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一天,闫老师问我,“无我利他”你怎么理解?</p><p class="ql-block">我想了一下回答说,无我利他,是不是不藏私心,公心待人,多为对方的利益着想?说完这句话,我又突然觉得好像没这么简单,我的理解太肤浅了。</p><p class="ql-block">我想这看似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份量不会这么轻。它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更广阔的延伸意义和更高维度的思想境界。</p><p class="ql-block">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这四个字呢?眉头紧锁间,我想起了今年春节期间横空出世并迅速火爆全球的deepseek。</p><p class="ql-block">deepseek,一款超强的AI工具。汉语意思是“深度求索”。它超强的思考能力可以在几秒钟内就能回答你提出的任何问题。我何不问问deepseek,看看它会怎么说呢?</p> <p class="ql-block">于是,在手机里打开deepseek,在对话框里输入一行字:“无我利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然后点击发送箭头。</p><p class="ql-block">很快,手机屏幕上开始快速闪出一行行的字。deepseek仅仅用了21秒,就经过深度思考给出了如下的回答:</p><p class="ql-block">“无我利他”是一种源自东方哲学与佛学思想的精神境界,融合了“无我”(破除对“自我”的执着)与“利他”(以他人福祉为行动核心)的双重智慧。它不仅是道德层面的高尚选择,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与精神觉醒。以下从不同维度解析这一境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一、哲学内核:破“我执”而生慈悲</b></p><p class="ql-block">1、“无我”的真相</p><p class="ql-block">佛教中的“无我”(Anatta)并非否定现象层面的个体存在,而是揭示“自我”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因缘和合的暂时现象,并无独立、恒常的实体。认识到这一点,便能消解对“我”的坚固执取,从“我的利益”“我的感受”等二元对立中解脱。</p><p class="ql-block">2、利他的自然流露</p><p class="ql-block">当“我执”淡化,人与世界的割裂感随之消融。他人的痛苦不再与己无关,而是如同自身肢体的疼痛般真实可感。此时,利他不再是刻意的道德义务,而是如同呼吸般自然的本能反应。</p><p class="ql-block"><b>二、实践层次:从凡夫到觉者</b></p><p class="ql-block">1、初阶:以戒克私</p><p class="ql-block">通过持戒(如五戒、菩萨戒)约束自私行为,刻意训练将他人需求置于自我欲望之上。此阶段可能伴随内心的挣扎,但已种下利他的种子。</p><p class="ql-block">2、中阶:悲智双运</p><p class="ql-block">以般若智慧观照“无我”实相,同时以慈悲心主动承担他人之苦。此时行动兼具空性智慧(不执结果)与方便善巧(灵活应对现实),如《金刚经》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p><p class="ql-block">3、究竟:无缘大慈</p><p class="ql-block">最高境界的利他彻底超越“施者、受者、所施物”的三轮分别,如同阳光普照不择众生。行善而不觉在行善,助人而不求认可,达到“行善如未行”的自在。</p><p class="ql-block"><b>三、现代意义:超越功利主义的生命哲学</b></p><p class="ql-block">1、对治时代病症</p><p class="ql-block">在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无我利他”提供了一种解药:通过消融小我的边界,缓解焦虑、孤独等现代心灵困境,重建人与他者、自然的深度联结。</p><p class="ql-block">2、可持续的幸福观</p><p class="ql-block">心理学研究表明,利他行为能激活大脑的奖励回路,带来更深层的满足感。不同于短暂感官快乐,“无我利他”的幸福源于生命意义的确认,具有持久性与抗挫性。</p><p class="ql-block">3、社会生态的疗愈</p><p class="ql-block">从环保到公益,从社区互助到国际救援,无我利他精神为人类共同危机提供了行动范式——只有超越国家、种族的小我局限,才能真正应对气候变化、疫情等全球性挑战。</p><p class="ql-block"><b>四、践行路径:从心性到行动</b></p><p class="ql-block">1、观修无我</p><p class="ql-block">* 禅修中观察念头生灭,体悟“自我”的虚幻性</p><p class="ql-block">* 研读《心经》《金刚经》等经典,解构对“我”的执着</p><p class="ql-block">2、日常炼心</p><p class="ql-block">* 遇冲突时自问:“如果无‘我’,此事有多重要?”</p><p class="ql-block">* 每日自省:是否将他人视为达成私欲的工具?</p><p class="ql-block">3、行动指南</p><p class="ql-block">* 微小善意:让座、倾听、环保举动中培养利他惯性</p><p class="ql-block">* 系统性奉献:参与志愿服务,以专业能力服务弱势群体</p><p class="ql-block">* 无畏布施:在他人恐惧时给予勇气,如临终关怀、灾难救援</p><p class="ql-block"><b>五、常见误区辨析</b></p><p class="ql-block">1、“无我”≠自我否定:而是认清“我”的缘起性,不再被其束缚,反而能更自由地绽放生命潜能。</p><p class="ql-block">2、利他≠牺牲自他:真正的利他需以智慧为前提,如飞机安全须知“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可持续的利他需兼顾自他福祉。</p><p class="ql-block">3、境界≠道德绑架:发心纯正者不会以“无我利他”要求他人,而是如水般润物无声。终极启示:无我利他并非遥不可及的圣人境界,而是每个生命本具的潜能。当我们在公交车上自然让座而不觉“我在行善”,在工作中尽心服务而不计回报时,已然触及这一境界的微光。它提醒我们:解脱之道不在远方的神坛,而在放下“我”的刹那,在伸手助人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看完这些文字,我不禁感慨,这个AI工具的确是强大的很,针对提出的问题思考全面,层次深刻,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分别从精神层面、道德层面、生命本质以及实践行动等多维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简直是无懈可击。现代人工智能的力量真是太强大了!</p><p class="ql-block">感慨之余,我不免心生一丝忧虑,如此强大的AI技术,将来会不会取代人脑?但很快,我就否定了自己这愚蠢的想法,因为无论再厉害再高级的技术,不都是人脑思考并创造出来的吗?</p><p class="ql-block">在这个世界上,AI永远取代不了人类。无论它的数据库有多么的强大,也无论它能创作出多么优秀的作品,人类特有的温度和情感是它永远也无法替代的。而且离开了人类的操控,再牛的智能工具都发挥不了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