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斌 ‖ 又见新月——我与安守信老师的师生缘

蘭穆訊息

<p class="ql-block">  斋月来临的前一天,穆斯林坊间,有关“新月”的话题是大家讨论的热点。每当这个时候,总是让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在西安“回坊”偶遇安守信老师的那个傍晚,并和他一起寻找“新月”的往事。往事如烟随风散,可是今年,那些往事总是挥之不去,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看来人到了一定岁数,有事没事总爱回忆,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已到“一定岁数”的我,很丝滑的过渡到这个状态。斋月生活忙碌但简单,闲暇之余很惦念安老师。利用平日里刷视频的时间,以记账的方式记录我与安守信老师的师生缘,聊以慰藉。</p> <p class="ql-block"> 【钩沉华年】</p><p class="ql-block"> “不要谈什么分离,我不会因为这样而哭泣,那只是昨夜的一场梦而已…”每当听到王杰的这首歌,眼前浮现的画面永远是曾经的校园。</p><p class="ql-block"> 1989那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对我而言最大的事,莫过于要离开父母和我的大家庭,去西安开启我的新生活。兰州火车站站台上,几个整日形影不离的同学好友为我送行。隔着车窗大家有说有笑,等待着发车时刻。随着一声汽笛鸣响,刚刚还兴高采烈的我,忽然间离别的惆怅涌上心头。噙满泪水的两眼,在火车缓缓驶离车站的那一刻夺眶而出,坐在车窗边小凳上的我,赶紧将头转向窗外,用手背抹去泪滴,生怕被人看见。呆坐了一会儿,调整好了我的状态,然后爬上我的铺位,枕着胳膊仰望车顶,憧憬起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在车轮通过铁轨连接处发出的“咯噔,咯噔”声中,半梦半醒的我,用13个小时,丈量了兰州到西安的距离。</p><p class="ql-block"> 火红的朝阳映照在西安火车站广场上,面对眼前陌生的一切,我在茫然中寻找到了接站的横幅。陆续到来的新生,同我一样集中在横幅下,接站老师热情的指引大家将行李装上车,然后,引导大家登上了另一辆大巴车。适才还相互陌生的我们,通过相互帮助搬运行李已经熟识了,甚至几位“社牛”的同学已经在车厢内热聊了起来。大巴车很快启动,一路东行,感觉没用多少时间,拐了几个弯就到了我们即将学习生活的目的地——金花南路的“陕西机械学院”(现在的“西安理工大学”)。</p> <p class="ql-block">  报到后,在偌大的校园里四处寻找“民族食堂”是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一番周折过后,终于找到了。“民族食堂”坐落在校园南门附近,而我宿舍的位置在东门外马路对面的东校区,它们之间有近二十分钟的步行距离,着实有点远。只见眼前的“民族食堂”,简陋的只有一间破败不堪的平房,离想象中的餐厅反差太大了,令人大失所望。(来年,由于扩招了少数民族班,学校利用假期在原址上建了一个“小二楼”,这才大大改善了民族同学的用餐环境。2023我故地重游,“小二楼”已饱经沧桑,但还在使用中。)</p><p class="ql-block"> 开学的第一周,面对还未熟识的同学、陌生的环境、简陋的食堂,还有不对胃口的餐食,想家的情绪很快涌上心头。尤其是每天中午下课,同学们簇集在一起,说说笑笑涌入大灶食堂用餐的那个时段,我却形单影只的往返于离寝室很远的民族食堂。彼时的校园,人流已经涌入食堂就餐,整个校园里安静了下来。广播站开始午间广播,高音喇叭里“每周一歌”环绕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整整一个星期,王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陪伴我,在泡桐树荫下的校道上来来回回,于是词曲刻入我的心田,使我至今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结缘安老】</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的上午,上课铃声响过之后,步入教室登上讲台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他衣着整洁朴素,面容清瘦,深邃的两眼炯炯有神。老师自报家门“我叫安守信,以后由我来给大家讲授《材料力学》…”。吐字清晰,普通话略带一点儿口音,给人的感觉很是亲切。</p><p class="ql-block"> 安老师到来之前,我已经从班主任王恩永老师口中得知,安守信老师和我同一个民族。自小在兰州“回坊”长大的我,课间壮壮胆走上前,给安老师道了一声“色俩目”,安老师听到后,稍有惊奇的给我回答了一个完整的“色俩目”。一个“色俩目”一下子拉进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安老师像坊间“大大”一样,跟我热聊起来,把课间十分钟全给了我。</p><p class="ql-block"> 以后的日子,跟安老师课间聊天成为了常态。我们聊西安兰州两地“回坊”,聊两地教门礼仪差别,当然,更多的是听安老师讲西安的古今。有时候其他同学也会加入,安老师和蔼可亲,很受同学们喜欢,尤其是用西安话跟大家聊天,更是风趣幽默亲切无比。</p> <p class="ql-block"> 【回坊寻月】</p><p class="ql-block"> 大学生活迎来第一个斋月。开斋节来临的前一天,我来到化觉巷清真大寺,一是想在清真寺洗个“大净”,同时想打听一下“会礼”的时间。傍晚时分,当我从清真寺洗完“大净”走出寺门时,窄窄的巷道里聚集着众多的人,而且人人仰望天空在寻找着什么。很快我就知道了答案——这是在寻找“新月”。这样的阵仗在我的家乡兰州从未有过,我懵懵的学着大家仰天寻找。一回头,在众多“小白帽”中我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安守信老师,他同众多坊民一样也在仰头寻找着“新月”,我挤过人群给他道了一声“色俩目”,安老师低下了仰着的头,看到我的那一刻,他眼光放亮似乎有一许惊喜,一如既往的给我回了一个完整的“色俩目”…这时候人群中出现了一些躁动,有人开始手指天空呼喊“见月了,见月了…”人们顺着他手指的方位望去极力寻找,有更多的人发现了“新月”,大家呼喊着并相互指引。我茫然的学着大家望向碧蓝的天空,却怎么也找不到,着急的我心跳加快。这时候安老师轻轻拍了一下我的肩头,示意我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我极目远眺,终于在浩瀚的天空中寻找到了那一丝极不容易发现的“新月”,激动的我手舞足蹈并欢呼着“看见了,看见了”…这时候,一位中年男子在几个人的簇拥下,手持一副古老的木梆子从清真寺大门走出,边走边敲边喊“见月了,开斋了…”。这次的寻月的经历,让我在家乡的坊间讲述了很多年。</p> <p class="ql-block"> 【师生续缘】</p><p class="ql-block"> 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离开“陕机院”二十年后,偶然间浏览“中穆网”时,在“西安社区”发现有人发帖“安守信书法作品”,同时在帖子尾部我看到了安老师的简介和他的近照,确定是同一个人之后很是激动。师生失联二十年后不成想在网络平台我再次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知感真主!感谢这个时代。2012年,年末。我以“中穆网兰州社区版主”的身份参加在西安举行的年会,会议安排来到了化觉巷清真大寺,参观礼拜之余,很容易我就打听到安老师位于化觉巷的住所。叩响门环的那一刻内心十分激动,开门的是师母,我做了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师母热情的将我带入上房见到安老师,失联二十年,年近八旬的安老师精神依然矍铄,只可惜他忘记了我,我耐心的帮他回忆,说出了“班号”、“教一楼”等关键词,以及曾经班主任的名字都没有勾起他的记忆,当我提到那年在寺门口一起“寻月”片段时,老人家这才恍然间记起了我——当年的这个学生,喜出望外的紧紧握住了我的手。</p> <p class="ql-block">  续缘后,已是中年的我与步入耄耋之年安老师师生之情更显弥足珍贵。平时打电话问候,一有机会就去西安看望老人。记得2014年、曾经“陕机院”的同学相约聚会于西安,到西安的第一件事我首先前往化觉巷看望老师。两天的聚会活动结束后由我做导游,部分同学跟我一起游“回坊”。在化觉巷清真寺我洗礼了晡礼,同学们在寺内一边游览一边等我。</p><p class="ql-block"> 做完礼拜,我跟大家提起了安老师,问大家“还记得曾经教授我们《材料力学》的安守信老师吗?”其中一位女同学稍加思索脱口而出:“记得,就是哪个可爱的老头吧!”紧接着由她给大家做提示和描述。“哦,哦”看来大家都没有忘记。我又告诉大家“安老师家就在清真寺附近,有没有兴趣去看望一下老师?”。大家相互对视了一下“好倒是好,是不是有些唐突,安老师还认识我们吗?”我成竹在胸的给大家讲述了我与安老师续缘交往的故事。“安老师家的院子,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奖,面积不大但是非常精致…”我一边走一边给大家讲解,说话间就到了安老师家院子门前。叩响门环后依然是师母开的门,让进小院后师母告诉我们,安老师出门去参加一个活动,让我们进屋喝茶等候。我们婉言谢绝了热情的师母,只简单的参观了一下小院,并和师母小聊后即行告辞。</p><p class="ql-block"> 稍有失望的我们继续在“回坊”游荡。出了“西羊市”,行至“北院门”,不觉此时已华灯初上。突然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我发现了行色匆匆的安老师。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安老师!我喜出望外的脱口而出,同学们闻声和我一起围了过去。街头偶遇想要见到的人,这种喜悦难以言表。今晚同学们也将各奔东西,没有更多的时间和老师叙说,大家紧紧的围在一起和老师拍一张合影,算是接续了同学们与老师的缘分。</p> <p class="ql-block"> 【超然物外】</p><p class="ql-block"> 2017年初秋,著名阿文书法家陈坤老师的阿拉伯文书法长卷《论语》创作如火如荼。期间陈老师得知我与安老师有师生之谊,找到我说:“安老的字端庄俊秀,令人陶醉,如果表现在我创作的阿文书法《论语》长卷中,那将是点睛之笔,知道您是安老的学生,想请您给引荐一下…”。</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创作的《论语》阿文书法是文化部首批对西亚、北非地区文化交流精品项目之一,其阿文由陈坤老师创作书写,中文释文邀请国内多位知名书法家书写,完成后将是阿文书法作品的创举之作。《论语》长卷释文邀请安老师书写,是对安老人品和书艺肯定,安老当之无愧。于是我痛快的答应愿意和陈老师一起去西安“请字”。</p> <p class="ql-block">  到达西安的当天,我俩直接奔化觉巷安老师家里,安老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说明来意后,安老师谦逊的推让说自己年龄大了,而且最近不小心把食指弄伤了…陈坤老师微笑着自信满满的将随身携带的长卷(局部)打开请安老师欣赏。当书法卷本打开的那一刻,我观察到安老的眼睛一亮,并且轻声赞念了“艾里哈木都林俩西…”。</p><p class="ql-block"> 阿拉伯文——是联合国六大通用语言文字之一;是真主下降《GLJ》用文,坊间俗称“经字”,是至清至真的。随着陈老师慢慢将长卷展开,我从另一头慢慢卷起,书法大家陈坤老师的旷世之作犹如慢放镜头在安老眼前一一展现,可谓震撼人心。两位用不同文字展现书法艺术的大家,产生的艺术共鸣瞬间爆发。安老师欣然允诺“可以试试…”</p><p class="ql-block"> “知感,知感”我和陈老师听到安老肯定的答应后异口同声的赞念着。</p> <p class="ql-block">  这时候陈老师高兴的将特意带来的两幅阿文书法作品呈送到安老眼前,又从随身携带的提包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厚厚的纸袋放到桌上,并轻轻推送到安老跟前,“这是给您的润格,请安老收下…”,安老看到纸袋的那一刻,起身将纸袋回推到陈老师跟前,并沉着脸说是:“给钱我就不写了。我之所以答应写,是看了陈阿訇您潜心创作的作品后感觉震撼人心,我真心喜欢,能在如此巨制中留有我的一席之地,是一种荣耀,也算是为中阿文化交流做出了一些绵薄之力……”安老师态度诚恳的说道。再三推让后,安老只收了陈坤老师的阿文书法作品留作纪念,其他一概不收。安老不为金钱所累,淡定无欲悠然潇洒之举令我二人为之动容。他宁静淡泊的心态,和热爱教门的谦逊精神让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桑榆暮景】</p><p class="ql-block"> 2021年清明小长假,趁着疫情解封,我和妻子出门短游透透气。首选还是西安,看望安老师已成为“当然”。到家见到安老师,感觉老人精神大不如以前,人也愈发消瘦了。聊天中得知,安老师的儿子几个月前因病“无常”了。看来两位老人家经历了一次不小的考验啊!真心疼他们,但此时面对真主的前定,他们更显豁达而安然。愿主慈悯!</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老友邀请一帮老同学前往他的老家——长安区引镇散心。我提前一天到的西安,为的是看望安老师。这次见面安老很明显的衰老了许多,耳朵比之前背了,我说的话需要他大女儿安姐在耳边“翻译”,好在老人家精神尚可。由于安老师耳朵不好使,没有了之前的电话问候,两年来只有和安姐姐每个主麻日问安互动。</p><p class="ql-block"> 去年国庆,我再次来到西安,这次的举意主要是看望老师。到家时,师母轻轻唤醒正在午睡中的安老师,也许是刚刚睡醒,起身后的老人有些犯糊涂,居然没有认出我,一番提醒仔细辨认之后,老人家总算是认出我了,并且还打听了几位兰州的朋友。由于安姐姐不在家,没人给我们传话“翻译”,我们的交流不是很多,我只能轻轻的抚摸着老人骨瘦的手掌,用温度传递着我们之间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回家的路上,我发一个微信亲友圈,写了这样几句“探望安老师,看见他精神依然矍铄很是欣慰,老人家耳朵更背了,所以聊得不多,感觉老人家的记忆力在减退,真担心有一天他会忘记我。”</p><p class="ql-block"> 转眼又是几个月过去了,坊间又迎来了一抹“新月”。进入斋月第一个主麻日,如常收到安姐的问候和祝福。往日,懒惰的我只会回复一个“表情”算作互动,但是近来,特别惦念安老师,所以给安姐回复了这段话“色俩目问候,主麻吉庆,斋月吉庆!大姐好!安老师近来还好吗?离上次看望他老人家又过去了近半年。上次到家可能去的有些突然,刚刚睡醒的安老师好像要把我给忘了。很是惦念二老,他们都好吗?给二老代说色俩目!愿主慈悯他们健康,全家平安。阿米乃!”。接到我的回复后安姐给我回了个电话,详细告诉我两位老人的近况,说他们都很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莱麦丹斋月 马建斌记</p> <p class="ql-block">安守信老师简介:</p><p class="ql-block"> 安守信,回族,1933年出生于西安,毕业于西北工学院,后任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家庭熏陶,自小酷爱书法艺术,数十年临池不缀,其书法作品苍劲而娴熟,卓然独立,自成一格,收放自如,神行兼得,他的字和启功的风格相近,体现了汉字一种大美的艺术特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级大型展览和赛事并获奖。部分作品被部分省市政府、图书馆、文史馆收藏。曾被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联评为“西安市文艺创作优秀作者”。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教育书法研究会会员、西安市民族书画研究院顾问、陕西省中阿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p> <p class="ql-block">安守信老师的书法作品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