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星期六,晴。<div> 老陈上个月刚在北京798艺术区的遇见博物馆参观了来自埃及的木乃伊文化展,发现家门口的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希腊人-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特展,展期为2024年11月21日~2025年5月18日,门票69元/人。在北京的各个博物馆里总能很轻松地看到来自世界各地和全国各省的精品文物巡展,品味艺术的饕餮盛宴,正是老陈喜欢这座城市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来自希腊的展品在北京展出,感觉像是又见到了老朋友一样,因为此前老陈去过两次希腊,参观过雅典卫城、迈锡尼遗址博物馆和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于是本周六上午到首博看看究竟。</div> <p class="ql-block"> 首都博物馆此次《希腊人-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特展是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贺信精神,充分发挥首都博物馆在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用的积极行动。<br></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突出贡献。立足当下,如何从中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积极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新时代使命和责任。希望本次展览,不仅是一次文化盛宴,更是一座连接中希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促进中希文明交流互鉴搭建新的平台。<br></p><p class="ql-block"> 作为首都博物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系列展览的重磅展览之一,展览汇聚了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等希腊境内14家博物馆和文物机构的270件(套)藏品。这些珍贵展品跨越了从公元前5800年希腊新石器时代至公元前1世纪希腊化时代,全面涵盖古希腊文明各个时期。它们以实物形式生动展现了古希腊社会和文化风貌,为观众徐徐展开一部全景式古希腊历史画卷,将带领观众领略古希腊文明成果,追溯现代西方文明之源,理解文明多样性与共同性,深刻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br></p> <p class="ql-block"><b>前言。</b><br> 总书记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br> 一提到古希腊,我们就会想到梭伦、菲迪亚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世界名人。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古希腊文明具有独特的魅力,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个成果璀璨的文明,支撑她的一定是一个渊源绵长、文化积淀丰厚、交流互动频繁、充满活力的社会。古希腊文明亦是如此。<br> 本次展览呈现古希腊文明各个时期的社会和文化风貌,是一部全景式的古希腊历史,旨在以国际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br></p><p class="ql-block"><b>希腊历史年表。</b></p><p class="ql-block"><b> 新石器时代:</b>公元前6800年-前3300/3200年</p><p class="ql-block"> <b>早期青铜时代:</b>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 <b>中期青铜时代:</b>公元前2000年-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 <b>晚期青铜时代:</b>公元前1600年-前1100年</p><p class="ql-block"> <b> 次迈锡尼文化时期:</b>公元前1100/1090年-前1050/1025年</p><p class="ql-block"> <b>几何风格时代:</b>公元前1050/1025年-前700年</p><p class="ql-block"> <b>原始古风时代或东方化时代:</b>公元前700年-前610年</p><p class="ql-block"> <b>古风时代:</b>公元前610年-前480年</p><p class="ql-block"> <b>古典时代:</b>公元前480年-前323年</p><p class="ql-block"> <b>希腊化时代:</b>公元前323年-前31年</p> <p class="ql-block"><b>新石器时代。</b></p><p class="ql-block"> 在希腊这块土地上,自公元前7000年开始,其先民就已经建立起持久稳定的聚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希腊的新石器时代从那时起,至青铜时代之前,共持续了3000多年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文化遍及整个希腊地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希腊中部的聚落遗址,例如赛斯克洛和季米尼。此外还散见于马其顿地区。这些聚落规模不大,生活着大约100-300名居民。这些新石器文化的遗址为我们留下了生活用具、人像、金饰等物证,为我们了解远古的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 <b>女人像</b>。灰白软石,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期(公元前5300-前4800年),发现于埃伊纳岛的阿洛内斯山谷地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雕像描绘了一名女子站立的形象,头部长着鸟喙形鼻子。雕像的细部原先施以彩绘,现在还可以通过放大镜找到一些痕迹。雕像便于携带,专家们推测它可以有多种用途,例如用在祈求丰收和生育的祭祀仪式中。</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5800-前5300年)陶罐,出土自弗西奥蒂斯州的利亚诺克拉季,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 护身符。</b>新石器时代晚期二期到末期(公元前4800-前3200年),深绿色滑石,出土于色萨利大区的季米尼,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件护身符的外廓像一个蜷缩起来的人,或者子宫里的胎儿。专家推测,这件文物可能在使用过以后得到了二次利用,后来改成一个吊坠,可能与生命循环的象征意义有关系。<br></p> 展厅入口处。 <p class="ql-block"><b>爱琴文明。</b></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000年前后,最早的希腊文明出现在基克拉泽斯群岛上,学界称之为基克拉泽斯文化。基克拉泽斯文化的代表性文物是人物小雕像,其形态别具一格,是希腊远古艺术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基克拉泽斯文化之后,位于希腊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出现了。米诺斯文明,也称克里特文明,是希腊爱琴海地区的早期青铜文明之一,时间跨度为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1100年。留存至今的"米诺斯王宫"遗址见证了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迈锡尼文明,因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强邦迈锡尼城而得名,其年代为约公元前1600年至前1100年。迈锡尼人通过与爱琴海、地中海地区的其他文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自身文明的发展。迈锡尼文明以其巨大的宫殿、城墙和贵族墓葬著称,留存下来的艺术品,如金器和陶器也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成为希腊青铜文明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b>岛屿明珠。</b></p><p class="ql-block"> 基克拉泽斯群岛位于欧洲和小亚细亚之间的爱琴海中部,紧邻克里特岛和希腊大陆,享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基克拉泽斯"一词可能来自古希腊语"圆圈"。公元前3000年前后,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出现。</p><p class="ql-block"> 基克拉泽斯文化的日常生活、墓葬形制和艺术风格深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最初受到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的影响,后来又借鉴迈锡尼文明的元素,但是生活在基克拉泽斯群岛的人们仍然保持了相对一致且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特征,这使他们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b>屈臂女人像</b>。白色大理石,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二期,(公元前2800-前2300年),分别出土自纳克索斯岛斯派多斯墓群14号墓与阿莫尔戈斯岛佐卡提斯玛塔墓群14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个雕像(右)发现于基克拉泽斯群岛最东端阿莫尔戈斯岛的一处石棺墓葬,属于佐卡提斯玛塔类型。这种类型的雕像因它们曲折的轮廓、纤细的形象和严谨的几何结构而闻名,还发现于米利都和优卑亚岛等其他地区。</p> <b>小提琴形女人像</b>。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一期(公元前3200-前2800年),出土自帕罗斯岛格里法墓群24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br> 雕像具有平缓的曲线和拉长的头部,因雕像轮廓类似小提琴而得名,是基克拉泽斯文化早期特有的器物类型,描绘出一个双臂收于胸下的女性形象。专家们认为,当时的人们可以携带这些雕像参加各类祭祀仪式。 <b>油灯形罐</b>。白色大理石,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一期(公元前3200-前2800年),出土自帕罗斯岛格里法墓群24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b>灯具模型</b>。白色大理石,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二期(公元前2800-前2300年),出土自纳克索斯岛斯派多斯墓群10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b>碗</b>。灰白大理石,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二期(公元前2800-前2300年),出土自阿莫尔戈斯岛佐卡提斯玛塔墓群14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b> 矛头</b>。青铜,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二期(公元前2800-前2300年),出土自阿莫尔戈斯岛佐卡提斯玛塔墓群14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br></p><p class="ql-block"> 矛头是经铸造并锤制而成的。矛头呈现的鼠尾中脊形状,并非基克拉泽斯地区原创,而是源自塞浦路斯和地中海东岸地区,专家们认为,这是基克拉泽斯群岛的居民与其他地区交易金属制品的物证。</p> <b>盘</b>。白色大理石,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二期(公元前2800-前2300年),出土自纳克索斯岛斯派多斯墓群10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b>碗</b>。带有浅灰蓝色纹理的白色大理石,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二期(公元前2800-前2300年),出土自纳克索斯岛斯派多斯墓群10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b>带流碗</b>(一说为灯)。白色大理石,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二期(公元前2800-前2300年),出土自纳克索斯岛斯派多斯墓群12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 <b>带流碗</b>。白色大理石,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二期(公元前2800-前2300年),出土自纳克索斯岛斯派多斯墓群10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b>"烤盘"形器</b>。棕云母陶器含杂质,早期基克拉泽斯文化二期(公元前2800-前2300年),出土自锡罗斯岛,可能来自哈兰泽瑞阿尼墓葬群,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老陈曾经在雅典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里见到过这个及其他多个类似的烤盘,多年以后在北京又见到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件"烤盘"形器物,带有叉形手柄。图案中央是很多副船桨的无桅杆大船,在船前进的右边方向还有一个鱼的象征图案。在基克拉泽斯群岛,这种"烤盘"形器既出土在生活遗址中,在墓葬里也有出土。这种器物在希腊大陆和克里特岛上也有发现。在土耳其阿拉贾许于克遗址的贵族墓葬中还发现两个同样形状的青铜器物,被认为是根据基克拉泽斯文化的此类物品制作的。这种"烤盘"形器用途不明,专家们推测,它们可以用作盘子、食盐贸易的量器、天体观测仪、祭祀用品或镜子。</p> <p class="ql-block"> 马其顿,雅典,斯巴达,迈锡尼,克里特,基克拉泽斯,都是希腊闪亮的地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有一处国土克里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酒色的大海中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丽而肥沃,波浪环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居民众多,多得难以胜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共有城市九十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同的语言互相混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有座伟大的城市克诺索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米诺斯在那里九岁为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他是伟大的宙斯的好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奥德赛》卷19</p> <p class="ql-block"> <b>双刃斧</b>。青铜,推测为中期米诺斯文化三期(约公元前1700-前1600年),出土于阿卡洛豪里洞穴,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件文物为大型祭祀用斧,并带有雕刻装饰。虽然这把双刃斧由金属板制成,并非实用器,但它的圆形轴孔直径有大约25厘米,说明它可能是为了被安装在柄上而设计的。这把双刃斧在20世纪初被发现于位于阿卡洛豪里的祭祀洞穴中,是众多文物中的一件。双刃斧是米诺斯文明长期使用的象征性符号。在米诺斯文明里,这个符号以多种形式和材质表现,如金属制品、陶土雕像、陶器、珠宝和大理石制品寺。专家们对双刃斧的象征含义有着不同的解释,比如,认为它是一种宗教标志,作为米诺斯文明中冥府女神的标识,可能被用来标记一些神圣的地方,也有的专家认为双刃斧象征着太阳从寓意宇宙的山上升起。</p> <p class="ql-block"><b>王宫时代的米诺斯文明。</b></p><p class="ql-block"> 在米诺斯文明中期,大型宫殿纷纷建立,标志着王宫时代的到来。首批宫殿分别建在克诺索斯、费斯托斯和马利亚等地,这些地方是各自周边地区的政治、行政和宗教权力的中心。在大约公元前1700年的时候,这些大型宫殿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型建筑,其中最重要的建筑物是克诺索斯的巨型宫殿,在扎克罗斯、加拉塔斯和阿卡涅斯也建造了新的宫殿,成为米诺斯文明顶峰时期的代表性成就。维持大型宫殿的运转需要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复杂的行政系统作为支撑,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已经较高。</p><p class="ql-block"> 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内部统治的不稳定和来自外部迈锡尼势力的入侵等多种因素致使米诺斯文明巅峰期的结束。虽然在米诺斯文明晚期也出现了迈锡尼等外来的文化元素,但是诸如双刃斧、扬臂女神像等具有米诺斯文明特色的元素则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米诺斯文明晚期然存在。</p> <p class="ql-block"> <b>扬臂女性陶像</b>。晚期米诺斯文化三期B到C(约公元前1250-前1150年),出土于克里特岛的加齐,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该神像发现于加齐,靠近一个当时的米诺斯人大型定居点,也是连接克里特岛内陆和沿海地区的枢纽之一。包括这尊陶像在内,人们在一个建筑的房间里一共发现了4个类似的陶像和其他祭祀用具。</p> <p class="ql-block"> <b>女性陶像</b>。晚期米诺斯文化三期A2/B(公元前1375-前1200年),克诺索斯,双刃斧神殿,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此陶像发现于克诺索斯宫殿东南区的一个带长凳的小房间里,主持考古发掘的亚瑟·伊文思称其为"双刃斧神殿"。</p> <p class="ql-block"><b>祭祀人像。</b></p> 米诺斯文明的一类特色文物就是各种陶制人像,专家们推测这类雕像是用于祭祀,其中很多描绘的是神的形象,如最具特色的"扬臂女神"形象,是晚期米诺斯时代标志性的宗教符号。<div> <b>男性陶像</b>。晚期米诺斯文化三期B(约公元前1300-前1200年),出土于帕莱卡斯特罗Π区,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div> <p class="ql-block"> <b>线形文字A泥板</b>。黏土,晚期米诺斯文化一期B末期(约公元前1450年),出土于干尼亚老城卡特利山的卡特利街10号泥版档案库,干尼亚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线形文字A是米诺斯文明时代出现的一种线形文字,至今尚未被破译。根据专家目前的研究,线形文字A分为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数字等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b> 线形文字A泥板。</b>黏土,晚期米诺斯文化一期 B 末期(约公元前1450年)出土于干尼亚老城卡特利山的卡特利街10号泥版档案库,干尼亚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 卡马雷西风格陶双耳陶瓶</b>。中期米诺斯文化二期B(约公元前1750-前1700年),出土于费斯托斯第一宫殿西翼区的第16房间,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 P 5836。</p> <p class="ql-block"> <b>卡马雷西风格陶盘</b>。中期米诺斯文化二期B(约公元前1750-前1700年),出土于费斯托斯第一宫殿的大废墟中第一大厅西侧(西厅),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b>关于卡马雷西风格陶器</b>:</p><p class="ql-block"> 卡马雷西风格得名于最初发现这类风格陶器的遗址地点,是米诺斯文明古王宫时期最典型的陶器风格,因其具有薄壁、动态曲线和装饰优雅等优点,成为非常畅销的物品。在当时,卡马雷西风格的陶器除了运往希腊大陆和基克拉泽斯群岛被用来交易稀有的原材料以外,还作为礼品被运往埃及和小亚细亚地区</p> <p class="ql-block"> <b>卡马雷西风格陶罐</b>。中期米诺斯文化二期B(约公元前1750-前1700年),出土于费斯托斯第一宫殿西翼区的第19房间,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 <b>多立克柱式</b>,也被称为陶立克柱式,以其雄伟的力量感著称。它们通常建在阶座之上,柱头呈倒圆锥台形状,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且柱头没有装饰。这种柱式被称为男性柱,因为它所体现的力量与稳重,与帕特农神庙的雄伟相得益彰。 <p class="ql-block"><b>迷宫神话。</b></p><p class="ql-block"> 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的中心,具有独特的气候和景观。在公元前3000至1100年间,这里发展出相当繁荣的文化。我们根据传说中的国王米诺斯为这个文化命名,称为"米诺斯文明"。根据古典时期的希腊神话,国王米诺斯是海洋的统治者,岛上还有牛头人身怪"米诺牛"。</p><p class="ql-block"> 米诺斯文明的历史可以分为前王宫时期(公元前3000年至前1900年)、古王宫时期(公元前1900年至前1700年)、新王宫时期(公元前1700年至前1425年)和后王宫时期(公元前1425年至前1100年)。</p><p class="ql-block"> 在米诺斯文明早期,即前王宫时期,新技术的引进和长途贸易的发展催生了社会的繁荣。人们在克里特岛的一处被称为莫克洛斯岛的离岸小岛发现了大批米诺斯文明早期的墓葬,有大量的文物出土。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物中一窥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 在米诺斯文明中期,大型的宫殿纷纷建立,成为政治和宗教权力的中心。卡马雷西风格是米诺斯文明古王宫时期最典型的陶器风格,在爱琴海地区非常受欢迎,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生产和交易商品的记录用线形文字 A 记录在泥版上,成为了王宫行政系统运转的佐证。从古王宫时期开始,米诺斯人就确立起了非常有特色的宗教祭仪,一直延续到了后王宫时期,我们可以从展览中展示的"双刃斧"和几件雕像中感受到它们曾经的迷人魅力。</p> <p class="ql-block"> <b>黑绘双耳瓶</b>。粉黄色陶土,公元前510-前500年,出土自埃伊那岛,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陶器上的图案表现了雅典英雄忒修斯杀死怪物"米诺牛"的神话故事。陶器正面描绘了忒修斯和米诺牛之间的搏斗。传说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强迫雅典人进贡男青年和少女送给米诺牛喂食,忒修斯最伟大的功绩是他在克里特岛杀死了米诺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名枪手伊多墨纽斯率领克里特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些人占有克诺索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城高墙厚的戈尔提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其他的住在有一百座城市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克里特的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伊利亚特》卷2</p> <b>莫克洛斯岛的墓葬。</b><br> 米诺斯文明早期的代表性墓葬群为莫克洛斯岛墓葬,也是克里特岛随葬品最丰富的墓群之一。莫克洛斯岛是紧挨着克里特岛北岸的一个小岛,在这里出土的随葬品,许多应该是死者随葬的个人物品,也有一些可能是在举行葬礼仪式时使用的物品,是我们研究当时的日常生活、经济和生产技术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div> <b>带盖小器皿</b>。早期米诺斯文化二期至三期(公元前2600-前2100年),出土于莫克洛斯墓葬,墓群 I -III,2号墓,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div> <p class="ql-block"> <b>小双耳瓶</b>。早期米诺斯文化二期至三期(公元前2600-前2100年),出土于莫克洛斯墓葬,墓群 I -III,2号墓,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br></p> <b>带足碗</b>。早期米诺斯文化二期至三期(公元前2600-前2100年),出土于莫克洛斯墓葬,墓群 I -III,2号墓,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 <b>匕首</b>。铜合金,早期米诺斯文化二期至三期(公元前2600-前2100年),出土于莫克洛斯墓葬,墓群 I-III,2号墓,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b>别针</b>(2件)。金,早期米诺斯文化二期至三期(公元前2600-前2100年),出土于莫克洛斯墓葬,19号墓,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b>带状头饰</b>。金,早期米诺斯文化二期至三期(公元前2600-前2100年),出土于莫克洛斯墓葬,墓群 I-III,2号墓,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b>带坠链饰</b>。金,早期米诺斯文化二期至三期(公元前2600-前2100年),出土于莫克洛斯墓葬,墓群 I-III,2号墓,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b>黑绘双耳瓶</b>。粉黄色陶土,公元前510前500年,出土自埃伊那岛,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陶器上的图案表现了雅典英雄忒修斯杀死怪物"米诺牛"的神话故事。陶器正面描绘了忒修斯和米诺牛之间的搏斗。传说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强迫雅典人进贡男青年和少女送给米诺牛喂食,忒修斯最伟大的功绩是他在克里特岛杀死了米诺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