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廖文倫 编辑</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b><b style="font-size:22px;">制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音乐·图片 来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感谢您的光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涂国之</b><b style="font-size:18px;">,祖籍四川射洪市,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四级专业技术军官、大校军衔,资深媒体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历任新华社、《人民日报》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兼站长,北京军区新闻处处长等职,出版《情满北疆》、《文鉴岁月》、《成才之友》等多部著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涂国之的散文与随笔作品以其独特的格局、深邃的思想高度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在当代文学领域展现出鲜明的特色。结合其代表作《文鉴岁月》及相关评论,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作品的格局、思想高度与深度进行评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格局: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的交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涂国之的作品格局宏大,兼具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敏锐触角。他善于将个人经历与集体记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融合,形成独特的叙事张力。例如,他在描写原63军的铁原阻击战等军事历史事件时,不仅以浓墨重彩的笔触还原了英雄部队的壮烈事迹,更通过细节的铺陈(如“前所未闻未见的”战例),将战争叙事升华为对民族精神与历史责任的思考,展现出“事、理、情、味相融”的史诗气质。同时,他对地方文化(如川北阆中)的书写,不仅停留在表面风情,而是深入挖掘其作为“清代四川临时省会”的历史渊源,通过“挖一口深井”的治学态度,揭示地域文化背后的政治、社会变迁,赋予作品以时空交错的宏大视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二、思想高度:人文精神与时代责任的统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涂国之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对人文价值的坚守与对时代命题的回应。作为军事记者出身的作家,他的文字既有军旅生涯锤炼出的刚健风骨,又饱含知识分子的批判性思考。例如,他在《文鉴岁月》中既热情讴歌英雄部队的牺牲精神,也不回避战争带来的沉重代价,通过“该简处一笔带过,该细处写足写透”的叙事策略,在历史真实与文学审美之间找到平衡,体现出对战争与人性的深刻反思。此外,他的文化随笔(如《在苦读中升华》)以广博的阅读视野融合文学、艺术、科技等多领域知识,既彰显了“博采众长而独立思考”的智性追求,也传递出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关系的辩证思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三、思想深度:微观叙事与普世价值的融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涂国之擅长以具体的人、事、物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哲思,赋予日常题材以普遍意义。例如,他写川北山村的生活场景时,既忠实记录清贫农家的生存状态,又通过个体命运折射出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缩影,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既避免了空洞的宏大叙事,又超越了琐碎的个体经验,使作品兼具“一粒沙里见世界”的文学性与“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社会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四、艺术表现:传统气韵与现代意识的调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语言风格上,涂国之的作品既传承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气韵”美学(如曹丕“文以气为主”的脉络),又融入了现代散文的灵活表达。他的文字畅达缜密,情感真挚而不矫饰,细节刻画精准而富有画面感。例如,他对铁原阻击战中的战士群像描写,既有纪实文学的客观冷静,又通过“人物血肉”的细节赋予历史以温度,形成独特的“清秀之文,气韵盎然”风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过,亦有评论指出其行文风格稍显单一,若能更灵活地借鉴多样化的散文技法(如跨文化比较或实验性结构),或可进一步提升作品的创新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结 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涂国之的散文与随笔作品,以历史为经、现实为纬,构建起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文学世界。其格局之开阔、思想之深邃,既源于军旅生涯与新闻工作赋予的使命感,也得益于对传统文化的深耕与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若能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叙事维度和文体实验,其创作或将抵达更高的艺术境界。</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鉴岁月》</b><b>是涂国之先生的散文随笔集,融合传统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以清秀灵动的文风记录个人军旅生涯、故乡情思及文化观察。书中既有对63军铁原阻击战等历史事件的深情回溯,也有对四川地域文化、川人特质的细腻描绘,更通过《父亲的眼力》、《守望爱情》等篇章展现亲情、同学情、战友情等真挚情感。作者以新闻记者的叙事严谨与文学笔触,结合蒙田、培根等名家风格,力求在纪实中传递思想深度与社会价值。</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作者 涂国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闻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新闻记者,尤其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为宗旨的中国新闻记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正义感,随时随地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挺身而出,以一身正气战胜社会上的歪风邪气。请看资深记者老储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储于1968年参军,从1978年起相继任职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军区报社记者,为民众维权、解忧从未懈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的小储,刚担任新华社军事记者不久,便开始了为民众维权的历程。1984年3月的一天上午,小储到北京市石景山区一个副食品商城买东西时,见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在一个角落里哭泣。他上前询问,得知女孩是从河北邯郸乡下来给叔叔料理家务的。当天中午叔叔要在家中招待客人,让她上街买熟食。她在这家商场一个熟食摊位买了块酱牛肉,摊主说重一斤二两。她交完钱后拿到商场公平秤上称只有九两五钱重。不料回去找摊主时,对方竟说女孩的酱牛肉不是他卖出的。女孩怕买回的东西缺秤被叔叔责怪,以致伤心落泪。小储问明缘由,立即领着女孩找到商场的一位管理人员,向她表明了自己的新闻记者身份,让对方知道此事如果商场不严肃解决,就可能被报道在报纸上。于是,商场管理人员再次复秤之后,责令那个摊主按规定先给女孩补上所缺的二两五钱肉,然后“缺一罚十”,并做了检讨,直到那个姑娘和小储点头为止。随后,商场还组织全体经营人员开展学习、整顿,强化了“诚信”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储帮民众维权碰到的对手,往往都很狡猾、难缠,一般人根本玩不转他们,而小储却从未失过手,缘于其有高超的策略。1983年春天,小储原部队的一位老领导从太原来北京办事时,顺便在前门外大街一家服装店给老伴儿买了件半长呢子外套。不料拿回去老伴儿仔细检查发现:衣领背面由13块布料拼接成,其他地方还有缝合等问题。小储听说有购货发票,断定可以退货。但衣服从山西捎来时已过去两个多月,小储忙于单位值班又耽搁了一个多月,等他去退货时,离购货时间已过去四个多月。老店主一看发票便耍赖说:“你是好几个月前买的衣服,在这儿卖货的人已经换了好几拨儿,我们刚来......” 眼看事情成了无头案,要是一般人只有自认倒霉,而小储却没那么好糊弄,他掏出新华社记者证对老店主说:“我就是专门为百姓维权的记者!你不给退货,我就去找宣武区(今属西城区)工商局!”老店主顿时被镇住了,大声对另一个柜台的一个年轻男店员说:“小王你快过来看看这发票,我看像你开的!”年轻人走过来看完发票说:“是我开的,但那批货早就卖完结账了!”老店主命令他:“什么也别说了,赶紧给人家退货!”货款两清后,小储还开导他俩:“商家务必要以诚信为本,商品质量千万不得掺‘假’!” 那老少俩一再检讨,表示今后绝不卖质量不合格的货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2月上旬,一位转业到新华社工作的女军官回四川探亲,在绵阳下火车出站后,坐一个六十来岁老头儿的三轮车往长途汽车站赶。她坐上三轮车,车夫就提醒说:“女同志,看好你的东西哟,绵阳小偷多!”三轮车沿着街道下行不足百米,那位女同志猛然发现前面一个男青年蹬的三轮车上那个新包像是自己的。她急忙转过身子,果然发现放在自己座位后面那个装满衣物的大包不见了!这时,蹬三轮车的老头儿先是埋怨她粗心看不住自己的包,接着便假意帮她追前面的三轮车。由于他不真使劲车子根本跑不快,眼睁睁看看行窃的三轮车司机拐进胡同溜掉了。随后,正好也在四川探亲的小储,受那位熟识女同志之邀,专门一道去绵阳火车站派出所报案。不料,蹬三轮车的老头儿大呼“冤枉”,说他既提醒了女客人当地小偷多要注意看好东西,又帮其使劲追了盗贼。至于没有追上,那是由于自己年老力衰,没有办法。派出所所长也认为蹬三轮车的老头儿没有过错,并且说既然盗贼没有踪迹,这事他们就没法管。小储认为,既然事情发生在中国土地上,就总有人管得了。他仔细思考后,托人打听到当时绵阳地委分管公检法系统的副书记姓名,并以失窃女干部的名义给其写了封信,讲明在绵阳火车站失窃经过,并说明自己本来可以将绵阳火车站乱象写成“内参”向中央反映或者报道到报纸上去的,但考虑到绵阳是四川的重要窗口,自己老家也在绵阳地区,因面不忍心“败坏家乡名誉”,所以请书记帮忙妥善处理东西丢失事件。由于主管副书记过问,很快便查出是蹬三轮车的老头儿伙同其亲戚串通作案,除了依法严惩,还将其三轮车卖了800元钱寄给失主作为赔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老储几十年为民众维权中,生动展现出新闻记者的英勇无畏。2004年2月中旬的一天,老储探亲返京路过成都时,碰到一桩离奇事:他和另外多名互不相识的中老年男女,分别坐三轮车从梁家巷子出发赶往成都北站上火车。出发前三轮车主都向他们讲明拉到火车站每人付费5元。岂料,到达成都北站后,有个年轻、高大的三轮车主突然对其他同行说:“哥们儿,今天气温低启动三轮车费劲,咱们应该加收3元启动费!”其他车主异口同声道:“要得!”于是,事前讲好的5元一下变成了8元,少交1元车主都不让走。见此情形,老储厉声对带头发难的小伙子讲:“做人要讲诚信,你年纪轻轻更应遵守规矩,不能胡搅蛮缠讲好的价钱不能改变!”谁知对方寸步不让,还威胁老储说:“不给8元就捶你一顿!”老储毫不怯场,掏出记者证大声说:“我是记者!你们今天要敢多收大家一分钱,我豁着火车票作废,也要去找成都市公安局、交通局,让你们干不成这一行!”双方足足僵持了四五分钟,那个挑头儿生事的青年见拧不过老储,只好改变口气说:“算你记者狠,我认栽!不给你们加价了!”险些挨宰的群众,对老储报以热烈的掌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年届七旬的老储,早把优秀职业军人和新闻记者的强烈正义感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融入血液,化为关爱民众的痴情。他虽然已退休10余年,但“路见不平就要管,人民有难就要帮”的习惯却始终没有改变。2019年4月8日,老储去成都会朋友住在新华宾馆。那时,当地气温已达二十八、九摄氏度,宾馆的中央空调却尚未向客房送冷气,加之床上仍是冬季的厚被褥,老储热得整宿没有睡好。第二天早上,老储打听到隔壁房间的客人也热得睡不着,便毫不犹豫给宾馆服务台打电话反映了晚上房间太热的问题。不到9点钟,宾馆空调管理人员便把所有客房的冷气都开通了,并且逐一做了调试。其实,老储当天中午11点一过就要搬到别的宾馆去住,他完全可以不管这里的事。但老储却认为:“让谁晚上睡不好都不应该,事情总得有人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储40余年为民众维权的故事远远不止这些,而且有些不便讲得更为生动。对于他坚持这样做的原因,以往很少听其讲起过。2019年3月下旬,老储在和首都某报社部分年轻记者交谈中,袒露了自己的心声:“新闻记者是时代的哨兵,是社会良知和正义的重要代表,是捍卫人民利益的先锋和勇士。见到不合理的事情,记者一定要敢于挺身而出,只有这样,才配得上自己的身份!”他还勉励大家说:“马克思能成就辉煌人生,与他曾经是优秀新闻记者有很大关系。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对待考虑》一文中明确宣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你们要想成为优秀新闻记者,要想有所作为,就需要具备一点马克思那样的胸怀和气概!”</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019年5月11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谢谢观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