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实感是散文创作的灵魂

延河农夫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3月21日晚上八点,受延安广播电台邀请,走进《读书》栏目直播间,畅谈文学创作感想体会,下面是我的一点见识,请各位文友欣赏。</p><p class="ql-block">[人物简介]张忠义,男,笔名延河农夫,陕西延川人,生于1963年6月,原延安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一级调研员。</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学习文学创作,几年间,曾撰写数十篇50余万字的散文作品。现为延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其多篇散文作品先后在《海外文摘》、《散文选刊.下月旬》、《飞天》、《茅台文艺》、《延安作家》、《延安文化》、《延安政协》等杂志上发表。其中,散文《千里寻父》荣获2022年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长篇散文《我们这家人》荣获2024年中国散文年会一等奖、位列第二名。]</p><p class="ql-block"> 1.成长经历,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原因(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p><p class="ql-block"> 文学路,可以说是我儿时的梦想。小时候,在农村地主家破“四旧”时,意外获得了一本《水浒传》,让我爱不释手,反复阅读,使我记住了每个梁山好汉的姓名,他们是怎样上梁山的,又是怎样离世的。从而,养成了我爱看书的毛病。后来,村里来十余名北京知青,他们好多人都成为了我小学、初中的老师。在与他们相处时,总是厚着脸皮向他们借书去看,一看就放不下来,忘记了父母交待的农活,常常遭到父亲的训斥。特别是在煤油灯下,夜澜人静时,总是缠着父亲讲故事。父亲就不厌其烦地讲述了大爸、二爸、四爸和堂叔三爸干革命的故事。听得多了,就萌生了想把他们写出来的冲动,也许就是我最初想当作家的想法由此诞生。</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1980年高考中,由于受老师的影响,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学校。师范毕业后,我当了一名中学老师。本想一边工作、一边写点东西,了却当作家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可是,当老师不久,学校的好多同事、同学都改行从政,很快就当官了。这让我特别眼红,“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很快征服了我。我也就随波逐流,混迹官场……没想到,一混就是三十多年。</p><p class="ql-block"> 好在我有个记笔记、写心得的习惯,在完成领导讲话、公文写作后,偶尔也写点小文章,总算没有把写作这件事荒废悼。</p><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份,我转任非领导职务,退居二线后,忙碌了数十年的工作戛然而止,虽说轻松了许多,但也寂寞难耐。</p><p class="ql-block"> 于是乎,我就不停地锻炼、锻炼、再锻炼,既强健体魄,又消磨时光。</p><p class="ql-block"> 某一天,在南桥与互通桥之间来回转圈时,被“清心斋”画室老板张天杨画家叫进画室,喝茶品茗,聊天胡侃。天杨同志十分好客,按照茶道讲究和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时分,每次都拿出各种各样的茶品,热情地招待我。</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拿人的手短,喝人的口软。喝得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好意思,应该为天杨同志干点什么,不能亏歉太多。</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就试着写了第一篇散文《延安有个清心斋》,在头条和美篇网络平台上发表。让人没想到的是,文章受到广大文友们的热烈欢迎,一晚上的点赞阅读量就达数千之众,几天后,阅读量达到2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异常开心、兴奋不已,想不到我的文章这么受欢迎。于是,我急忙回家,翻箱倒柜,把过去的一些日记、杂谈、感悟、心得拿了出来,细心品味琢磨,就写了第二篇散文《妈妈的“石磨”》。同样受到好评,万余人阅读,上百人点赞,30余人留言评论。有些评论联系自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与我产生强烈共鸣,让人潸然泪下。既让我受宠若惊,又让广大文友知道,我有一位聪慧睿智、勤奋善良的好母亲,起到了缅怀母亲,颂扬母亲的目的,也完成了我多年的一个愿望,就是写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这两篇散文,先后都在《延安文化》杂志上刊登,受到了读者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我也就与《延安文化》执行主编傅鹏飞先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p> <p class="ql-block">  某一天,在与《延安文化》杂志社执行主编傅朋飞先生闲聊时,他得知我有几位父辈、兄长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的老革命时,十分惊讶!劝我把他们的事迹写出来,供后人学习借鉴。</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十分无奈地说道:“我的父辈们与我也就只是直系血缘关系而己,总供见过几次面,在我们家下放农村最困难时和我们的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帮助过我们、从来没有关心关注……”</p><p class="ql-block"> 还没有等我把话说完,傅先生就批评我说:“这你就不对了,你也是一名县处级领导干部,觉悟怎能这么低呢?你要知道,我办刊物,就是要寻找和宣传真正的共产党人。如果他们胡拉二扯、不讲原则帮助你们了,那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p><p class="ql-block"> 停了一会,他又劝我道:“你不是说你退下来,无聊没事干嘛?何不将他们的事迹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p><p class="ql-block"> 傅先生的一席话,让我脸红脖子粗,很不好意思,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听父亲讲故事时的情景。片刻,我茅塞顿开。</p><p class="ql-block"> 随后,就踏上了寻找家族红色基因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2.作品创作过程(写作理论、创作风格、创作的难点和亮点、总的创作过程)</p><p class="ql-block"> 为了客观真实地了解父辈们的工作情况,我曾多次拜访了他们的好多老同事,向他们的子女了解情况,可得到的都是大概情况、只言片语。随后,我到市、区党史办和延安县旧址、南区供销社、安塞保育小学等革命旧址,查阅资料,虽说找到了一些线索记载资料,但不能形成完整的工作经历、故事,无从下笔。</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抱着对历史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开启了查档之旅。</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1日收假后,我来到陕西省交通运输厅老干处查找我三爸的历史档案,他们告诉我:厅里老干部去世后,档案按级别保存,张发云逝世前,按省长级医疗待遇,档案己交省档案馆。</p><p class="ql-block"> 在我万般无奈时,我想到了曾任过陕西省档案局局长的陕北人王建领领导,当我给王领导打电话寻求帮忙时,王领导立即打电话给省档案馆负责管档案的同志,我终于查到了张发云的个人档案。</p><p class="ql-block"> 我根据档案资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撰写了怀念三爸的记实散文:《一个80年党龄的共产党人一一缅怀我的三爸张发云》。</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本着先易后难的方法,到志丹县老干局,调阅了姑父姜崇山的个人档案,写成记实散文《秀姑》。</p><p class="ql-block"> 本想继续查找,可由于受疫情影响,耽误了一年多。</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我去甘肃开启了查档工作。先后来到定西岷县检察院、公安局、法院详细查阅了大爸张凌云在岷县工作的一些档案资料,随后顺藤摸瓜来到甘肃省公安厅档案室查阅了大爸的一些工作档案和相关资料。</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又到甘肃省监狱局及白银监狱查阅了大爸儿子张忠厚的个人档案。</p><p class="ql-block"> 最后来到甘肃省地质局第六地质局金昌工作站,详细查阅了我四爸张胜云的工作情况和个人档案。</p><p class="ql-block"> 甘肃查档回来后,我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写了四爸张胜云的怀念文章《大漠戈壁找矿人》。接着又写了《大哥,张忠厚》的怀念文章。</p><p class="ql-block"> 由于大爸张凌云参加革命早,历经坷坎,有些资料要进行甄别。就这样边查边写边思考,耗时一年多,终于写成了12万字的长篇散文《追忆大爸张凌云的革命岁月》。</p><p class="ql-block"> 当我把这几篇怀念父辈们文章寄给《海外文摘》执行主编蒋建伟先生后,引起了蒋主编的高度重视。蒋主编专程来延安,现场进行指导和修改。他认为这几篇文章人物事件之间相互交织,干脆合成一篇,取名为《我们这家人》更为贴切。</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16万字的长篇散文《我们这家人》的创作过程。</p><p class="ql-block"> 作品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从清同治年间到2024年永坪张家百年多来变迁浮沉的历史,揭示了个人命运、家族兴衰与历史事件之间错综复杂的纠葛。通过小人物反映大社会、小家族透视大历史、小细节折射大时代,表现了自觉的历史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信,突显了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蕴含着强大且正向的精神感召力。</p><p class="ql-block"> 关于我创作的理论、风格、难点、亮点等问题。说真的,我是一名初学者,根本谈不上理论、风格。我只是通过查档,真实地再现历史,讲述我们家有8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入党或参加革命,也就是说当时在延安时期普通人的革命史,虽说不是惊天动地,但也是可歌可泣。我遵循事件真实、人物真实、情感真实的原则。注重细节描写和故事完整,注重情节要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直抒胸意,呕歌了延安时期普通人革命的精彩故事。</p><p class="ql-block"> 文章在《海外文摘》2024年12期刊登后,立即引起关注,中央某机关工作的著名作家裴军先生给我撰写了《原来散文还能这样写》的评论文章;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刘成勇先生撰写了《革命.家族与叙事一一论张忠义长篇散文&lt;我们这家人&gt;》的评论文章;河南西华县作家何建华先生撰写了《“奇文”共欣赏一一谈张忠义长篇散文&lt;我们这家人&gt;》的评论文章。他们三人都对我的文章给予了较高评价,称我在散文创作上不拘一格,随心所欲,有所创新。</p><p class="ql-block"> 3.对未来的计划和展望(对自我的发展规划、或者未来会创作什么类型的作品,是否会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可以分享一下)</p><p class="ql-block"> 我从事农业农村工作30多年,十分熟知农民兄弟的生产生活状况。接下来,准备写一部反映农民在城乡变革中务农、打工及子女的上学、就业、婚姻的长篇记实文章,回报养育我的父老乡情。</p><p class="ql-block"> 文章类型还是想用散文文体,用一个个鲜活的典型事例,讲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塑造乡村振兴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歌颂党的农村政策。</p><p class="ql-block"> 4.你最喜欢的文学类型或体裁是什么?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最喜欢的文学体载是散文。</p><p class="ql-block"> 因为,散文可以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既可以叙事,又可以抒情,表现出来的情感故事比较真实。特别是用第一人称叙事,可以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第一人称抒情,可以直叙胸意,无拘无束,写出感人的故事和情感。</p><p class="ql-block"> 人常说:平静出散文,愤怒出诗人。像我们年龄大的人,往往是心静如水,更容易通过冷静的思考,观察事物,写出富有哲理的文章,能写多少写多少。寓写于乐,延年益寿。</p><p class="ql-block"> 5.您如何评价您自己的读者群体?</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写作,爱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诉说当代人的苦与乐。也可以说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p><p class="ql-block"> 我的读者群体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读者为主,有少量的80年代读者。90年代和00后可能没有人读。</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写的文章大多数是对过去的怀念、思恋,甚至忏悔,讲叙哪些年代发生的故事,往往与我同时代的人能产生共鸣,勾起他们的回忆。当然,也受到了他们的阅读好评。</p><p class="ql-block"> 6.你对当前文学发展的预测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文学本来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载体。也是引领时代,针砭时弊,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更是活跃人类精神娱乐的食粮。</p><p class="ql-block"> 但当前文学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是作家老龄化现象特别严重,这次我去北京参加2024年散文年会,来的作家都是50岁以上的,像我们50后、60后占大多数,年轻人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很少。其次是受一些自媒体、短视频影响,年轻人沉醉在一些无聊虚假戏剧中,“什么没本事的赘婿一夜成为了南方首富”、或者就是“墓地中睡了一夜憨憨,突然间脑洞大开,要么成了无师自通的神医、要么成了武功盖世的大侠”等等,故事曲折,场面惊险,都是“打不死的吴青花”,看得让人神魂颠倒,不可自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三是受AI技术和DeePseeK影响,文学将会出现大量摸仿、抄袭、雷同作品,让文学失去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但我对文学的预测还是很乐欢的:人类需要文学,时代呼唤文学。文学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好的文学作品仍然会受到大众的欢迎,这就要求我们要搞好文学的创新。不仅语言要创新,故事情感要创新,说别人没有说过得话;讲别人没有讲过得故事。就可以避开DeePseeK的搜索,写出更高水平的文学作品,文学的生命力永存!</p> <p class="ql-block">  7.你认为文学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贡献? </p><p class="ql-block"> 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深远且多维度的。它不仅塑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更在精神、道德、社会和审美层面推动了文明的进程。</p><p class="ql-block"> 一是记录与传承。文学以故事、诗歌等形式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变迁、战争、信仰和日常生活,成为超越时间的精神档案。文学通过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保存了不同文明的道德准则、信仰体系和世界观。例如《论语》传递儒家伦理,《圣经》故事影响西方文明的价值根基。</p><p class="ql-block"> 二是文学是探索人性精神层面的显微镜。文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展现贪婪、嫉妒与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剖析罪恶与忏悔;曹雪芹的《红楼梦》映射人性在世俗与理想间的挣扎。文学通过虚构角色的命运(如《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活着》中的福贵),让读者跨越时空与身份,理解他人的痛苦与希望,激发了人性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三是文学推动思想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在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的《老实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文学形式批判封建制度;鲁迅的《狂人日记》揭露旧社会的“吃人”本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文学还可以为边缘群体发声发力。如哈丽叶特·比彻·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兴起,文学成为了弱势群体的呐喊工具。</p><p class="ql-block"> 四是文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食粮。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救赎,在苦难中提供帮助。如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结合文学与哲学,帮助人们从集中营的创伤中重建希望;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让人们在乱世中寄托了理想。</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文学不仅反映现实,更创造现实。它如同一个平行世界,既保存着人类过去的经验,又孕育着未来的可能性。在技术至上的当代,文学的价值或许正从“实用功能”转向更本质的意义——它提醒我们:文明的高度不仅由物质进步衡量,更取决于人类能否持续理解自身的复杂、脆弱与崇高。</p><p class="ql-block"> 8.您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在近几年的文学创作中,遇到最大的挑战就是“为什么”?因为我的创作大多是真实的故事,需要大量的调查走访。说白了,就是要花钱搞调研,搜集资料,既伤神、又费力、还要花钱。让我理解了贾平凹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写字让我摆脱了经济困难,让我安心写作”的含义。再加上写出的书审查严、出版难,书号就得5~6万,即使出了,也没人看。这让我很头疼,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不放下好好的退休生活去享受,而去搞创作,“劳命伤财”,出力不讨好。这究竟是“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9.您能否分享一下在创作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趣事趣闻。</p><p class="ql-block"> 刚才,虽说我在创作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为什么”?有点无奈抱怨,但其实在辛勤的创作中,让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就是顺其自然,干自己喜欢做得事情,才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一切名利财物都是过眼烟云。“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p><p class="ql-block"> 在创作中,通过查档,我认识了好多朋友,也结识了好多文友。特别是现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不知怎么搞的,外地的一些文学社团、出版社也都纷纷加我,让我的朋友遍天下。由于我上学和工作一直在延安,认识外地的朋友特别少。可是,通过写作,让我结识了好多外地文友,他们都尊称我为“张老师”,让我异常开心快乐!因为,在三十年前,我本来就是一名中学老师,称呼让我回到了人生的原点,也是我奋斗的起点,让我百感交集,心情愉悦。</p><p class="ql-block"> 在创作中,也增进了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亲戚之间的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一开始我写大爸张凌云时,他们儿女都不太赞成。他们认为:老父亲一辈子忍辱负重,已去世多年,就不再打扰他了。可当我真正写好后,让他们感激涕零。既起到了深切愐怀父辈们的怀念之情,又起到了教育张氏子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目的。特别是常常蔑视我的儿子,听到我获奖后,从内心发出了一声“老爸,你还厉害了”,让我幸福满满。</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高兴地一件事是:某一天,一位北京的朋友打来电话说:我的文章中记述了他爷爷的一些事,要与我深度交流。通话后,才得知他也是永坪老张家。他爷爷叫张友生,是永坪李家沟人,也是一名老革命。他与我大爸张凌云、四爸张胜云都是“西进干部团成员”,曾担任过兰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长。他们家族中还有张友翼、张友福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的老革命、老党员。后来,我在查阅我四爸张胜云档案时,在自传中有记载:张友生是他的远房堂兄,我们成了一家人。这次去北京,张友生的孙子张宇还隆重的招待了我。文学让我们相识,让我们互相找到了亲人。</p><p class="ql-block"> 文学创作丰富了我的老年生活,让我的老年生活充满了阳光;文学创作激发了我的灵性,让我变得年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