再通过一个个木筏、竹排,在一声声河洛汉子的号子声中,直下洛阳城。</p><p class="ql-block"> 传说三皇五帝时期,洪水泛滥,山间湖泊如悬在河洛大地的头上。大禹带领众人在此挖掘河道疏导时,曾在龙头山上居住。民国时期有人夜宿山上,子夜时分看到天地运转,繁星如棋,山下龙吟之声,不绝于耳,于是“龙啸夜饮”便成为这个地方的八大景之一。三十多年前,山下还有一只木船,扣在一根横在两岸的钢丝绳上,来回摆渡过河的行人。如今,山上林木茂盛,有大禹庙,有古石碑,香火旺盛;山下洛水潺潺,高速公路桥腾越其上。</p><p class="ql-block"> 但龙头山却越来越低调。长水大桥西侧边上,一个小小的入口,短短的一节铁栅栏,仄仄的一段小道,曲曲折折。小道两旁满是郁郁葱葱的绿柏;每一个向东能瞭望之处,借河道的开阔,一眼就可望到县城,让人油然而生登高的豪迈感。</p><p class="ql-block"> 突然接到朋友电话:呵呵呵!你俩去哪了?我说:去赶会。他大笑两声:会昨天就结束了……原来他刚刚迎面过去。</p><p class="ql-block"> 果然,路边悬挂着三角形各色的小彩旗,一个个台阶干净如吹过一样。天更蓝,树更绿,南山北岭迤逦竞秀,视野尽头的县城更美。取景、拍照时有更多相同的地方,只是她发她的朋友圈,我留存在我的手机里。</p><p class="ql-block"> 马上就见到个岔路口,指示牌高高的,很清晰:左边是禹王庙;右边是禹王叙畴坪,上边还有一个牌子也写得禹王庙。铁锈红漆上,白色的登线体字,方向却不一样,看来这山上真的有两个禹王庙。一样的台阶,路面却不一样,一条干干净净如洗,一条枯叶残枝横陈。我先随她,走干净的那条路上去;回头她跟着我,从另一条路下来。</p><p class="ql-block"> 半山腰,香客们集资另兴建了禹王庙,有窑洞,有瓦房,有崭新的红对联,庙前的焚香炉里香灰满满,门都上了锁,许是节会期间理事们都累了。山顶上,两间入深浅浅的庙房,庙房前平地上树立着前人和今人纪事的旧石碑和新石碑。无限风光依然在遥望中,三面俯首的山山岭岭,郑卢高速公路上的高架桥,和桥下一线熠熠闪光的洛河水,洛水东流尽头的洛宁城,隐隐约约的宜阳、洛阳……不一而足。每一次前来,总感到无什么可看;每一次回去,却感觉总有什么缺憾。</p><p class="ql-block"> 叙畴坪,在山顶下东北一侧的平地上,一棵棵柏树像扎下的帐篷桩。中间躺一块大大的方石碑,拂去上面的残枝碎屑,图线文字清晰可见:豫州居中,北面是冀州、东北兖州、东边是青州、东南是徐州,南边是扬州,西南是荆州,西边是梁洲,西北是雍州。大禹不但划定了九州,更根据九州不同的地理水文为各地谋定农业和治理之策。</p><p class="ql-block"> 不过,他的儿子——启,也因之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私有制进行到极致,一边是酒池肉林的穷奢和极欲,一边是无休无止的劳作和殉葬。私有制代替了公有制,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启的所作所为显然是违背“尧舜禹”们的理想。禹的父亲——鲧,用“堵”的方法治水失败后被流放到羽山。而大禹接任后依然从他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改用“疏导”的方式,带领众人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取得成功。大禹治水功垂千秋,而他在教育子女方面不能不说留下了缺憾。</p><p class="ql-block"> “松柏成阵, 排纵列横……你看这树真是,一行一行多整齐,大小粗细还一样……”妻子在读碑文。</p><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在人种植的。”</p><p class="ql-block">“玄沪河在哪儿?</p><p class="ql-block">“你见过那只神龟没?</p><p class="ql-block"> 那是只神奇的石龟,龟背裂纹清晰,至今仍在玄沪河与洛河交界的地方,我也只是在别人拍的图片上看到过。“神龟献书”与“河马献图”是中华文化之源头,现存有北魏时期和清朝的古碑。</p><p class="ql-block"> 那里还有仓颉造字台,那有一口古老的神井。我旧瘾复发,开始指点江山,二十多年前,曾听说有人要投资八十多亿元,开发洛书文化,建设旅游景区,后来不知怎么就错过了。六七十年代,洛宁没煤没石灰少资源,有人就说是因为人们在山下修洛卢公路时挖断龙脖子,坏了风水。八九十年代洛宁的大山里有了金矿有了银矿,人们却挣着抓金拿银去了,很少有人搭理这龙头山、洛书文化。现在又不一样了,文化成了各地的黄金资源。</p><p class="ql-block"> 回城路上,我问她:“还记得咱俩上一次来长水是啥时候不?”“当然记得!”。那时候我们还在婚假中,我那位朋友夫妇俩也时值新婚燕尔。他们一个在药材收购站工作,一个在百货商店上班,出成双,入成对,一早一晚在街道上走过,是最吸睛的佳偶。</p><p class="ql-block"> 世事变迁,之后他俩陆续下岗。“前不久我又见到他。三十多年后再相见,已是一对白头翁,他几乎一年四季在外四处奔波,妻子在街道的公益岗位上默默付出。我们几杯酒下肚,言谈之间,姑娘是他藏不住的骄傲——后生可畏,我是第一次知道咱这儿还有青年在SD舰上服役,还是自己朋友家的姑娘。”,因了他们在这里,便更觉得:这龙头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啦。</p><p class="ql-block"> 山川河流,有静有动,静者遇怨而不言,动者一往而无前。它们是时空轨道上运行的方舟,我们不过是匆匆而过的乘客。我和妻子又一次提起人生易老、生活不易的话题,接下来就不止一次为他们高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图片和文字片段一直在手机里,得空了遂整理成文。说是散文有虚构的成分,说是小说真实的地方也不少,不伦不类的。望请看到的朋友见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附;“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至关重要的源头之一。它最早现身于《易经·系辞传》之中,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洛书的核心为一个由数字精心排列而成的九宫格,内里蕴藏着深邃的数理逻辑与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基本结构与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数字排列遵循特定规则,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9 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5 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 1 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键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数字总和的恒定性:每行、每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的三个数字相加之和皆为15。这种恒定性体现了一种巧妙而严谨的数理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奇偶数字的独特分布:奇数,也就是阳数,占据东、南、西、北这四个正方位;偶数,即阴数,分布于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这四个隅方位。而中央位置为数字5,象征着“土”,犹如坐镇中央,调和四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动态循环的方位排列:数字按照“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的方位布局,构建出一种动态的平衡态势,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变化与流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哲学与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宇宙观的具象呈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书被视作对宇宙空间与能量分布的一种模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位与五行的精妙结合:九宫与八方以及中央相互对应,并且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结合,从而构建起天地万物运行的基本框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阴阳平衡的生动体现:奇偶数的分布恰到好处地体现了阴阳互补的关系。而中央的“5”,宛如调和阴阳的核心枢纽,维持着整体的平衡与和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映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书凭借数理规律,揭示了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共通的法则。正如《黄帝内经》将洛书九宫与人体脏腑、节气一一对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天人相应”的深邃理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动态变化模型的生动诠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书的数字排列通过旋转、对称等方式,能够生成各式各样不同的组合,这恰恰象征着《易经》中“变易”的思想精髓。这种动态变化的特性,为后世诸如奇门遁甲之类的术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展示了古人对世界变化规律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把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