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接到正式调令之后,我将手头工作做了简单的交接,便回到孝感军分区办理调动手续。宣传科的干事们纷纷向我道贺,科长也为我感到高兴,政治部首长则勉励我继续努力。时任政治部主任刘成河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能调到省军区干部处工作,不仅是你个人努力的结果,更离不开组织的培养、教育与信任。干部工作与宣传工作虽然有共同的要求,但也有不同的特点。宣传工作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文字能力,能写会画、能说会道,思维敏捷、敢想敢干,是开放型的工作;而干部工作则需要有公道正派、知人善任的伯乐精神,还要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守口如瓶,属于稳重型的工作。你既要发挥自身优势,又要克服不足之处,尽快适应干部工作的特点和环境,完成从宣传干事到干部干事的角色转变。” 老首长的话使我受益终生,至今仍铭记于心。</p> <p class="ql-block"> 到了干部处后,我被安排分管内勤工作。当时干部处正是人数最多的时期,设有干部任免组、干部调配组、干部福利组、老干部工作组、转业干部办公室,还有内勤档案工作,后来又增加了科技干部、预备役干部和计划生育工作。</p><p class="ql-block"> 前任处长彭显林,刚卸任准备去国防大学学习,新任处长朱朝义,副处长黄子阶、汪泽勋、张友光、马年春。干事有拟准备转业的刘荣和、杨明江;任免组王明灿、李琦、熊煜章、李德刚;调配组黄连生、陈彰勇、曾凡铭、张士安、汪红普;福利组赵从发、刘松文;老干组郭万祥、代富臣、刘怀申、刘绍连、孙怀银、徐化贵;<span style="font-size:18px;">转业办杨枝贵、孙自芳、高代记;</span>还有借调到军史誌工作的刘公炎,档案干事关会平。加上战士打字员赵国清,司机小董、张绪杰、小兰、时合庆等共30多人。</p> <p class="ql-block"> 内勤工作主要包括收发文件、保管武器(手枪)、迎来送往等工作,还要负责处里干部福利以及政治学习、军事训练、生产劳动等服务协调工作。到干部处不久,不少老干事相继转业或调往军分区、人武部工作。刘荣和、杨明江转业到省纪委工作,黄连生到孝感军分区担任干部科长,陈彰勇到恩施军分区担任干部科长,杨枝贵到襄樊军分区担任干部科长,郭万祥到郧阳军分区担任干部科长,代富臣到咸宁军分区担任干部科长,王明灿到远安县人武部担任副政委,李琦到安陆人武部担任副政委、曾凡铭任政治部协理员。</p> <p class="ql-block"> 老干事们转业调走后,又从孝感、荆州、宜昌军分区选调了杨良顺、裴大森、朱绪忠到干部处工作。1981年,老干部工作从干部处分出来,单独成立老干处,人员也进行了较大调整,原分管老干工作的副处长汪泽勋提任老干处处长,干事刘怀申、刘绍连、徐化贵、孙怀银分到老干处工作。此后,干部处又陆续从武汉警备区、荆州、黄冈、宜昌、黄石、咸宁军分区选调王燕凌、张建青、汪尧忠、余顺和、王运全、徐富生、马毅斌来处里工作。1985年大裁军,武汉军区撤销,又从大军区机关分来王伟、章明、李观普到干部处工作。</p> <p class="ql-block"> 分管内勤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有两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日常的工作内容,办公室的环境和一些小细节也让我印象深刻。当时干部处办公室位于政治部办公楼一楼东头,进门是一个天井小院,两间约40㎡的大办公室,一间作为干部档案室,另一间是干事们的办公场所,中间夹着两个小间,分别是处长办公室和内勤、档案干事办公室。由于大家共处一室办公,稍微挪动一下木座椅,水磨石地面就会发出刺耳的响声。为了减少噪音,我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时间,找来旧轮胎橡胶皮,裁成小块,用小铁钉钉在木椅的四个脚上。这样一来,挪动椅子时噪音就小了很多。处长朱朝义专门在处委会上表扬了我,干事们也投来赞许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逢年过节,负责政治部行政工作的秘书处,都会为机关干部集体购买一些农副产品,作为干部福利。每次分发东西,都是先按人数分到处里,再由处里分管内勤工作的干事负责分给处长和干事们。如果处长、干事出差,就要通知家属小孩儿来拿,或者直接送到家里。有一次分鱼,每人十斤,几大筐大小不一的活鱼放在天井小院里,没有秤称,只能采取扒堆的办法,大小搭配来分配。大家从不计较鱼的大小多少。类似这样分东西,干部处每次都很顺利,有的处室还因分东西产生过矛盾。</p> <p class="ql-block"> 内勤工作事无巨细,虽然比较繁杂辛苦,也是干部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需要耐心细致,任劳任怨,还要有牺牲奉献精神。我分管内勤工作不到一年,得到了处长和干事们的一致好评。(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