瞩目北京:石碑里的一段跌宕前缘

老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五塔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大院里,我关注了这里的普胜寺创建碑和普胜寺重修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者清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立。螭首方坐式卧碑,僧帽顶,碑身阳面边框装饰有线刻云龙纹,碑身阳面背身满蒙汉三种文字合璧。首身高247、宽383、厚45厘米,方座高97、宽447、厚101厘米。宁完我撰文,希福校定,罗米书写满洲字,沙里书写蒙字,杨振麟书写汉字。碑阳满、蒙、汉文合璧。碑阴镌营建普胜寺官员及工匠题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普胜寺重修碑为清乾隆九年也就是公元1744年7月所立,碑卧式,僧帽顶,方座带龟趺,下有海漫。碑文满蒙汉文合璧,简述了藏传佛教的意义及重修普胜寺的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普胜寺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南河沿大街111号,看门牌号码普胜寺在南河沿大街,实际上普胜寺在东长安街边,寺门距离东长安街仅80米,距离天安门城楼的也只有600米,普胜寺的位置当年是在皇城内,现在更是在北京的核心区的核心内。 普胜寺现有大门三间,坐西朝东,黄琉璃瓦绿剪边硬山顶,为民国时所建。大门内有二门三间,坐北朝南,后出廊,前有抱厦。门内正殿三间,黄琉璃瓦顶,前出廊,有月台。东西配殿各三间,黄琉璃瓦顶,出抱厦前廊。普胜寺的建筑规制显示着其为皇家寺院,院内的苍劲古柏更是诉说着寺庙的历史沧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普胜寺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为顺治帝敕建,因此用的是黄琉璃瓦,于今已有372年的历史。普胜寺是老百姓俗称的喇嘛庙,当年曾是顺治帝请来的蒙古高僧大喇嘛恼木汗的驻锡地,由于此后的寺庙住持有石姓喇嘛,京城百姓又称蒙古族人为鞑子,因此普胜寺又被京城百姓俗称为“石鞑子庙”或“十达子庙”,1908年的《最新北京精细全图》上标注的普胜寺名称就是“十达子庙”。 民国初年欧美同学会的蔡元培、詹天佑等人,集资以2000元现银购买了已经衰落的普胜寺,驻寺喇嘛全部迁至地安门火神庙居住。翻修后,1916年建立会所,并先后做了三次扩建,除保留原有建筑外,建设了会议厅、餐厅、图书馆、游艺室、浴室、招待所等服务设施。原寺内的两座卧碑1984年移至五塔寺的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博物馆的碑林中两座卧碑犹为醒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普胜寺内原有两座石碑,一座顺治八年( 1851年)的创建碑,一座乾隆九年(1744年)的重修碑。两座石碑堪称碑刻中的经典之作。石碑大多数为立碑,而这两座碑是卧碑,且体量巨大,雕刻精美。乍一看像一堵石墙。这种碑的形制在宋代就已出现,明代起才有正式的卧碑之名。这块碑的石刻风格,带有浓重的明代特征。清朝入主中原,在雕刻领域完全沿用了明代风格,但此碑造型是独特的,严肃而尊贵,体现了统治者对藏传佛教的信服和尊崇。1984年这两座石碑收入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成为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博物馆碑林中最为醒目的就是这两座卧碑。普胜寺创建碑,是清朝入关后第一通关于藏传佛教政策的碑刻,在清朝碑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创建碑为清顺治八年(1651)11月所立,碑文记述了修建普胜寺的时间,首倡建寺人的名字,以及建寺的目的等内容。它是一座造型奇特的石碑,其背身矮,横向长,上面有屋顶,下面有须弥座。乾隆皇帝很喜欢把他得意的事情或作品刻在气派的卧碑上,普胜寺重修碑就是例证之一。重修碑立于大清入关一百周年的乾隆九年(1744年),该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碑文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合璧。碑文简述了藏传佛教的意义及重修普胜寺的情况,追述了五世达赖在京活动及喇嘛教传播情况等。撰文者励宗万是雍正到乾隆朝前期著名的“御用书手”,北京法源寺、十方普觉寺的雍正御制碑,均为励宗万“奉敕敬书”,《石渠宝笈》中还收录了他的绘画作品。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普胜寺脱胎于一个特殊的地方,一个风云变幻的地方,回顾它的前世今生,你就会对政坛的波诡云谲有更深刻的体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普胜寺地区在明永乐帝兴建北京城时将其建设成了与当今中南海一样的宫苑区,其大致的四至是,东至东皇城墙(今南河沿大街、北京贵宾楼饭店),西至紫禁城护城河,南至南皇城墙(今东长安街),北至东华门(今东华门大街)明朝将这一地区统称为“南宫”。 明代北京皇城有“三内”一说,即大内、西内、南内。大内就是紫禁城,西内又称西苑即现在的中南北三海,南内又称东苑即今南池子一带。“三内”均是皇家禁地御苑。大内紫禁城与西内中南北海世人皆知,唯有南内湮没于世 。南内于明代晚期逐渐隳废不存,所以清代的北京皇城已经没有了南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内因其位于紫禁城东南而得名。南内具体建于何时已难详考,它或与西内同为金中都时的皇家御苑。明成祖朱棣居潜邸时的燕王府就是现在的中南北海。他在南京登基后,未迁都之前曾多次巡幸北京 ,下榻驻跸仍是西苑。南内是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对皇城内、紫禁城外东南隅的称呼,所以又称作“南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代这一区域主要有重华宫、小南城、洪庆殿等建筑群。其中重华宫按照明代史料的记载,“犹乾清宫之制”,东西两侧各有长街,西侧有宜春等宫,当时是年幼的皇帝子女以及妃嫔去世后的停灵场所。东侧则是供奉番佛(藏传佛教造像)的洪庆宫。重华宫后有中圆殿、后殿,总体上构成了如紫禁城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的布局。这组院落之后,还有丽春门以及清和阁院落,这一组宏大的建筑在清代被多尔衮占有,改建为自己的王府。后来顺治帝夺回大权,王府再次被改造成喇嘛庙(乾隆时改为普度寺),据推测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明代的重华宫大部分建筑被拆毁,原有的宫殿楼台,都被改建为仓库或达官贵人的民宅。南池子西侧,沿着太庙的东墙外,明代自北向南,分别有玉芝宫、环碧亭、乾运殿、飞龙桥、龙德殿等建筑。玉芝宫是嘉靖皇帝为自己的父亲兴献王兴建的祭祀用庙宇,本名“世庙”,后因兴献王被追封为睿宗献皇帝而更名为“睿庙”。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睿庙东侧的廊柱旁生长出了一株灵芝,嘉靖皇帝大喜之下将睿庙更名为玉芝宫。玉芝宫大殿毁于明末清初,康熙年间的地图上,玉芝宫院落已经改造为“门神库”,在睿庙大殿原有基址上修筑了一座三开间的小殿宇“影神殿”,乾隆年间在此基础上,于大殿台基增筑影神殿的东西配殿各三间。一座大殿基础上可以兴建三座三开间的殿宇,足见当年睿庙大殿的规模之宏大。目前玉芝宫现为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普胜寺的前身是明朝皇城东苑的崇质宫,俗称黑瓦殿。黑瓦殿是南宫群殿的主殿。殿宇的屋顶履以黑瓦,按照皇家对琉璃瓦颜色的等级规制,黄色最尊贵,其次是绿色,蓝色,黑瓦顶的殿宇是最低一级,且一般是专门用途的宫殿,如当今的紫禁城内文渊阁即是黑瓦,其寓意是五行中“水”为黑色,文渊阁为藏书之所,以水制火,保书籍免受火灾之意。以此论,黑瓦殿应是当时明朝皇家存放价值贵重的易燃之物的殿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土木堡之变,冒然亲征的明英宗被瓦剌太师也先俘获,郕王朱祁钰被孙太后和群臣尊立为帝,改元景泰,作为统帅保卫京师北京,并取得了胜利。 一年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放归,由德胜门入城。 在东安门内门,代宗朱祁钰与英宗朱祁镇“二龙相见”后,在瓦剌士兵的保护下,太上皇朱祁镇被安排(软禁)在黑瓦殿居住。其实就是,朱祁钰把他哥朱祁镇“毫无情义残忍的”囚禁在了库房。 崇质殿的主体格局与现状相符,有大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山门三间,临街向东有大门一间,门前设栅栏。 就是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中,太上皇朱祁镇熬过了七年时光,虽然能有温饱,但生活依然十分窘迫,以至于又瞎又瘸的钱皇后不得不亲自做一些女工活儿托人带出去卖了换补衣物。 盛夏日,英宗常在苑中依树纳凉。某御史为讨好邀宠,便奏报景帝曰:“南城多树,事叵测。”景帝遂下令将崇质宫树木全部砍伐。英宗得知此事真相,着实吓得不轻。迨复辟后,先把奏报砍树的御史杀了。当时景帝正敕建北京隆福寺,需要大量建材,便命太监把南内翔凤等殿宇的石栏杆拆卸运走。景帝怕英宗与外界仍有联系,连所用笔墨纸砚亦严加控制。英宗幽禁黑瓦殿后不仅无人伺候饮食起居,每日饭菜还得从门洞递入,有时甚至没饭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世事翻云覆雨。景泰八年(1457 年)正月十六日,景帝朱祁钰患病不愈,皇位大统人选成了问题。王直、胡濙、杨善、徐有贞、石亨等等经密谋迎立英宗复位。他们溜进黑瓦殿见英宗,抬轿护驾直入大内奉天殿,英宗重新上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英宗在黑瓦殿,黑暗中见有人来,吓了一跳,完全受人摆布,哆哆嗦嗦地被扶进轿 ,懵懵懂懂地被按在龙椅御座上。等他稳住神,就有了动作。他废景帝为郕王,将他软禁在西苑,致使十余天后朱祁钰在软禁中突然暴毙。他杀害了支持景帝、率军打退蒙古军保卫京师的于谦等。之后,英宗于南内大兴土木。仿照大内制式增修三路宫殿, 两侧建长街。每座殿左右有回廊相接,殿后有水池石桥。苑中遍植松柏及天下四方所贡奇花异木。南内正殿名龙德,左右为崇仁、广智二殿。正殿后的精美石桥相传来自西洋,桥之南北各有牌坊名飞虹、戴鳌。左右各有亭子名天光、云影。再后有石山名秀岩,山上有圆殿名乾运。之后是永明殿,殿门额名佳丽。再后还是圆殿,周围以水渠环绕名曰环碧。另有嘉乐馆、澄辉阁。最后有洪庆殿,系供番佛(即喇嘛)之所。南内增置及修葺的殿宇楼阁、亭馆石桥均极其华丽。 英宗天顺三年(1459 年)十一月,南内增建工程全部修竣。英宗幽禁南内八年虽说不得已,但此处毕竟是久居之地且景色宜人。几年间,他多次率群臣来南内游玩并赐酒赏宴,并从此成制。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等朝均有赐群臣游南内并赏宴之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代晚期,南内开始走向败落,华丽盛景渐成往昔。嘉靖四年(1525 年)五月,嘉靖帝批准了礼部尚书席书等“于太庙之东,南城之北或东,别立一庙”的上奏,选定在南内环碧殿处,南北展五十丈,东西阔二十丈建造新庙。嘉靖十三年(1534 ) 七月正式开工,两年后新庙建成,定名“皇史宬”。此后南内其他殿宇屋舍时有拆补,逐渐失去往日的用途及辉煌。明末,李自成军进京,对南内进行了破毁,此地就面目全非了。 清初,皇史宬北边的普度寺为核心的南内旧址曾是睿亲王多尔衮府邸。当时黑瓦殿尚存,里面有铠甲弓矢等睿亲王旧物。睿亲王死后,顺治帝褫其爵废其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顺治八年(1651 年)清政府再兴土木,于南内东部黑瓦殿处建寺庙,它就是“普胜寺”。大殿左侧的黑护法佛殿即昔年之黑瓦殿。经过明末清初数次拆改,以上这一带建筑如南池子街、皇史宬、普胜寺、普度寺、里新库、菖蒲河(大院子)等处原明代南内故址,既无完整规制亦无御苑属性,清代皇城也就无南内一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普胜寺是这一皇苑的后起之秀,这两块石碑同它的主人亲身经历这一衰变,并且从前辈口中也一定听说过它前世的跌宕多姿的政局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切都过去了。尊崇也罢,鄙陋也罢;热闹也罢,寂寥也罢;繁华也罢,萧瑟也罢,都被时间冲刷掉了。只有石碑,带着久远的记忆,默默地竖立在金刚宝塔边。石碑无言,却惹起游人的声声叹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