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地质奇观徒步游(上)大圣之眼

向风友

<p class="ql-block">  我说要到贵州安顺徒步旅游,响应者寥寥,不似往常。也难怪,天气预报这一段时间都是阴冷有雨,更何况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留下的贵州印象都是一段民谣,“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文银”。再说,安顺作为地级市,有许多人跟我一样,对其一无所知,甚至连名字没听说过。</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9号vivo S19手机拍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于是,2月18号,在寒风凄雨中,我们小小的队伍登上了开往安顺的高铁,两个多小时车程。谁知道,第二天,安顺却已是晴空万里,阳光明媚。而春城昆明的朋友圈却都是“下雪了”、“下冰雹了”、“冷死了”的哀嚎。其实,看照片,那冰雹不是冰雹,是雪霰。</p> <p class="ql-block">  安顺有一个著名的五A级景区龙宫,龙宫景区大门外的村庄叫做马头村。围绕着旅游,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办了客栈饭馆,而这些客栈往往名字都很大,叫做酒店。遗憾的是,这些“酒店”档次实在是太低,设施实在是太差。同行的两位女士很认真,几乎家家走遍,最终把住宿定在了全村最好的龙马酒店。</p> <p class="ql-block">  时代不同了,马头村的村民们似乎还不知道消费升级这个概念。去年底今年初我住过的四川雅安余家村、广西大新明仕村,村民们开办的客栈,档次之高,设施之好,超乎想象。当然,游客就趋之若鹜,收费也高。</p> <p class="ql-block">  村外的喀斯特山峰之下,8万余平方米一片土地上,拓下一个巨大的草书“龙”字。这是唐代“草圣”怀素的书法。人们春天以油菜和蚕豆套种,夏天以水稻和黑豆米套种,创作出这条巨龙,春夏不同,使这片土地也有了文化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一行五人,都爱好山野徒步,对开发过的景点兴趣缺缺。出了龙马酒店,我们顺时针绕行,与龙宫擦身而过,奔目的地、极其小众的奇观大圣之眼而去。</p> <p class="ql-block">  田野中,处处油菜花尽情绽放,我们的每一个肺泡似乎时时都充满花香。没想到啊,没想到,上月23号我才在兴义万峰林饱览过油菜花,同在一个省,这里的油菜花花期却晚了大半个月。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嘿嘿,它不是故意等我们的吧?</p> <p class="ql-block">  这才知道,无论结果如何,过程已足够美好 。</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个惊喜,又是一个意外。天印山下这一片草场,牛儿自由自在,没有劳作的辛苦,惬意极了。女士们说,咋一见,以为自己到了新疆的草原。</p> <p class="ql-block">  马头村买不到馒头之类的干粮,山中行走,一路上也没有饭馆。龙马酒店的周老板,五十岁不到,善良忠厚实诚,杀了一只土鸡,煮了满满一高压锅七彩菌菇鸡,骑电单车送到我们必经的山道和公路交汇点,完全按照店里的价格,跑腿费一分不加,还额外送我们一份绿叶菜。他说,“你们住在我家,我当然要搞好服务。”</p> <p class="ql-block">  吃过美味的七彩菌菇鸡,再喝上两大碗鸡汤,我们重又踏上山路,大半个小时之后,终于到达目的地大圣之眼,山体上的一个大洞。。</p> <p class="ql-block">  山体上岩溶形成的大洞见多了,有什么神奇?无非是面前多了一个两百来米深的巨大天坑而已。更何况无论怎么变换角度,也丝毫不见眼睛的模样呀。</p> <p class="ql-block">  附近村里的几位苗族老太太,最大的76岁,也不惜以身犯险,盛装浓抹,来玩自拍。我问,这种路,你们这么大年纪也敢来?答曰,我们是本地人,这种路走惯了,不怕。</p> <p class="ql-block">  最美好的东西哪能让你这么轻易就看到了,村民说,还得下到谷底呢。</p> <p class="ql-block">  心一横,继续下。一路艰险,手脚并用,攀藤附葛,不必细说。走到最令人胆寒的这一段,几位苗族老太太终于彻底死心,打道回府。</p> <p class="ql-block">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经历千难万险,终于下到谷底,只见一小段清澈冷冽的明河淙淙流淌。</p> <p class="ql-block">  山体上的大洞,与河中的倒影结合,就形成了这样的画面。我们历经艰辛,历经艰险,就是为了这个画面。</p> <p class="ql-block">  把画面横着放倒,是不是孙大圣须发浓密的毛猴儿面孔?有鼻子有眼呢!</p> <p class="ql-block">  既然叫做大圣之眼,就突出那双眼睛吧。你瞅瞅他那眼神!</p> <p class="ql-block">  山遥地远,长途跋涉,就为了这一刻。久久盘桓,不忍离去,不忍离去,却不得不离去。穿过孙大圣的左眼,爬出天坑,又进入另一个更高更深的天坑。</p> <p class="ql-block">  走这样的路,有如在刀尖上跳舞。</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我默默地为女士们担心,尤其是段女士。她一身是病,早年就被医学诊断为丧失劳动力,无奈病退。走在这样的路上,她却一直说,不累,一点儿也不累。太有意思了!太刺激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  终于爬出天坑,下到田野。又闻花香,又见水乡。</p> <p class="ql-block">  完成一条24公里的封闭环线,完成一天精彩迭出的旅程,我们回到龙马酒店。</p> <p class="ql-block">  最后还有一点,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旧时代那句关于贵州的民谣,“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文银”,夸张,却生动形象准确,入木三分。由于全省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过去人们不是在土里刨食,而是在石缝里刨食,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越种越穷。今天的贵州,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旅游大省,那些石山、石峰、石洞成为致富的源泉。60岁以上免景区门票早就实行多年。旅游服务更是暖心,几乎听不到贵州旅游的负面风评。</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贵州,真是个好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