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心的美篇一一中国传统经典文化课堂笔记

可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译文</p><p class="ql-block">有种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 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它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母亲。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约定叫它做“道”:勉强地形容它,说它是广大无边的;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深远无际,深远无际而又返归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整个宇宙中有这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学习地的自然品质,学习天的高明宽广,天学习道的本源创生,道则纯任自然,顺规律发展。</p><p class="ql-block">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p><p class="ql-block">人法地:人类应该效法大地的法则,顺应自然的规律生活。大地承载万物,滋养万物而不居功,人类应当学习这种包容和顺应自然的品质。 </p><p class="ql-block">·地法天:大地要效法天的法则。天的运行规律如四季更替、昼夜变化等,影响着大地的万物生长和自然现象,因此大地要遵循天的规律。 </p><p class="ql-block">天法道:天的运行要效法“道”的法则。“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超越具体物质和现象,天的运行和变化都是在“道”的支配下进行的。 </p><p class="ql-block">道法自然:道的运行要效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事物自身本来的样子,道是自然而然、无为而治的,让万物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由发展,不加以人为干涉和强制。 </p> <p class="ql-block">人没有理由自高自大</p><p class="ql-block">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学习地的厚实涵藏,然后学习天的高明宽广, 进而学习道的本源创生,最后则是效法自然,顺规律行事。所以,人没有理由自高自大。 </p><p class="ql-block">古今自高自大、自我欣赏,以为自己就是天的人不少。而当他发现自己不是天的时候, 就会心生嫉妒,害人害己。所以,周瑜临终之时,才会说出“既生瑜,何生亮”这样的话来。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要做的就是抱持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师法自然。 </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 </p><p class="ql-block">“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 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 人生才力之所能办者,不过太仓一粟耳! </p><p class="ql-block">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之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p><p class="ql-block">朱元璋: </p><p class="ql-block">持身之道如是,凡君子举事,必先以身为重,然后度所行之事,可全身立名者,方乃施之。所以下重、静、轻、躁四字,乃云不欲胡为轻发,亦不许犹豫也。 </p> <p class="ql-block">《菜根谭》: </p><p class="ql-block">“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p><p class="ql-block">浮躁之人多半治学不恒、立志不坚,处事不稳、见利心动。 </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晋国赵襄子向当时有名的驭手王子期学驾车,掌握了一些技术后便迫不及待地与王子期比赛,结果是“三易马而三后”。赵襄子埋怨:“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王子期则回答,我的技术确实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您,但驾车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指挥调整马的方向和速度,而您却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同我一比高低上了,求胜心切,心浮气躁,所以才会屡屡落后。 </p> <p class="ql-block">“鸿鹄”事件</p><p class="ql-block">·北大校长林建华在2018年北大120周年校庆会上把“鸿鹄”错读为“鸿浩”。 </p><p class="ql-block">2018年5月4日,北京大学举行了盛大的120周年校庆,北大校长杜建华出席活动并致辞。杜校长致辞时,将“鸿鹄”读成了“鸿浩”。 </p><p class="ql-block">5月5日,杜校长发表了道歉信,为昨日致辞读错“鸿鹄”一事致歉。 </p><p class="ql-block">全文: </p><p class="ql-block">亲爱的同学们: </p><p class="ql-block">很抱歉,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说实话,我还真的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这次应当是学会了,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 </p><p class="ql-block">我想,我的这个错误会使很多同学和朋友失望,觉得作为一个北大校长,不应该文字功底这样差。说实话,我的文字功底的确不好,这次出错是把这个问题暴露了出来。 </p><p class="ql-block">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教育几乎停滞了。开始的几年没有课本,后来有了课本,也非常简单。我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我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只有几十户人家。现在人们很难想像当时的闭塞状态,农场离县城几十公里,距离虽不能算远,但乘马车要一整天时间。当时不但没有现在发达的互联网,连像样的书都很难找到。最近,我刚出了一本书《校长观念一大学的改革与未来》,其中还提到了当时的情况: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小学五年级,几年都没有课本,老师只是让我们背语录和老三篇。十几岁时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没有其他的书,反复读毛选和当时一本干部培训用的苏联社会主义教程。我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最初都是通过读毛选和后面的注释得到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当时都读过,中学政治课又学了一遍。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这些概念都滚瓜烂熟,也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 </p><p class="ql-block">我很幸运,77级的高考语文考试作文占了80分,词句和语法只有20分,否则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我只是在考试前的几天,读了一本语法方面的书,刚刚知道什么是主语和谓语。语法概念不清,上大学之后学英语也多费了很大的劲。</p><p class="ql-block"> 我写这封信,告诉大家这些,并不是想为自己的无知或失误辩护,只是想让你们知道真实的我。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我所有重要讲话,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书,都是自己写的,其中的内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 </p><p class="ql-block">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 </p><p class="ql-block">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p><p class="ql-block">再次致以歉意! </p><p class="ql-block">热爱你们的校长</p><p class="ql-block">林建华</p> <p class="ql-block">在当今物质繁荣的时代,我们如何面对</p><p class="ql-block">物质财富呢?老子主张适度享受,但又提醒我们不要迷失方向,不要忘了内心的价值创造。适应天道,追求平衡,方为智慧之选。 </p><p class="ql-block">老子的智慧,如同晨曦中的一缕清风, </p><p class="ql-block">提醒我们修身与治国是相互关联的双生花。 </p><p class="ql-block">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在世界的喧嚣中找到宁静的角落,成就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