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游记之五</p> <p class="ql-block"> 山西的河津市有一座真武庙,据传此庙创建于元末清初,道教场所。因其形状如龙,当地人也称为九龙庙、九龙头。当地的地形地势为,北部是一个高台,高台之下是广袤的汾河平原,明末清初时,这个高台的边缘由东向西共有九座庙,有药王庙,雷公庙,山神庙等等,现仅存真武庙。</p> <p class="ql-block"> 这座庙建在一个高台之上,三面临空,居势高峻,形状似岛,又因为这个小山岗遍布青松翠柏,紫烟幽静,也有人称之为“卧麟岗”。地势高,环境幽静,是一个建庙宇的好地方。这个好地方确实建造了一座亭台楼榭,错落有致,殿阁廊舍,搭配精巧的好寺庙。</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所有建筑,皆依山势而上下,殿坡栈道均随地形而低高,其势突兀,高下悬绝。古人极其精巧地将山形山势与各类建筑有机地融为一体,远看巍峨壮观,近瞧精巧雅致,古人将建筑学最高级的审美,通过这些砖头瓦块留给了今人。</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道教活动场所,正殿有木雕彩绘神龛,有塑金装九龙圣母坐像和两个侍女立像,两侧殿壁上绘降龙、伏虎罗汉画像。进入院门,特别是进入殿门之后,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这里常年香客不绝,香火不断。农历三月三的时候,附近的村民要举办敬神的庙会,十里八村的乡亲们,聚集在这里,上庙进香,看景听戏,那叫一个热闹。</p> <p class="ql-block"> 咸丰11年,也就是距今160多年前,当地的文化人王照离,在真武庙组织了一个叫崇文社的文化社团,写景抒情,填词作诗,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墙壁上的“麟岛”二字,就是他们的杰作,麒麟乃瑞兽,此地松涛阵阵,宛若麒麟,这两个字有极美好的寓意,应该向先辈们致敬。据传这就是河津的文脉,相信这些好的东西能流传下来,能流传下去,绵延赓续,万年不绝。</p> <p class="ql-block"> 这座二层小楼就是崇文社的活动场所,廊道边有一块石碑,楼墙上有两块石牌,应该记述的是这座楼的建造以及修葺的经过,或者是崇文社活动的情况,眼睛花了,字看不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故地重游,五十年前我就来过这个地方,当时的楼梯只剩下几块木板,我们几个逃学的学生是手脚并用,搂着柱子登着板子爬到二楼的。我清楚的记得,我们几个比谁的眼力好,看谁能看见远处的汾河,看谁能看见更远处的黄河。我站在二楼的西边,向下尿了一泡尿,当时的场景深深的刻印在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我上中学的时候正闹“文化大革命”,学校里老师不安心教,学生也不好好学,逃课的事经常发生。逃学之后没地方去,我们几个半大小子就上庙里玩。那时的九龙庙山门洞开,随便进出,没有人管我们,更不用看老师的脸,可以撒着欢地玩。这些屋子我们进过,这里面的小阁楼我们爬过,院子里的树我们摸过,那个场景至今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绕着这个楼,我转了两圈,极力想找回以前的感觉。在我撒尿的二楼下面,不知道哪位书法家,在墙上留下了遒劲有力的两个字一一“凌云”。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青年人志向高远,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可以理解为人品高洁,有高尚的品德和操守。还可以理解为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意气风发,气宇轩昂。我们那个时候干了些什么事呢?在应该苦读书的年纪,为什么逃学呢?讨生活的苦,品尝过的艰辛,求人看脸时的谦卑,就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为当年的无知和任性买的单。</p> <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听老年人讲过,80多年前,日本侵华的时候,这座庙是日本人一个据点。从山形地貌上讲,这里三面是悬崖绝壁,居高临下远眺,四周的景况一览无余。从军事的角度讲,战时适合军队驻守。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冬天,一群庄稼汉,扛着长扁担,去汾河滩干活,日本人误以为是扛枪的部队,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向那群庄稼汉开炮射击,唉!可恨的日寇。</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这座庙四门大开,院子里头的殿舍,不是缺门就是少窗,满地瓦砾,通往朝天门号称小八达岭的梁上通道,两边的垛口残缺不全,支撑过道的黄土梁子,风吹雨淋后,露出了一道道若泪痕般的纵向沟槽。</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讲盛世修庙,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人们文物保护意识增强了,这座庙宇得到了修缮加固。现今整体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十五年前,朝天门栈道,裸露的基址和墙体,进行了彻底整修,砖石由下砌到顶,无黄土裸露,永久解决了疾患。构筑于梁脊之上的小长城栈道,更显得雄姿挺拔,更有古长城风范。</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头的这棵侧柏,树龄千岁,躯身挺拔,枝叶繁茂,树荫能遮住半个院子。我一直想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下,这棵古树怎么能生长得这么好呢?常识告诉我们,植物生长有两个必需条件:一是充足的阳光,以利于树叶进行光合作用。二是充沛的水,这座寺院建在高台子上,树干伸向天空,能享受充足的日照,第一个条件能满足。满足第二个条件就有点勉强了,黄土高原本身就缺水,寺庙建在高岗上,树栽植在院子的高台上,这棵树是从哪儿得到水分呢?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院子里头的诸位神仙保佑的吗?这些问题留给专家们解答吧。</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这棵柏树,五十年前是这个样子,五十年后的今天还是这个样子,我没法把它锯倒,抱着树桩子,一层一层数年轮,即使能数,也数不出个什么,这棵树几乎没有变粗多少,没有长高多少。风吹过,日晒过,雪打过,雨淋过,它的身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沧桑,树皮还是那样斑斑驳驳,新的由里向外长,旧的从上往下落,掉到地上随风刮走。五十年前我摸过它抱过它,当时只是觉得好奇,只是觉得它长得高大,与村里的槐树杨树不一样。那时的我妥妥的童孩一枚,不知天高地厚,凡事无所畏惧,渴了喝水,饿了吃饭,高兴了就爽朗的笑,受委屈了就憋在心里,过后想着办法报复回去。五十年后故地重游,虽不是步履蹒跚的老者,可也已是满头白发,看着这棵几乎没有变模样的树,感触颇多,人呀,其实就和树上的叶子一样,春天到来后,树干上的一个小嫩芽拱出来,伸展开长成一片叶子,粉粉的绿绿的煞是好看,秋天过后由绿变黄,一场风后,吹得无影无踪,这就是所谓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假设一下,再过上五十年,我会在什么地方呢?万分肯定地讲,会和那片树叶一样化为泥土。这座庙和这里的树呢?毫无疑问,几乎不会发生多大变化,仍还是现在这个样子。人啊,一定要把自己看得轻一点,要多轻有多轻,最好轻如鸿毛。后面的人,谁知道你到这个世界上走过一遭呢?就像我们不知道,在我们的前头有无数的人到这个世界上走过一遭一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座庙宇看点很多,砖雕木雕石雕,目之所及,随处可见,每一处都可以称之为艺术珍品。区别于皇家庙宇的高大雄壮,这里的建筑都略显袖珍小巧,加之房舍在坡面布置,游客不经意间,就可以近距离地观看到房顶的脊兽,甚至可以随手触摸到殿宇的墙瓦,我认为,这就是与古人的心灵交汇,这就是古人希望看到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当地有烧制琉璃制品的传统,民间遍布能工巧匠。除了房顶上的琉璃房脊兽头,在灵官楼墙上,有两个有小圆桌大小的琉璃盘龙,属于这座庙的奇妙景观。无论是颜色搭配,还是龙的身姿形态,都属于我见过的琉璃盘龙的精品,细细端详,那种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的神态,夺人眼球,令人叫绝。</p> <p class="ql-block"> 山西的小乡村庙宇星罗棋布,古戏台(近年来建的叫舞台),几乎村村都有。参观这些古建筑,登临庙门,一只脚在上,一只脚在下,给人以一步跨千年的感觉。把各种神呀鬼呀,功名显赫的历史人物呀,这些都放在边上,单就随脚慢走,随目而视,以观赏的心态看古建,无不被智慧的古人,聪明的建筑师,精美的建筑,所折服一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