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为郑氏的后代子孙,追本溯源,继往开来,探索祖宗的功德,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使家祖兴旺发达,应是不可推卸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一丶郑姓的起源</p><p class="ql-block"> 郑姓的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与周厉王少子姬友紧密相连,姬友是周厉王姬胡的少子,周宣王姬静的异母弟,受封前称王子友,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建立了郑国,由于是周室的伯爵,故称郑伯友(?-前771年),周朝诸侯郑国的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p><p class="ql-block"> 郑伯友 ,公元前774年,担任周王室司徒。前773年见王室多有变故,祸患将至,于是迁徙其国民到东虢国和郐国之间,保留了郑国先民的血脉,为郑国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771年,申国国君申侯因周幽王废除他女儿申后以及外孙姬宜臼太子之位,联合犬戎袭击西周都城镐京。镐京城破后,郑伯友与周幽王都惨死于犬戎之手,谥号桓,故史称郑桓公。</p><p class="ql-block"> 郑,又为古国名,立国共十四世二十三王四百三十 一 年 ,虽最终被韩国所灭,但郑国子民为纪念故国,纷纷以郑为姓,这便是郑姓的主要起源,姬姓郑氏也由此开启了漫长的传承之路。 </p><p class="ql-block"> 郑姓为当代第21位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 o. 903%,分布较广,遍布世界各地,在广东、浙江、福建、湖北、河南、四川六省最多。</p><p class="ql-block"> 二丶郑国的兴衰史</p><p class="ql-block"> 郑国立国于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历经十四世二十三位王四百三十一年。</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806年,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姬静的异母弟姬友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史称郑桓公,成为郑国的第一位君王。他在位期间,郑国初现端倪,百姓安居乐业。然而,随着西周王朝的风雨飘摇,郑桓公预见到了危机,为保存郑国血脉,他将财产、部族等迁至东虢国和郐国之间,为郑国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郑桓公去世后,郑国国人拥戴郑桓公的长子姬掘突继位,史称郑武公。郑武公即位之初,联合秦、晋、卫三国一同将镐京城内的犬戎大军击退,之后又拥戴周幽王原太子姬宜臼即位,为周平王。</p><p class="ql-block"> 次年,周平王因镐京城被犬戎大军洗劫一空、残破不已,决心将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郑武公得知后,又一次主动为周平王东迁出兵出力,周平王最后在郑、秦、晋、卫等诸侯国的帮助下,顺利将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正式开启东周之旅。事后,周平王因郑武公护送有功,将他封为东周王室的正卿,这让郑国在其他诸侯国中的地位和威望得到不少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有了周王室正卿身份后,郑武公便开始考虑如何开疆拓土,继续发展壮大郑国。</p><p class="ql-block"> 当时郑国位于东虢国𡿨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和郐国之间,想要向外扩张就必须要突破这两个国家的包围,而郑国立国之本又是东虢国和郐国之前各借的五座城池。一边是发展郑国,一边是要与曾经借地给自己的东虢、郐两国为敌,这一度让郑武公难以取舍。</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郑武公最终选择了发展郑国,决定与曾经帮助过郑国的东虢、郐两国兵戎相见。</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69年,郑武公为了一举吞并邻国郐国,发动全国兵力攻打郐国。郐国因之前借给郑国五座城池,认为自己对郑国有恩,从未想过郑国会发兵攻打自己,便一直疏于对郑国的防守。这也导致郑国大军到来之际,郐国守军很快就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最终被郑军击败。</p><p class="ql-block"> 击败郐国大军后,郑武公吞并了郐国的全部领土,并将郐国的都城改名为新郑(今河南新郑),作为郑国的新都城。</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67年,郑武公又以武力吞并了东虢国的全部领土,并扫平了东虢国周边的鄢、蔽等八个小诸侯国,让郑国从起初的十座城池一跃成为东周初期的一流诸侯强国。</p><p class="ql-block"> 面对快速崛起的郑国,周平王开始对郑武公产生猜疑。郑武公察觉后,担心周平王会联合其他诸侯讨伐郑国,于是主动将周平王之前赐予的虎牢以东的大片土地归还给了周平王,郑国与周王室的关系这才缓解。</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63年,休养生息几年的郑武公再次将向外扩张之路提上了行程。这一次,郑武公的目标是位于郑国北方的胡国。</p><p class="ql-block"> 为了一举吞并胡国,郑武公先是将女儿嫁给胡国的国君以此来向胡国示好,之后又故意在朝堂上询问大臣适合攻打哪个国家。大臣关其思说胡国可攻打,郑武公听后却将关其思处死,并说胡国与郑国乃兄弟之国。胡国国君得知此事后,认为郑国是真心实意与自己交好,便不再对郑国设防,郑武公于是趁机出兵一举消灭胡国。</p><p class="ql-block"> 郑武公晚期,他的夫人武姜因生长子寤生时难产疼痛无比,生次子段时顺产十分顺利,一直就不喜欢长子寤生,而对次子段却是宠爱有加。</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次子段成为太子,武姜不断在郑武公面前夸赞次子段、诋毁长子寤生。郑武公却因见过周幽王废长立幼引发的祸乱,坚决反对立次子段为太子,姬寤生的太子之位这才得以保全。</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去世,太子寤生继位,史称郑庄公。郑庄公即位,公元前743年,武姜请求郑庄公把叔段封到制邑(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郑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了那里,不宜封给段,其他城邑则唯母亲之命是从。”武姜于是要求郑庄公把京邑(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二十余里)封给叔段,让叔段住到京邑。叔段自称“太叔”,京邑的人称之为“京城大叔”。对此,大夫祭仲进谏道:“都城如果城墙超过百邑的规模,便对国家有害。按照制度,大的城邑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京邑比都城还要大,本不宜作为弟弟的封邑。如今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允许,恐怕会对您不利。”郑庄公说:“这是母亲武姜的要求,我不敢反对,怎么能避开祸害呢?”祭仲说:“武姜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给太叔换一个封邑,不要让他的势力滋生蔓延,一旦他的势力滋长蔓延就难处理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无法根除,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郑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将祸及自身,你姑且等着瞧吧。”不久后,叔段让郑国西边和北边的边邑在服从国都命令的同时听从自己的管辖。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如今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辅佐他;否则就请求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会自取灭亡的。”叔段又让两属的边邑归顺自己,一直到廪延(当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北)。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郑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也会崩溃的。</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22年,叔段修理城廓,聚集民众,修造盔甲武器,准备好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城,而武姜则打算在城里为他打开城门。郑庄公得知了叔段起兵的日期后说:“可以动手了。”于是发兵讨伐叔段,叔段逃跑回京邑。郑庄公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进攻京邑,因为京邑的人反对叔段,叔段于是逃到鄢邑(在今河南许昌鄢陵县北),郑庄公又到鄢邑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鄢邑的士卒溃散,叔段于是逃到共国(今河南辉县)。在平定了叔段的叛乱后,郑庄公便把母亲武姜安置在城颍(在当今河南临颍县西北),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但过了一年多就后悔了,后在颍考叔的建议下“掘地见母”,得以母子和好如初。</p><p class="ql-block"> 后十余年间,郑国与宋国、卫国等国之间互有征伐。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军攻打郑国,郑庄公领兵与之战于繻葛,成功自保的同时使周天子威信扫地,史称“繻葛之战”。公元前701年五月七日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号为庄,故史称“郑庄公”,在执政期间,政治上,攘外安内,使得郑国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经济上,重农兴商,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外交上借助外力清除了郑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使得郑国在春秋诸侯纷争中崭露头角,成为 “春秋小霸”,称霸一方。</p><p class="ql-block"> 国力强大以后,内部的权力之争,执政者政治腐败,使国内经济秩序混乱,国不安宁,民不聊生的内乱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郑庄公后,郑国陷入了无休止的内乱。庄公的几个儿子忽、突、亹、婴等相互争权,开启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内乱。内乱期间,齐楚晋等国很快发展壮大,赶超了郑国,郑国沦落为大国争霸的战场。郑穆公时期,穆公的七个儿子获得卿位,轮流执政,前后持续一百五十多年,进入郑国七穆时代。郑国就在七穆内部联合分化斗争瓦解中,逐步衰落。进入战国,郑国国君和公族之间再次爆发内乱,太宰欣与执政驷子阳发生斗争,太宰欣先后杀掉驷子阳、郑繻公,郑国元气大伤,彻底一蹶不振,给韩国灭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建国时期的决策失误为最终的灭亡埋下了隐患。郑桓公在立国的时候,选择封地,征求太史伯的意见。太史伯认为,齐秦晋楚会兴盛,唯有洛阳东侧,黄河济河以南的地方可以建国。于是,郑桓公就迁到了中原虢国与侩国之间。郑国建在中原地区,北靠晋、南接楚、东有齐、西临秦,这四国强大之后,势必会向中原靠拢,郑国唯有先一步整合中原地区,率先在中原开启争霸模式,成为中原大国,扼守重要关口,才能有所作为。郑庄公也是这样做的,可惜庄公死后,郑国陷入内乱,郑国整合中原的步伐就此停止,这就注定了郑国沦为二流诸侯的结局。</p><p class="ql-block"> 再者国家的外交政策左右摇摆预示了被吞并的命运。晋楚两国在春秋中期强盛起来,逐步兼并周边小国,很快在中原地区相遇。两国互不相让,开启了百年争霸战争,而争霸的主战场就在郑国。郑国作为弱小者,在百年间,充分展现了“墙头草”的特性,“楚强依楚、晋强靠晋”,虽然这能让郑国存活一时,可是也只能在晋楚争霸的夹缝中求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强大自身了。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韩国便开始了灭郑之路。虽然韩国在战国之初实力与郑国不相上下,但是郑国完全堵死了自己的发展之路,随着韩国实力的增长,被吞并早已是可以预见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韩国对吞并郑国早有预谋且有长远目标。早在韩国立国之初,韩康子就将目标定位为吞并郑国,其选择领土都是围绕如何灭郑来选择准备,将灭郑最为关键的关隘成皋拿在手里。成皋是灭郑的关键城市,郑庄公在分封自己的弟弟叔段时,就曾说“制,岩邑也”,不肯将制邑分封给叔段,制邑就在成皋附近,认为占据成皋就能够威胁郑国存亡。此时韩康子占据成皋,为韩国吞并郑国打下坚实基础。此后历任韩国君主均以灭郑为第一目标,直到郑国灭亡。</p><p class="ql-block"> 韩国吞并郑国不仅目标专一,而且策略灵活多变。韩国推行的灭郑大业并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每一代都有每一代君主的策略。韩国在整个灭郑大业中,根据诸侯形势,不断调整策略。前期,韩武子、韩景侯主要凭借实力与郑国硬拼,主要表现为两次迁都,将主要兵力集中在韩郑边境,随时出兵征伐郑国,这在最后一战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后期,韩烈侯、韩文侯改为蚕食策略,通过灵活的外交策略,多次在大国博弈期间抓住有利时机,攻占负黍、阳城等关键领地,给予郑国致命一击。经过四代韩国君主的打击,韩哀侯运用雷霆手段出手灭了郑国。</p><p class="ql-block"> 韩国吞并郑国的手段层出不穷,怀有不灭郑国势不罢休之势。据《韩非子·饰邪》记载:“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韩哀侯时期,郑国叛韩投魏,郑国仗着和魏国之间的关系,对韩国有恃无恐,毫无防备。此时韩、赵、魏还处于同盟阶段,韩侯召集了四国会盟,郑康公出席。韩侯趁着四国会盟的时候,突然对郑国发动进攻,郑国因为国君离开乱成一团,最终拿下了郑国都城,直到灭郑消息传来,赵、魏两国无动于衷,郑康公被韩国囚禁。此一战,韩国综合运用了调虎离山、突然袭击、里应外合、封锁消息、麻痹对手等计策,而且灭郑之后,将国都迁到郑国原国都新郑,安抚郑国贵族,整合郑国力量融入韩国。</p><p class="ql-block"> 三、历史迁徙情况</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郑国被灭后,郑姓族人开始向外扩散,有的留在中原地区,继续传承郑国文化,有的迁往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郑姓人口分布更为广泛,在关中地区,郑姓成为名门望族;在关东地区,郑姓人口迅速增长,家族兴旺发达。唐宋时期,郑姓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在福建、广东等地,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发展环境,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郑姓族群。 明清时期,在 “湖广填四川” 的移民浪潮中,不少郑姓人从湖广地区迁入四川,为四川的开发发挥了重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郑姓祖人已在全世界各地安居乐业,为当地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他们每年都会以各种形式来祭奠先祖,缅怀先祖的功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