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魏家大院暨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

刘老乐

去年11月中旬,我在赣州之旅的行程中,特意参观了魏家大院暨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对魏家大院古朴恢宏的气势和客家文化独特丰富的内容,都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江南.宋城<div>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div><div>遗产丰富,氛围浓厚‘</div><div>特产鲜明,民众受益。</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每当游客走近魏家大院正门处,这座古色古香的大宅院,就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历史气息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那水磨青砖的封火山墙,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等待着人们去倾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魏家大院是一座典型的“九厅十八井”建筑,横跨罗家巷、荷包塘、慈姑岭三条街。走进大院,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三栋主体建筑以腰门相通,回迂曲折。大院内精致的屋檐雕饰和精美的木构窗花,与整座建筑相得益彰,散发出绚丽的光彩。这些建筑细节,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让人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魏家大院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块砖瓦,每一根木柱,都记录着历史的痕迹。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到建筑的精美,更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赣南这片土地是海内外最大的客家聚居地,也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走进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仿佛打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这里从历史源流、社会经济、民俗风情、文化艺术、客家精神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展示了赣南客家人的历史文化与精神风貌。通过这些展览,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客家文化,感受客家人的开拓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魏家大院的前世今生<br><br>魏家大院位于荷包塘,罗家巷内,是赣州城内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九厅十八井式建筑。魏家先祖魏宗长,于清代乾隆年间由福建连城西门外魏坊迁到赣州城,是典型的"倒迁入赣"的客家人。<br>魏家以做木材和钱庄生意发家,后成为民国期间有名的赣州四大家之一。这座院子为魏宗长侄子魏天机于嘉庆年间始建,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魏元浚夫人郑氏百岁大寿,魏氏族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装修华美的祠堂来为郑氏庆寿。民国初年,又在祠堂的西侧和北侧增建了两栋住宅,构建了一座四合院式的学校。至此,魏家大院的规模已基本定型,计有住宅5栋,厨房、马房、杂物间各1栋,祠堂1座、谷仓2座、旧式蒙馆2座、新式学校1座。魏家大院主体建筑占地3000平方米,加上祠堂、学堂等其它附属建筑,占地达18000多平方米,所有建筑均采用水磨青砖的封火山墙,房梁用材考究,木建筑精雕细刻,堪称是赣州古建筑中的精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魏家大院历史沿革<br><br>清代<br>先祖魏宗长从福建长汀来到赣州创办钱庄,其侄子魏天机建造了魏家大院第一栋住宅,此后屡有增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br>魏家大院建筑规模在清末民初基本定型,魏家后人积极参与革命,魏家大院成为辛亥革命的秘密据点。</p><p class="ql-block"><br>新中国<br>新中国成立后,魏家大院大部分作为公租房惠及大众。2018年,历经近200年风雨的魏家大院已亟需修缮,为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保护历史建筑,棚改搬迁完成后,启动了保护修缮工程,于2019年7月完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个版面,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座古老庭院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魏家人物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宗长<br>位于赣州城东南隅的荷包塘魏氏,是一千年前从河北迁到赣南石城,再由石城迁福建宁化石壁的移民。宋代,魏氏又从石壁迁于汀州府连城县西门外魏坊,后世又分派居县南15甲。魏氏赣州开基祖,就是县南15甲居魏通富户内的魏立盛十六世长孙魏宗长。</p><p class="ql-block">魏宗长,字松茂,号长青,生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乾隆中期,年轻的魏宗长只身来到赣州,与人合股开创天成钱庄。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魏宗长13岁的侄子魏天机来到钱庄做学徒。然而翌年,42岁的魏宗长却在英年磕然离世。魏宗长在世时,元配张氏已去世,因膝下无子,魏宗长在福建的三弟魏宗远,便将他的长子魏天机过继至他名下为嗣。<br>魏宗长病逝后,钱庄人心离散,不久停业。几年后,18岁的魏天机白手起家,重新经营钱庄,取名"恒隆钱庄",至嘉庆年间,生意逐渐兴隆,开始建造魏家大院。魏家虽然从商,但他们继承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产业涉及钱庄、木材、粮食、药材油盐布类等各领域,发展至上海、南京、常州、南昌、南雄等地,魏家在商业上的成就是清代中晚期民族资产发展的一个缩影,也体现了客家人开拓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此展板中,我们看到了关于魏氏家族的人物关系图表,包括魏宗长及其后代子孙等重要成员。这些人物的故事,让我们对魏家大院有了更深的了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魏会英<br><br>辛亥革命前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纷纷成立,以魏会英为代表的魏家人纷纷参与革命活动。魏会英曾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期间,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同盟会。回国后,魏会英与其他革命人士一起在赣州秘密成立了同盟会赣州分会。为了培养革命人才,魏会英在四弟魏会蓉的协助下,利用魏家大院创办了一所新学堂,魏家人称为"学堂里",学堂创办后,魏会蓉十分关心学堂校务,使乡里青年得以造就。1908年,孔绍尧、张周垣、刘景熙、刘树堂、陈任中及陈锐等,在赣州发起组织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赣学社",进一步开展革命活动,魏会英的十五弟魏会荀也是其中一员。1911年6月,由魏会英出资,以魏会苟为发行人,以"赣学社"的名义创办了《赣报》,致力宣传革命思想,大造革命舆论。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入赣州后,赣学社加速了革命的筹划工作,密拟光复通告,揭露清政府罪行,制作了民国旗帜,草拟了各项革命文告,加紧了独立的准备。1911年11月6日晨,赣州各界集会,大会鸣炮数响,升三色旗,赣州宣告光复,并通电南昌、九江和武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魏 晋<br><br>1926年,魏晋在上海附中读书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被国民党通辑,曾二赴日本。1933年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结识了聂耳、郭沫若等革命志士,回国后积极参与抗日工作。根据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共五岭地委在1949年5月正式成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赣州工作委员会"(简称"赣州青工委")。赣州青工委以游击队的名义写信给进步人士魏晋,要他出面发动商会的防护团维持城内治安,阻止敌人对城市的破坏。魏晋接受了这一意见,张贴了护城公告,邀集地方知名人士成立防护团,他亲任总指挥,布置防护团在城内武装巡逻守卫,维持赣州的社会秩序和电厂等相关设施,抵制了国民党军队进驻赣州城,以及炸电厂的行为。1949年8月14日,魏晋等率众迎接解放军解放赣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中,我们还能看到中国传统木雕艺术中的雀替构件,这是一种古代中国建筑装饰元素。这些精美的雕刻,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景区导览图上标注了许多景点的位置,并标出了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的具体位置。这为游客规划行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老宅子,正前方是一个宽敞明亮的空间,摆设着桌椅等家具。背景墙上悬挂一幅壁画,描绘出热闹喜庆的画面。这样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客家人的生活情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欢迎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魏家大院的历史变迁及其建筑特色,展示了其规模宏大以及所包含的各种功能区域。这些介绍让我们对魏家大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建筑内部的地图布局示意图,让我们对建筑的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了游客参观,也让我们感受到建筑的精妙之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赣南客家源流——明清客家人‘倒迁入赣’”的展板,通过地图等形式,展示了客家人迁徙的历史。这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客家文化形成的重要过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世界客家人口分布与人口图的地图,展示了客家人在全球的分布情况。这不仅是一幅地图,更是客家文化在全球传播的见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中,我们还能看到关于客家人的家谱文化的介绍。这些家谱,记录着家族的历史,也让我们感受到客家人的家族观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家训是一个家族依据儒家忠君、爱国、仁义、孝悌、耕读等思想制定的内容。这些家训,不仅体现了家族的传统,也让我们感受到客家人的道德观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魏家大院堂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聚族而居——客家宗族与社会”展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客家人尊祖敬宗的传统”,以及“每个家庭均有隆重的祭祖仪式”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客家人的家族观念和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耕读传家”的展板,展示了客家宗族与社会的文化传统,让我们感受到客家人的生活哲学和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展示柜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古董或艺术品。这些物品,不仅展示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艺术追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客家围屋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了客家人为了适应环境而建造的传统居住形式。这样的建筑,不仅是一种居住形式,更是客家文化的载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厅账房里的塑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中,我们还能看到关于客家服饰文化的介绍。这些服饰,不仅展示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木质挂屏上刻有一首劝学诗:“月光照莲塘;围屋闻书香。尊师又重教,遍地建学堂”这样的诗句,不仅展示了客家人的文化传统,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教育观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雕塑。这些雕塑,不仅展示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餐桌上摆满各种精制菜肴,展示了客家人的饮食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些佳肴不仅展示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饮食习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客家饮食禁忌<br><br>客家人居住于山区,其食物结构比较广泛,有吃野、吃粗、吃杂的习俗。但是,客家人对饮食也相当讲究,存在不少饮食禁忌。<br>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因此对食物性能的认识亦是基于中医常识,通常把食物分为凉、热、补、损、毒等几大类。这种认识,就一般民众的实际生活而言,主要是来自于民间长期以来的习惯说法。诸如:鸡蛋滋补,鸭蛋性凉;母鸡、母鸭泻火,公鸡、胡鸭性燥;猪肉性凉,牛肉性温;芥白、白萝卜性冷,菠菜、胡萝卜滋补;姜、葱、芜荽发散,辣椒、大蒜、茼蒿通火等等。由于有对食物性能的这些认识,因此在不同情况下就会自然产生什可以吃、什么不能吃的观念。如,夏天客家人普遍都爱吃「仙草冻」,因「仙草」常年生长在田边山脚,性凉,客家人认为吃了会降温解暑。冬天,牛羊肉十分畅销,当归牛肉,牛肉煮酒,羊肉煮酒等都是客家人冬季「进补」的食品。客家妇女做月子时,最常吃的是姜、糖、酒、鸡、蛋这几种食物,据说些性温驱寒,吃了对产妇恢复身体有好处。相反,客家人绝对不会让产妇吃白萝卜,因白萝卜性冷,吃了有害;也不能吃糯米稀饭等被认为凉性的食物。对于体弱多病的人,也不宜吃胡鸭、南瓜、茄子、四季豆之类,认为这些食物吃了都会「翻旧病」。<br>客家人很重视饮食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吃有吃相。吃饭时忌将筷子插在饭中间,谓吃「斋饭」。忌用筷子、调羹敲打碗盘,民间有句俗语「敲碗敲碟,无吃无揶」,即用筷子敲碗敲盘会没有饭吃。忌手不捧碗趴在桌上吃饭,认为这种吃相好像乞丐。在别人家中做客,吃完饭后忌将筷子放在碗上,否则,有讥讽主人不让吃饭之嫌。如果不小心将碗盘、调羹等摔在地上打碎了,忌说「完了、完了」等不吉利话,要说「发财、发财」!筷子掉在地上也应该说「还有人请」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民俗活动场景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介绍客家民俗民艺的文字牌匾。这些介绍,不仅展示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老房子门前挂着红灯笼,门上贴着对联,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这样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客家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电子屏幕画面上,我们还能看到关于客家传统婚俗的介绍。这些介绍,不仅展示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中,我们还能看到关于客家传统婚礼习俗的照片。这些照片,不仅展示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花轿和接亲仪式<br><br>赣南客家的娶亲队伍可谓浩浩荡荡。凡沾亲带故、乡里乡亲中能动员起来的,悉数参加,多多益善。队伍最前面是两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扛着两枝连枝叶的桂竹,上面扎有红绸,称为"青郎";意为新娘"贞洁";接着是两名吹鼓手,演奏着欢快喜庆的乐曲;嗣后是数量不等、整齐堆放着嫁妆的抬盒,上面放着花生、桂圆,意为早生贵子、合家团圆;抬盒后紧跟着的是新郎、新娘,或骑马、或乘轿;新郎、新娘后是媒人、傧相,每个人手上或肩上都有抬盒中不好放或放不下的嫁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拜 堂</p><p class="ql-block"><br>新娘入门时,由男方的"双全"妇女搀扶新娘从门前一只火把上跨过。入门后,要先贴了红纸在大磨篮里稍坐片刻,此环节称为"坐性",意为"磨磨新娘的性子"。行礼时,父母、长辈在大厅东边,外家在西边,北边房亲,南边小辈。外家要先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p><p class="ql-block">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拜堂毕,女傧相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带有福字装饰的艺术品挂在墙上,旁边还有一盆绿色植物作为点缀。</p><p class="ql-block"><br></p> 放在庭院里的消防水缸。<div><br></div> 魏家大院封火墙上的精美窗雕之一。<div><br></div> 魏家大院封火墙上的精美窗雕之二。<div><br></div> 魏家大院封火墙上的精美窗雕之三。<div><br></div> 魏家大院封火墙上的精美窗雕之四。<div><br></div> 魏家大院封火墙上的精美窗雕之五。<div><br></div> 再见!魏家大院暨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