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现在是2025年春天,距我1968年初秋离开北京,与石油学院母校道别,已经五十七年。当年风华正茂,对奔赴油田充满期待;如今垂垂老矣,时常回望过去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1968年9月的一天早上,我和同班的厉学思、范世钧两位同学一起去北京火车站,依依不舍向首都告别,坐火车去济南,然后经淄博张店去胜利油田报到。从此正式与油田结缘,踏上了石油人生的征途。</p> <p class="ql-block"> 到胜利油田工作的第一站是采油指挥部(今胜利采油厂)作业三队,开始身披油工服,当上作业工,两年后调任作业大队技术员。1971年8月调到采油指挥部机关,1982年秋调到胜利油田总部机关工作,直至2004年退休。回想起来,我当作业工和大队技术员的时间满打满算才三年。但是,短暂的作业工生涯给予自己的磨练是深刻而难忘的。</p> <p class="ql-block">【初到作业三队】 当时采油指挥部直接管理四个作业队和一个打捞队。作业三队的队部和职工宿舍位于北京石油学院东营校区的东北角,记得一共有两幢干打垒。作业三队组建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转战四川油田,而后来到胜利油田。队上相当一部分职工是赴朝志愿军的转业军人。全队职工有30名左右,我刚到队时有六名大学生。后来,分到三队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约1970年的时候达到18名,一个班4~5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刚到胜利油田工作那个时候,正值油田开发初期,新井投产多,检泵作业也频繁,经常看到作业队在公路旁边的井场上施工。只见两位身穿工服头戴安全帽的作业工在井口起下油管,其英姿勃发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成长为作业工】 刚到作业队,老师傅不放心我们马上去井口操作,而是让我们先干点杂活。我记得分到一班时,王班长让我干的第一件事是挖绷绳坑。作业机井架立起来后必须在四个方向拉上绷绳才能牢靠,所以新井作业前必须挖绷绳坑。那是个力气活,也有技术要求,马虎不得。先要确定位置,长宽量好,逐步往下挖,越往下土质越硬越难挖,要挖一米八深,到底部还要两边各往外掏空三十公分左右,保证套上绷绳的水泥柱能卡在里边。当时正值秋天,凉风习习,可才挖一会儿就满头大汗,工服都湿透了。</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就被安排到作业井施工现场干活。作业井的井场上设置油管桥,上百根的油管依次整齐地摆放在油管桥上。我先学习拉油管,下油管时井口师傅把油管吊卡套在油管头部,拉油管的就要顺势用木掍插入油管尾部并及时放到小油管车上,然后跟着送到井口。整个过程要通畅快捷,我认真学反复练。很快就学会了拉油管。</p> <p class="ql-block"> 班里师傅认为,我个子小,但比较勤快,干活还利索。有一天,王班长对我说,你今天站井口,并交代了站井口的注意事项。从此我就在井口干活了。师傅说,站井口关键是要用好油管钳、链条钳,要顺势来,不能使蛮劲。我照着做,效果不错。师傅强调,站井口干活一定要注意安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我一直记住了这一条,不敢大意。这样连续上了十几个班,我基本上把站井口的要领掌握了,和其他师傅的配合也很好。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三队一班的老工友偶尔聚到一起聊天时还会谈起当年干活的情景。是啊!作业队的工作是艰苦的,但我们的心情是愉快的。</p><p class="ql-block"> 想起刚到作业三队时,有的老师傅给大学生开玩笑说,你们好好干,不要着急,到时候你们都要当官的。且不论是否当官,后来的情况表明,在作业三队实习过工作过的大学生,都先后获得高级技术职称,大部分人走上了处级和处以上工作岗位。追忆往事,深感作业工岗位是比较锻炼人的,胜采作业三队确实是培养锻炼人的好熔炉。</p> <p class="ql-block">【寒风中的磨炼】作业工上夜班非常辛苦,如果这个班赶上起下油管,那八小时干下来就会精疲力竭。至于冬天上夜班又累又冷,下班时个个脸色苍白。令人难忘的是</p><p class="ql-block">冬天上夜班坐敞篷车去井场,遇到刮风天,我们穿上厚棉衣大头鞋,戴上大棉帽,蜷缩在敞篷车前面的角落里,一个班十个人左右抱团取暖,还是寒风刺骨。这个经历一辈子忘不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1969年冬天有段时间,许多作业井在永安镇,从住地去井场汽车要跑40多分钟。那时比现在冷,夜里气温低到零下十几度,只见车外的枯草在寒风中摇摆,偶见野兔从车前横穿马路,我们修井工人在车上冷得颤抖。老这样把身体冻坏了,怎么办? 队上的老师傅是很务实的。有一天上夜班,老师傅带上值班车直接开到指挥部值班室,让值班员到车上去体验一下。结果问题解决了,经采油指挥部与安排值班车的运输处商量,在值班车前半部加上帳蓬,防风抗寒效果好多了,寒风刺骨问题得到解决。</p> <p class="ql-block">【作业工的美歺】那时候作业工的口粮标准是一个月53斤,吃饱饭不成问题。作业大队成立后我们作业三队就搬到了大队部所在的采油指挥部附近的茶坡村旁边的原工读学校旧址,这里买肉买鱼方便,春夏秋三季蔬菜品种比较多,冬天白菜罗卜为主。食堂曾经安排我带车去胶东买大白菜,菜美价廉,很好吃。</p><p class="ql-block"> 作业工三班倒,上白班时都是个人自己带饭。有家属的职工提前做好饭菜带去,我们单职工一般都是从食堂买上两个馒头一两个煮好的鸡蛋和一点咸菜带到井上去。井上值班房有土制炉子,提前把馒头烤上,到吃午饭的时候馒头烤得焦黄,吃起来那个香啊,局外人享受不到,配上鸡蛋、咸菜和开水,就是美味一歺。</p><p class="ql-block"> 上四点班的,下班回到宿舍都到十二点以后了,需要吃夜宵。食堂早有准备,一般都是下面条。热气腾腾的汤面,打上蛋花,加些葱花,滴几点香油,吃起来太舒服了。这就是我们作业工的享受,简单,味美,价廉,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平时,伙食安排也不错。有一位专业厨师,配上两名助手,每周都有食谱,荤素搭配,营养丰富。隔三差五,吃顿包子、油条。逢年过节,大家动手包饺子,吃得很高兴。</p> <p class="ql-block"> 大约1970年秋,我被借调到采油指挥部作业大队政工组编写大队简报,不久又正式调任作业大队生产组技术员。我在作业大队工作了一年,除了日常琐事,比较难忘的有三件事情。</p> <p class="ql-block">【带队去收豆子】刚调到大队生产组,就赶上孤岛农业基地秋收。那时孤岛指挥部尚未成立,孤岛地区的采油四大队隶属采油指挥部,秋收这样的大事情则由采油指挥部统一安排。指挥部要求各大队去人支援秋收,作业大队安排我带上四名刚招来的学徒工去孤岛收大豆。收大豆起早贪黑很辛苦,我带新徒工要以身作则带头干,还要安排好日常生活,对我是个锻炼。有一天晚上,我们帮拖拉机打场,累得满头大汗,场地上漫天尘土,互相之间也看不清楚。忽然发现我的眼镜没了,我大喊一声眼镜掉了。正好指挥部负责秋收的农副业科魏科长(打华8井时钻井队的魏指导员)当时在场,他让大家把活停下来,帮我找眼镜。可找了好长时间也没找到,只好罢休。从此魏科长认识了我,记住了这件事。多年以后,我已在油田党办工作,有一次开老同志座谈会,魏老科长看见我,拉着我的手说,当年孤岛收豆子你把眼镜弄掉了,怎么找呀?说完我们哈哈大笑起来。这算是趣事一桩。</p> <p class="ql-block">【说一件送喜报的事】作业大队生产组老同志比较多,我是新手。有一次,作业四队施工时出事故,钢丝掉井里捞不上来。生产组长谢英涵工程师(后任中原石油勘探局局长)安排我去处理,他先帮我设计打捞工具,截一段一米长的抽油杆,表面处理后到保养站焊上几个自制的勾子,做成简易的打捞矛。到事故井一试,开始时吃上劲了,好像抓住钢丝了,提上来一看勾子被刮掉了,第一次试验没成功。但说明打捞工具的设计是对的,关键是要提高勾子的焊接强度。我把情况同焊工师傅说了之后,又做了个打捞矛。结果一打捞就成功了,把已经打卷的钢丝捞上来了。我很高兴,也以为这件事完了。不料,第二天上午,作业四队于指导员带上几个工人和一张红纸喜报送到大队部。基层队职工的厚道纯朴实在让我感动。</p> <p class="ql-block">【筹建“小炼厂”】当时作业大队修井时柴油用量增加,大队决定自已建个小炼厂,炼柴油自用。让我和福建师院学化工的叶同学一起来抓这件事。说是小炼厂,实际上就是个小炼炉。我们从工具队找到一个老焊工王师傅来帮忙,还找了两个工人把工作铺开。调查后得知有个采油队有台闲置的1200毫米的大分离器,我们就把它拉回来,稍加改造改成了炼油炉。干了几个月,炉子砌好了,改造后的分离器吊上去了,冷却池也装了,出油管线也接上了。我们开始装上原油点火试炼。那天累了一整天,晚上十二点以后真困了。在小炼厂旁边的锅炉房值班的一位老师傅关心的劝我先睡一会,说是由他代看一下炼油炉。原设计是天亮以后开始出成品油,可能是夜里天然气大了,造成炉子里的火太旺了,天快亮时原油冒了出来,流了一地,被早起的职工发现,把我喊起来。这下真把我嚇死了,赶快关了炉子,清理场地。上班后我立即向分管领导汇报,做了检讨,保证接受教训。虽然当时领导没有责怪我们,但我非常难过。这件事的教训极为深刻,要是当时着火了怎么办?真是不堪设想。深感干油这一行,一定要慎之又慎。我们仔细检查后又开始试炼,取得了园满成功。后来又实现了正常生产,主要出汽油、柴油。</p><p class="ql-block"> 从1968年到1971年我在作业三队和作业大队一共工作了三年。这三年给予我的锻炼与教育是多方面的,最深刻的体会是,做人办事一定要脚踏实地,不怕苦不怕难,不断克服困难,才能增长才干,有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尾声】1970年我在作业大队工作期间,大队安排我采写了二位师傅协助地方抗凌洪的先进事迹。谁知这份小材料引起了采油指挥部的关注,不久指挥部政治处就把我借调到群工组去筹备妇代会、团代会。有的文字材料受到了指挥部主要领导的表扬。</p><p class="ql-block"> 1971年,采油指挥部政治处张主任直接把我的工作关系从作业大队正式转入采油指挥部机关。在领导的关心下,1973年我爱人和几个月大的小孩也来到了油田。当时人员调动是很难的,想到领导的关心,我也就安心地在指挥部机关工作了。我们这代人都是自觉服从分配的,“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那里搬”。此后,我大部分时间从事机关宣传和文秘工作,与油田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p> <p class="ql-block">作者:刘瑞</p><p class="ql-block">2025.3.21 东营</p><p class="ql-block">照片取自有关资料和网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