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与旋律的交融——谈临湘市老年大学校歌的创作

高山流水

<p class="ql-block">临湘市老年大学校歌(原名《赢得温馨伴夕阳》)是我和李平也先生共同创作的(我作词,平也先生谱曲),2017年5月,经校委会扩大会议决定作为临湘市老年大学校歌(以下简称“校歌”),为了便于各位理解和记忆,我将校歌创作思路、核心元素、和乐理特点作一个简单的介绍。</p><p class="ql-block">一、校歌的定位与意义</p><p class="ql-block">校歌不仅是校园⽂化的鲜明标志,更是学校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创作校歌时,必须明确其定位,既要体现学校的独特⽓质,⼜要易于学员接受和传唱。</p> <p class="ql-block">首先,校歌是整个校园文化的灵魂,也是一个学校的标志和象征,它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代表着学校的理念、文化和精神。老年大学同时加挂了老干部党校的牌子, 因此,在校歌创作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姓党”“为老”的大方向,深入挖掘老年大学的独特文化和精神内涵。包括学校的历史背景、教育理念以及老年学员的积极风貌。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提炼和升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主题思想,为校歌的创作奠定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其次,校歌是学员校园情怀的激活码。当我们唱起校歌时,既要能够唤起老年学员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又要激发他们继续学习、追求梦想的激情,让老年学员感到自豪和自信,把自己当作学校的一部分,将学校转化为一个有情感、有灵魂的地方,让学员们在追求知识和理想的道路中感到归属感和自豪感。因此校歌歌词创作则更加注重意境与情感的表达。要巧妙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老年学员在校园中求知乐学、互帮互补的美好画面。同时,通过寓意深刻的词句,传递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激励老年学员珍惜当下,勇敢追求自己的晚年幸福生活,激发老年学员对学校历史、文化和精神的理解和认同。</p><p class="ql-block">最后,校歌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宣言。是学校优良校风及教风、学风的高度概括,涵盖学校的⼈⽂环境、办学历史、成就以及奋⽃⽅向和⽬标等⽅⾯,与校训、校徽等相得益彰,因此,校歌的创作应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创作时,要考虑到学校中长期的发展⽬标;⼀旦创作成型,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够成为延续学校历史和品牌的载体和新老学员间文化传承的纽带,让校歌及其承载的校园精神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歌词的核心元素及知识点</p><p class="ql-block">2017校歌歌词创作时,我想找些同一类型的校歌作参考,但通过网络搜索,老年大学的校歌极少,特别是县级老年大学的校歌几乎为零。于是下载了20多所名校的校歌进行研究,发现这些校歌,大都具有学校地域、办学理念、文化环境、学校特色、发展趋势等五个方面的核心元素,根据这些核心元素,结合临湘老年大学的实际,仔细琢磨,精心构思,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写出了校歌的初稿,又花了10多天的时间,逐字逐句推敲琢磨,反复修改,直到自认为拿得出手以后,再与平也先生对接,互相切磋、反复磨合,尽可能做到词曲和谐,无缝契合。然后发到老师群、学委会群、班级群及相关的朋友群征求意见,根据收集的意见再次进行修改,最后提交到有校委会成员、老师、学委会成员、班长参加的校委会扩大会议进行专题审议,根据审议意见进行修改后提交校委会通过,历时4个多月,究竟几易其稿我也不清楚,走路时、吃饭时、睡觉时想到一句话、一个词不妥或想到一个新词即时修正这是常事,没必要记住改了多少次。下面我将歌词中的核心元素及知识点作个介绍。一是学校地域;校歌是诗歌的特殊形式,学校地域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通讯地址或导航仪上的目的地,不需要那样精确。通常只点出学校附近一两个著名的地理标志,给人留下想像的空间。如湖南大学校歌开头是“麓山巍巍,湘水泱泱”武汉大学校歌开头是“东湖之滨,珞珈山上”山东大学校歌开头是“东临黄海,南望泰山”临湘老年大学位于临湘城区,比较著名的地理标志便是五尖山和长安河,五尖山森林公园是国家4A级景区,长安河是临湘的母亲河,老年大学正好地处五尖山和长安河的中间,于是“五尖山下,长安河旁”便成了校歌的开场白。二是学校特色。校歌自始至终没有“老年大学”四个字,但从字里行间跳动都是老年人的字苻:如“发如雪,鬓如霜”“寿而康”“伴夕阳”“做同窗”等等,人家一看便知道这是一所老年人的学校。三是文化环境。老年大学开设的课程,都是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专业课。校歌用尽量简洁、生动的语言,动漫式地对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作了个简要介绍:“诗丛觅佳句,吞凤谱华章”指代诗词专业。汉语中有个成语叫“吞凤之才”意思是指丰美的文采,常用来形容擅长写作。成语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因这个成语在日常用语中出现频率不高,故解释一下。“笔走龙蛇动”是书法术语,“丹麦绘穹苍”指绘画专业,“穹苍”本为“苍穹”其意是天空,京剧样板戏《沙家滨》有句唱词:“巍然屹立傲苍穹”这里为了押韵,将苍穹位置调整了一下。“四海风云网上看,时光标本镜头藏”指的是电脑和摄影专业,“轻歌伴去飞”是音乐专业,“轻歌”是指节奏轻快、旋律优美的歌声 “丝管音绕梁”“丝管”本是弦乐器和管乐器的统称,这里特指二胡和葫芦丝专业;“凌波舞婆娑”指代舞蹈,“凌波”指在水面上轻盈地行走。这个词出自三国曹魏文学家曹植的辞赋名篇《洛神赋》,原文是“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洛河女神在水面行走的优美身姿 ,“婆娑”意为盘旋舞动的样子,凌波舞婆娑引申舞蹈班学员体态轻盈,舞姿优美。“太极步阴阳”指的是太极拳和柔力球(柔力球的全称叫太极柔力球)两个专业,太极拳的精髓是阴阳平衡,强调阴阳的对立统一与互相转化。太极的每个动作如开合、刚柔、虚实、动静都体现了阴阳的平衡,通过阴阳动态平衡的练习,可以调和气血,增强体质,同时培植谦和、自信、包容的太极精神。四、办学理念。老年大学是公益性的非学历教育机构,其办学宗旨是“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办学理念是快乐教育即让老年人有所学、有所乐、有所为。校歌对学校开设的各个专业的介绍中已经暗含了办学宗旨的全部内容,“盛世高歌时代曲,老有所乐寿而康”直接反映了“学、乐、为”的办学理念。五、发展趋向。老年大学的发展趋向是成为老年人的精神家园,家园当然是温馨的。校歌的最后一句“赢得温馨伴夕阳”既是学校的发展方向,也是校歌全篇的诗眼,为了让篇眼不过于突兀,前面加了一句“晚霞不逊春光美”作为过渡,看起来自然一点。</p> <p class="ql-block">三、校歌的音乐风格及特点</p><p class="ql-block">老年大学的校歌,与学历教育机构的校歌在音乐风格上应有所区别。首先,在节奏方面要有自己的体裁风格。如小学的校歌应表达活泼、愉快的氛围,节奏上用四三拍比较合适,强、弱、弱的节奏通常用来表达流畅、舒展、亲切、的歌曲;高校或军校的校歌一般用节奏较强的四二拍,每小节只有强弱两拍,以进行曲的形式用来表达坚定,果敢的情绪比较好;老年大学的教职员工大都是老年人,其特点是沉稳、庄重、大气,因此,校歌选择的是四四拍,其节奏规律是强、弱、次强、弱,适合表达各种正面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温暖、感激、希望等,适合重要节日或纪念活动场景。其次,在旋律方面应明亮大方,方便易唱。以齐唱为主,也可以多声部合唱;再次,乐句、乐段的布局要合理。校歌采用的是两段体,在第四句的音乐上采用起承转合的发展方式,高潮部分进入高音区,第二段歌词适当反复,结尾句在高潮基础上进行延长处理。最后,校歌在音乐修饰上要处理得当。如前奏、间奏、伴奏、配乐等等,都要反复斟酌,反复演练、反复修正,反复磨合,使每段每句的词、曲、声、乐和谐相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