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07.07.14 星期六 阴转晴天 泽当</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昨天下午到了泽当镇后,我们住进了山南消防总队招待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昨天日喀则那边公路出事了。” 我从卫生间洗漱完出来对刚醒来的妻说。</p><p class="ql-block"> “怎么回事?” 妻问。</p><p class="ql-block"> “交通事故,一旅游大客车掉进雅鲁藏布江了。电视上早间新闻讲的。”</p><p class="ql-block"> 原来昨日中午12:30左右,由西藏赛康国旅承接的国内旅游散客团一行27人(含导游、驾驶员共计29人),乘坐江苏籍车主范晓东驾驶的藏AB2490,37座宇通大客车由拉萨前往日喀则,途经曲水与尼木县交界处桃花村附近,车辆坠入左侧深谷雅鲁藏布江中,造成重特大旅游交通事故。截止13日下午5时25分,已有13人死亡,14人受伤,2人下落不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南是西藏自治区所属的一个行政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南,雅鲁藏布江的中下游。它的东、西分别与西藏林芝地区和日喀则地区为邻。北与拉萨市交界,南与印度、不丹毗邻。全地区面积约7.35万平方公里。这个面积虽然只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十五分之一,但却有两个台湾省大。山南境内,边防线长达600多公里,中印边界著名的麦克马洪线即在其中,战略位置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 山南又是西藏文明的摇篮,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的雅砻河谷一带。这里河面开阔、谷地宽浅、土地肥沃,素有西藏粮仓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泽当镇是山南政府行署所在地,泽当附近有雍布拉康、昌珠寺等古迹,离城都很近。昨天就决定今天先去雍布拉康、昌珠寺,然后明天再去桑耶寺。</p> <p class="ql-block"> 去雍布拉康很容易,在离消防总队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寺招待所东边不远</span>有一奔马雕像,从那儿的转盘路口就有到雍布拉康的中巴,票价1元到昌珠寺、2元到雍布拉康。</p> <p class="ql-block"> 从泽当镇出发南行几里路,路过泽当寺。再走眼前忽然呈现出一片开阔的谷地,雅砻河沿岸是开阔平坦的田地和零星散落几个村庄。公路东边一座孤独的雪白色的城堡,矗立在山巅。这就是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从这里远看山脊上矗立的白色宫殿,竟然是那么动人心弦。</p><p class="ql-block"> 雍布拉康是西藏最早的建筑之一,是西藏第一个藏王聂赤赞普建起的第一个宫殿。雍布拉康的名字也很有意思,按藏文的意思“雍布”是母鹿,“拉”是后腿,“康”是宫殿,合译为“母鹿后腿似</p><p class="ql-block">的宫殿。这是因为雍布拉康所在的山形像一只侧卧的母鹿,宫殿恰好就建在这母鹿的后腿上,故名为“雍布拉康”。宫殿雄居山头,气势雄伟。</p><p class="ql-block"> 车到山下的一个新开辟的停车场停下。这里只停着几辆车,一辆正在等候着的中巴看我们的车到了,就发车回泽当了。看来回去乘车很方便,这样我们可以慢慢地玩,不用急着找车回去。</p> <p class="ql-block"> 雍布拉康前面的路显然也修过了,一个长长的大坡看似不陡,一座小山虽然不高,但地势险要。我俩慢慢地走,慢慢地看,路边贩卖纪念品的小贩吆喝着,当地出租马匹牦牛的藏族村民也朝我们摆手招呼着。赶早去朝圣转山的人已经开始下山。</p><p class="ql-block"> 拐了几道弯,走过一高大的旗杆和一被烟火熏黑的煨桑炉,再上几个坡度很陡的台阶便到了宫殿的大门口。一个红衣喇嘛守候在门口。</p> <p class="ql-block"> 雍布拉康分为两部分,前面是一幢多层建筑。第一层是古代藏王殿,中间是一尊佛像,佛像的左边是藏王聂赤普赞,右边是藏王松赞干布。沿左墙依次排列的是松赞干布的得力大臣桑布扎、藏王赤松德赞、藏王托托念赞。沿右墙排列的是藏王赤热巴巾、乌宋、和松赞干布的另一个大臣嘎.东赞。这些塑像深沉朴素,甚为传神。上楼是一座非常漂亮精致的经堂,主供佛是观音和释迦牟尼。观音像是雍布拉康的古老之物,据说与布达拉宫帕巴拉康主供观音是同时代的 四周墙上绘着精美的壁画,讲述着西藏的早期历史,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靠左边的一幅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后边是一座方形高层碉堡瞭望楼,与前部相连。据传文成公主入藏的第一个夏天曾在此居住。站着塔楼向四周望去,一派诱人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令人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 雍布拉康大约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初,开始时并不是寺庙。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迁都拉萨,雍布拉康也逐渐演变成了一座佛殿。以后历代都进行了扩建,逐渐在殿堂的两边增建了僧房。五世达赖时,又在碉楼式建筑上加修了四角攒尖式金顶。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1962年确定雍布拉康为自治区文物古迹保护单位,凡到山南旅游观光的人莫不到此一睹风光。</p> <p class="ql-block"> 绕过宫殿走向后面的小山,站在山上俯视,周围高山云雾缭绕,雅砻河蜿蜒流过,河谷农田村庄清晰可见,一行行深绿色的树木将大片的田园分割开来。青稞已经发黄、小麦依然青绿,几块金黄色的油菜花地点缀其中,间或露出一块黄褐色的泥土。几种颜色交织着,仿佛是藏族人编织好的五彩氆氇一般。</p> <p class="ql-block"> 太美了,雅砻河谷!真是太美了,泽当! “泽当”,藏语意思为猴子玩耍的地方玩,在藏族人的传说中猴子是藏族人的祖先。这些猴子就住在雅鲁藏布江河谷边上乃东县的猴子洞里,后来一只母猴偶然发现一种草的种子很好吃,就收集下来保存起来。这就是青稞,后来又发现把种子种下去会有更多的收获,于是就学会了耕种。这样在乃东县就有了第一块农田、第一座寺庙昌珠寺、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等多个第一。</p> <p class="ql-block"> 宫殿后山顶有许多经幡,五色经幡被山风吹得猎猎作响。从青海到西藏,沿途一路上江河桥畔,垭口岩穴,寺院圣殿,古堡佛塔,玛尼堆石,村寨名爵,巨石古树 岸壁隘口,凡认为有灵气的地方,你都会见到一种红、黄、蓝、绿、白色的被人称为经幡的五色布。以前每次见到都离得较远,还没有这么近看过。我弯下腰去捡起绿色、黄色的布旗各一片。每片有一二尺长。一片经幡上面印有菩萨佛像,另一片上印的是一身驮三宝的骏马图像,还有藏文书写的字。 </p><p class="ql-block"> “这是布印的“风马旗”,有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你看上面有红色或黑色印上所需拼图和经文” 。妻指着我手中的经幡说。</p><p class="ql-block"> 这种布印“风马旗”主要是用于悬挂,每红、黄、白、绿、蓝五色为一组。五种颜色代表金、木、水、火、土之五行票,循环往复,有精致些的还绘上马、鹰、狮、虎、龙五种动物 代表生命经久不衰。还有一说是红色代表太阳,绿色代表生命,蓝色代表天空、黄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云彩,这种比喻对我们俗人更容易记忆和理解。实际中数组风马旗组成一挂,视环境地势需要,可短可长。也可以印制单幅风马旗,供奉家中经堂佛龛、宅院帐房。</p><p class="ql-block"> 我看了看这些经幡果真是用绳子串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你看刚上来的那几个藏族人要撒风马旗了。” 妻对我说。</p><p class="ql-block"> 这里每天早晨都有虔诚的藏民前来朝拜。我俩身后上来两男一女三个藏族人,绕着山头缓缓行走,口中念念有词,一边将手中的小纸片抛向空中。大把的风马洒向控制我,朝阳下闪烁着光彩,如同金子银子的星星,异常神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刚才撒的是一种纸质的风马旗片,它主要用是作对山神、赞神、龙神和佛事祭祀祈祷活动时奉献抛洒的吉祥物。当远途跋涉的藏族人翻上每一座山峰,又都会下马、脱帽、一边振奋地高呼吉祥颂词,一边向空中抛洒这种印得花花绿绿的小纸片,以表示向诸神的敬意。另一种风马旗尺寸要大一些,有一尺多长,可成组悬挂或张贴在室内外用。</p><p class="ql-block"> 来到西藏的这些天,无论走到哪里,这样的五彩风马旗和经幡可谓无处不有、无处不见。它像道道彩虹装点着圣洁的雪域净土,传播着藏民的精神风貌和高原独特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山下几辆旅游专车刚到,一群中、外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慢慢走上山来。我和妻恋恋不舍地走下山。回头望去,仿佛高入云端,不禁让人相信这儿绝非俗地 ,而是人们永远的雍布拉康。</p> <p class="ql-block"> 我和妻沿小路朝雅砻河边走去。小路在两块麦地、青稞地之间。田野的风挟裹着青青的麦穗和金黄油菜花散发出的浓郁的芬芳,瞬间涤清了人的五脏肺腑。田边站着的杨树,树干上睁着许多湿漉漉的眼睛;地里蚕豆长得正壮、油菜花开得正旺,花芯上还盛有露水,麦穗还挂满水珠;一道道田埂上缀满青翠的小草和一朵朵野花;蝴蝶和蜜蜂在花丛里忙成一团;远远近近有藏族农人正在地里忙碌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雅砻河自南从乃东县与隆子县接壤的喜马拉雅山脉的雪山上流下,向北流经乃东的亚堆乡、颇章乡、昌珠镇、乃东县和泽当镇,最后在泽当北边注入雅鲁藏布江。雅砻河和雅鲁藏布江之间形成宽阔的三角冲击扇,南部为喜马拉雅山北坡面积广阔的高原草地,提供了丰富的牛羊肉,雅砻河灌溉了这里的万顷良田,提供了无尽的农作物。这里的气候既不像喜马拉雅山南坡那么湿热,又不像西藏西部那样干燥。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足够的日照和母亲雅砻河孕育了在一块西藏最富庶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快到河边了,田野尽头的村庄隐藏在青葱森郁的树丛中。那儿有几栋低矮的小屋。小屋是石头砌成的,刷着石灰。房屋很简陋,建在几株斑驳的白杨和柳树之间,四周围着荆棘篱笆和石砌的院墙,孤零零地位于整个村庄里。人要到这所房屋去,只能经过一条小径。房屋似乎已经好久没有人住了,荆棘编成的篱笆已经颓废不堪,有的地方又浓有密,有些地方却是漏洞,根本不足挡住房屋。村里很静,不见人影,甚至连狗影都没有一只,宁静得很。</p> <p class="ql-block"> 老村里的绿树依然篷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泥墙已经逐渐倒塌,路也被荒草湮没,池塘也被淤塞,村里的人犹如蒲公英种子一样飘离了这古老的村庄。人到哪儿去了?站在田间路上,我四下打量,朝东望去,紧依公路两边,白墙黄瓦,那里是一个崭新的村庄,村民们原来都移居到新建的村庄里去了。</p> <p class="ql-block"> 妻坐在河边写生,我沿着河溜达。沿河是不同层色的绿,鹅黄浅嫩,苍翠葱郁,青碧墨黛。在这里每一棵树、每棵草、每片叶子都让你心旷神怡。天碧蓝空阔 ,只飘着一朵白云围裹着远处的山腰。河两边还是金黄和碧绿的田地,农人正在地里忙碌。</p> <p class="ql-block"> 河边树丛里有一头白色牦牛,它身体两侧、胸腹和尾毛长而细,风一吹轻轻飘动,四肢短而粗,头上套着一串五彩绒球,脖子上挂着一个铜鈴,走动时发出叮咚声。我和妻朝它走去,它没动,只是站在那里看着我们。一个男孩走了过来,站在牦牛旁边。</p><p class="ql-block"> “这是你家的牦牛吗?怎么就一头在这儿?” 我问。</p><p class="ql-block"> “是我家的,原来养着它供我家喝奶,打酥油,现在不了。” 小孩汉话说得不怎么好。</p><p class="ql-block"> “原来喝奶?你是来放牛的吗?”</p><p class="ql-block"> “我来看看,这是头老牦牛,我家养着它,让它自个儿吃草……”</p><p class="ql-block"> “噢,是不是藏族人放生?” 妻说。</p><p class="ql-block"> 原来无论农区还是牧区,藏族人家家养奶牛,喝的牛奶,用的酥油都是它的恩赐,所以在家畜中奶牛也最受宠。许多村里都有将奶牛尤其是老奶牛放生的习惯。有些奶牛从小就生活在主人家,跟随主人十多年了,和主人家庭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为主人家做了不少恭喜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 所以当它老了以后,主人对它就更加关心和疼爱,不打不杀任其自由地活着。</p><p class="ql-block"> 放生作为一种藏族民间文化,在广大藏族地区因富裕程度不同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仅表现手法多样,心理、目的也各异,有感激、有痛爱。不但对养的奶牛,农民对自己的耕牛也是爱护备至。农区家家有耕牛,地里的活它出力最多,农活累的时候 ,每天都要给耕牛开小灶。对耕牛从来不乱打,更不会随意杀掉,直到它老死为止。有些人家还将自家老死的耕牛埋在地里,待其皮肉腐烂后,把骨头取回家玩,并在头骨上刻上六字真言,挂在自家的屋檐下表示对它的怀念、感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河边用的午餐是一顿地道的野餐。餐后我和妻沿雅砻河往北朝昌珠寺的方向走。这里离昌珠寺7、8公里,靠公路边绿树中有一藏族新村,看来老村庄里的村民都移居到这里了。</p> <p class="ql-block"> 村子里的藏式宅院最常见的是那种平顶的两层建泽。房屋用方形的混凝土预制块砌成。房顶并不是用传统的那种传统的“阿嘎”土打实抹平,而是用水泥抹平,为防漏雨,再浇上沥青。房屋一般坐北朝南,房顶周围用近一米高的女儿墙相围,四角垒起垛子。每个垛子插上树枝,每个枝梢系着彩色风马旗和经幡,以示运气亨通。房屋前方正中设有香炉,吉日良辰,焚香祭祀。大门上方设有小佛龛,里面贴有宗教气息浓重的图文,以示祈求能避凶与晦气,逆缘变顺境。平顶住宅几乎都有围墙,有的屋檐墙头上放一两具牛的白色头骨,增添了神秘气氛。传统住房的布置中间是经堂, 两侧是居室 ,厨房挨近居室。厕所盖在离住房较远的围墙两角。住户窗户有檐,檐头用彩色方木叠起, 这样既能保护窗台不受雨淋,又增加了房屋的美观。窗台上常摆放着花盆,红艳欲滴的花朵成了最美的小景。住宅所有门窗两边均用黑漆装饰,与灰色墙壁相互衬托 格外醒目。宅院内一般设有生产工具储藏室、饲料储存室和羊圈牛棚等。</p> <p class="ql-block"> 穿过村子,田野里有藏族妇女劳作。这里没有游客来过,我和妻从她们旁边走过,妻对她们问候说;“扎西德勒!”,她们也笑着回答说:“扎西德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路边一股溪水,水是从树丛里流出的。水很小,听不到流水声,一片片绿色的青苔像海绵一样把水吸了。一片湿地、一块沼泽旁,水中倒影映着远处的山峦和雍不拉康白色的宫殿。光线不是很好,可是这一微小景致 ,我也不愿放过。</p> <p class="ql-block"> 生活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只要你去认真发现我,在我这山色绝美的河谷徒步行走,的确是一次充实的旅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路上一辆中巴朝雍布拉康开去,那边该发车回泽当了。过了藏村,我和妻上到公路边等车。不一会儿就有车来,我俩乘车到了昌珠寺下了车。</p> <p class="ql-block"> 昌珠寺就在公路旁边,位于泽当镇东南约3公里处,建成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到现在已经1300年历史。经过历代的扩建,昌珠寺它的屋顶以富丽堂皇、栩栩生辉的金顶显得雍容富贵, 不同凡响。寺的主要建筑为措钦大殿,其底部布局和形式与拉萨大昭寺相仿,宽深各三间,中间为经堂 ,有60根立柱。昌珠寺,正殿供奉的三世佛像系全铜铸成,不同于一般寺院中用铜皮焊接的。这里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等塑像造型颇有唐代风范。寺内还设有根据佛教仪规而建的转经廊道。在大殿的第二层,设有达赖喇嘛的行宫和贵族专用的休息室。</p><p class="ql-block"> 吸引我们的并不在于佛殿建筑本身,尽管它已有1300年的历史,是西藏的第一座佛殿。大殿中珍藏的两幅唐卡才是最珍贵的。挂在大殿楼顶最靠边的房间中有一珍珠唐卡 ——“观音息图”是元末明初的西藏帕莫竹巴王朝时期,乃当时乃东王的王后出资制成的。整幅唐卡长2米、宽1.2米,镶嵌珍珠共计29026颗,钻石一颗,红宝石二颗,蓝宝石一颗,紫宝石0.55两 绿松石0.91两(计185颗),黄金15.5克,珊瑚4.1两(计1997颗)。除了材料稀有贵重外,这幅唐卡的珍贵,更在于不管你站在哪个方向, 你永远无法逃离观音眼神的注视,温柔而悲悯,直达灵魂深处。这幅价值连城的唐卡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此外还有文成公主亲手绣制的释迦牟尼唐卡,它与珍珠唐卡均保存在大殿楼顶二层最靠后的一间房里。此外,昌珠寺内的跳神面具也十分精致漂亮。该寺还存有吐蕃时期的壁画,与墙壁上细腻的新绘壁画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路对面有一广场,中间的一座雕像是一只鹰爪下抓着一条龙。藏语中“昌珠”的意思是“鹰鸣如龙吼”。传说建昌珠寺的地方以前是一湖泊,湖中常有一个五头怪龙作乱,松赞干布为除此害,亲自变成了一大鹏鸟与怪龙进行了多次殊死搏斗,最后将妖龙的五个头一一啄了下来。因此这座镇妖之庙就叫作了“昌珠寺”,以纪念松赞干布降伏妖魔。</p> <p class="ql-block"> 离开昌珠寺,雅砻河两岸正是红柳花开的时候,一片接一片的红柳是西藏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藏族老百姓亲切地称它为“观音柳”和“菩萨树”。红柳遍地生根、开花、结果。沙丘下的红柳,根扎得更深,触须伸得很长。最深、最长的可达几十米,以汲取水分。红柳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表面冒出来,伸出一丛丛细枝,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我和妻看着这红柳枝头开满来朵朵粉红色的小花,小花一串串像拍着队,长长的粉红色流苏般的花朵既不张扬,但很排列五,粉嘟嘟,圆圆的花瓣,靠近闻闻,一股淡淡的清香,粘一鼻尖花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雅砻河对面另有一条公路。那是通向南边琼结县得。琼结县有有名的藏王墓。藏王墓群散落在山南琼结县境内的雅砻河谷当中。它是吐蕃王朝的各代赞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是西藏唯一的藏王墓群。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就长眠在那儿最大的墓葬下。没时间去看这一古迹了,带着几分遗憾我们沿着雅砻江步行回到泽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