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复博物馆——东西馆

<p class="ql-block">东西馆展示了109件展品,进入东西馆就进入了一个中国制造大量出口、外销的时代,在这个展厅看到的不论是色彩明艳、装饰丰富的瓷器,还是透着古典精致的黄花梨家具,都处处充满着“东风西渐”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十八世纪的中国处在康乾盛世,欧洲在文艺复兴后进入工业革命,亚欧大陆的文明在这一刻全面碰撞。欧洲从英法等国开始刮起了“中国风”,贵族富贾身穿柔软的中国丝绸,喝着醇香的中国茶,使用精美的中国瓷器……欧洲着迷于中国的工艺及纹样,与此同时的中国清朝宫廷,对西洋之风也深爱不已,其瓷器纹样、家具造型,常见欧洲洛可可风情。</p> <p class="ql-block">外销瓷的绘画题材不仅有:中国古典小说、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田园风光等,也不乏丰富的国外设计、外来器型、故事纹样,西方题材故事多来自于欧洲版画、希腊神话、圣经故事等。</p> <p class="ql-block">瓷器在鸦片战争前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主要是精品,海外只有少数人能珍藏和使用,这时的瓷器贸易有大量的贸易顺差‌,表明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需求和竞争力。西方工业革命后开始机械化生产瓷器,中国瓷器迅速失去优势,外销瓷生产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转向粗放经营和薄利多销,产品较粗糙,但造型和装饰回归到较典型的中国本土风格‌。</p> <p class="ql-block">两位仕女身穿青色对襟云头纹长衫,头梳满族头髻,一位右手持灵芝于胸前,左手拿红色手帕垂在身体一侧。另一位左手同样持红色手帕垂在身体一侧,右手放在胸前,尽显端庄娴静之态。两件立像中间均有一根平衡支架,因此头部可活动,可做扭头和点头的动作。立像脚下各有一六角形基座,基座的每面中间均有如意形镂空装饰(<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意,即“如人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span>)。此类仕女立像,充分满足了欧洲人对神秘遥远的中国的美好想象。</p> <p class="ql-block">潘趣碗,敞口,深弧腹,圈足。碗壁用粉彩描金工艺,碗内描绘有一簇菊花,外壁画有四处开光。所谓开光,是将图案画在圆形、方形或其它形状的轮廓中。其中两个大开光画的是当时珠江岸边广州十三行的热闹场景,根据绘制的国旗可看出,在广州设立洋行的国家包括法国、丹麦、英国、荷兰和瑞典。其中,法国在大革命以前曾使用白旗作为国旗,所以画面中有一面白色旗帜。“潘趣”是国外的音译词,出自英文“punch”,是一种将水果、香料、酒精、糖、水五种材料在一起混合后勾兑的酒品,源自印度。17世纪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水手把这种调和酒带到了英国,后来又传播到欧洲和美国。潘趣酒一般是用这种敞口大容量的潘趣碗来调制盛装的。18-20世纪,欧洲人在广州和景德镇大量订制大号的潘趣酒碗,成为了当时欧洲贵族用来炫耀社会地位的典型中国外销瓷器。</p> <p class="ql-block">外销瓷中的中国田园风光、富足的大家族生活……当时都是欧洲上层社会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东西馆还展陈有当时外销瓷中的高端定制产品——“徽章瓷”,也称之为“纹章瓷”。这是当时欧洲上层社会的向往。“徽章”在欧洲是非常重要的标志性元素,它起源于12世纪欧洲的战场,到了13世纪徽章就不仅限于在战场上使用了,而是成了世家大族身份和地位的一个标识,而且是可以世袭和继承。徽章瓷通常都是世家大族以及王室来进行成套订购。</p> <p class="ql-block">这件烧制于清乾隆年间的徽章瓷,盘面以墨彩描金绘葡萄牙家族徽章,盘面折沿处环绘矾红三叶草纹饰,盘边折沿以墨彩描金装饰一周欧洲风格边饰,期间装饰有孔雀、麟片花纹、花环等细碎纹饰,盘口沿一圈描金彩。这样的葡萄牙文章瓷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四十年代,此类需求一直持续到1630年前后。同样烧制于清乾隆年间的这件徽章瓷,盘面正墨彩描金绘以家族纹章,上面的金色皇冠意味着该家族有皇室血统,外围是锦旗与兵器。中心盾牌被划分为四部分,左上为佩剑与王子,右上为古堡,左下为翼龙,右下为树与马。而盘沿一周以墨彩描金装饰极具中国风格的折枝花卉纹,如意云头开光。在这三件徽章瓷中,中间这件清雍正时期的最为特别,因为盘面中央以粉彩描绘了两个法国家族的徽章装饰,这是1724年安德雷朱伯特与玛丽香内左喜结连理时从中国定制的一件结婚礼物。新郎安德雷出身法国奥尔良地区的望族,而新娘玛丽的父亲曾担任过路易十四的秘书。整件瓷盘纹饰丰富,寓意吉祥。而这种“组合型”徽章瓷不具备传承性,一般只在重大庆典中才会使用,意义非凡。</p> <p class="ql-block">这件墨彩描金“夏”主题纹章图盘为花口造型,盘沿以墨彩绘制花环与树叶做装饰,盘心内以褐彩描绘四个裸体的小天使在花篮间玩耍的“夏”主题场景,盘心正上方墨彩描绘一只貂(貂,英语为marten),应为代表英国商业银行马丁斯(Martins)家族的纹章。盘心的“夏”主题场景最初由十八世纪意大利艺术家乔瓦尼·巴蒂斯塔·奇普里亚尼(Giovanni Battista Cipriani)绘制素描稿,后由意大利版画雕刻家弗朗西斯科·巴特洛奇(Francesco Bartolozzi)按照素描稿设计制作为蚀刻版画,并于1782年在伦敦出版。这一系列版画以分别描绘四个季节的主题场景来表现,此盘为“夏”主题描绘小天使与花;其余目前可查到的季节场景为“秋”和“冬”主题。</p> <p class="ql-block">丰富多彩的外销瓷,见证了17~18世纪中国文化输出的黄金岁月。中西合璧的文化元素,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工匠们的智慧。一件件产品虽然静默展厅,每一个纹饰却回荡着300多年前一段由中国驶往欧洲,海上丝绸之路的壮阔之声。</p> <p class="ql-block">老古玩店,迈尔斯·博格特·福斯特(英国1825-1899)。神秘的中国文化在18世纪对欧洲上流社会的影响超出一般人的认知,这些当时昂贵的商品成为贵族时尚,今天仍让人艳羡不已。</p> <p class="ql-block">黄花梨打造的一套外销家具——黄花梨木乔治式座椅一组(中国制造)18世纪。这是一套英国乔治式的黄花梨硬木座椅(后排居中为扶手椅,其余均为靠背椅),靠背板呈琴背式,靠背顶梁中央雕饰卷叶纹及吊钟花纹饰,背屏雕刻卷曲叶形纹,底部的一朵反向吊钟花纹饰与顶部花饰相呼应。边椅座面采用软包,椅子两前腿为弯腿,大约位于坐者齐膝的地方,椅腿弧凸部雕刻有一只狮头以及卷叶形装饰,椅脚为兽爪抓球式。匠心独具,中西合璧。</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中的男士便是上面一组座椅的主人——英国商人亨利高夫先生,画面中除了黄花梨硬木座椅,还有中国瓷器——茶具。</p> <p class="ql-block">黄花梨木乔治式柜(中国制造)18世纪</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乔治式黄花梨木质书橱,整个书橱因功能划分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是一个券顶式的带锁双开门储物柜,柜内置有三层搁书架,其间用于摆放书籍。书柜下方设计为两层抽屉,上层设有三个横向并排抽屉,下层设两个较大抽屉。书橱的下半部是一个写字台设计,配有镂花式锁孔的斜面柜门,可以打开并拉落放平成一块写字板,同时,原本被柜门遮盖住的八个高低错落用于贮放物品的弓形小抽屉和分类格也显露出来。写字板的下面是三层弧面抽屉,每层两端配有镂花式铜把手,中部为镂花式钥匙孔。书橱底部承以涡卷式支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优质的家具用材黄花梨,欧洲人在此之前从未使用过。黄花梨属于硬木。其纹理细腻流畅。</p> <p class="ql-block">采桑图水粉画一组 18世纪</p><p class="ql-block">这组《采桑图》生动描绘了从采摘桑叶到制作成衣的全过程。具体顺序如下:</p><p class="ql-block">1.对蚕蛾 2.浴蚕纸</p><p class="ql-block">3.蚕初眠 4.蚕二眠</p><p class="ql-block">5.蚕三眠 6.采桑</p><p class="ql-block">7.蚕上箔 8.灸箔</p><p class="ql-block">9.护茧 10.解系理经</p><p class="ql-block">11.染色机织 12.裁剪成衣</p> <p class="ql-block">这组水粉绘画作品大约在1795年由中国出口至欧洲,为当时的国内外市场提供了关于丝织物制作过程的重要详实的资料。随着16世纪蚕茧走私欧洲,欧洲市场对于中国出口生丝的需求下滑。然而,对于中国丝织品的需求依然抱有很高的热度。来自中国精美绝伦的丝绸和刺绣,以其独特的花纹和瑰丽的色泽,成为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梦寐以求的奢侈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