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河口的历史印迹

QHT

<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福州南公河口公园古称“河口”,曾是古代福州内河通江达海的一个重要贸易和贡赐口岸‌。其兴于宋,盛于明清。自明代福建市舶司迁至福州后,河口一带便成为琉球贡船停泊、货物装卸及使臣驻留的核心区域。明政府为了接待琉球国运贡船舶及其使者、商人,并转运贡品,专门在附近修建了柔远驿和进贡厂,以示朝廷对藩属国的“怀柔”之意。而公园内如今仍然保存完好的万寿桥古桥,则成为了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现在,福州有关部门正把一个具有千年历史印记的南公河口街区,打造成一个集海丝印记、贡赐文化、异域风情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的各种建筑遗迹,尽可能的修旧如旧,保持其原始风貌。如今当你走进这个街区,徜徉在古巷中,伫立在古桥上,流连在馆驿中,望着眼前的一切,不禁会回味彼时的商贸繁荣的景象,并生发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b></p> <p class="ql-block">南公河口公园是福州市近年来结合历史街区改造建设的文化公园。旨在重现古代“河口商贸”的旧时风貌,同时尽可能的保留下对老福州水岸文化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b>河边供游人休憩的仿古凉亭</b></p> <p class="ql-block"><b>“河口古埠”石刻浮雕</b></p><p class="ql-block">高大的贡船、气派的驿馆、朝贡的官员和挑担的商贩,浮雕上的生动场景,再现了河口曾经的鼎盛繁华。</p> <p class="ql-block"><b>河口印迹展馆</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馆内陈设的各种物件,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河口历史沿革、文化融合、民俗风物等历史文化风采。</p> <p class="ql-block"><b>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福州城图》和十九世纪西方《福省全图》</b></p><p class="ql-block">福州位于闽江三角洲地区,长久以来一直是福建最重要的政治中心。数千年来,凭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积累,闽人携物产纵横四海,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最为活跃的族群。自唐代中后期始,河口一跃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三大口岸之一;至明清时期,河口作为中国官方海洋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书写了郑和下西洋、闽人三十六姓使琉球等重要篇章。福州南公河口曾经的繁华殷盛,则成为福建海洋文明的缩影。<b> </b></p> <p class="ql-block"><b>贡厂图及史书对贡厂的记载</b></p> <p class="ql-block"><b>河口弥勒院造船厂</b></p><p class="ql-block">宋时河口弥勒院旁建有官办造船厂。《福州府志万历本》载:“防海之舟......造之三卫,旧各有厂,景泰间,始并为一厂,在河口”。该造船厂主要制造册封船或其他贸易船只,先进的造船技术推动了河口地区海洋贸易的繁荣。 </p> <p class="ql-block"><b>河口万寿桥省级文保碑</b></p><p class="ql-block">从明代到清代,河口曾是以琉球为主的三十七个国家贡赐贸易的主要交流场所,而公园内的万寿桥则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b>见证了历史的万寿古桥</b></p><p class="ql-block">福州市有两座万寿桥,俗称大小万寿桥。一座是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台江万寿头陀寺募捐建造的跨江大万寿桥,也就是今天的解放大桥北段。另一座就是眼前的河口万寿桥。</p> <p class="ql-block">桥东西各有石阶八级,桥面上有望柱、栏版,望柱共十一对。</p> <p class="ql-block">望柱头上的石狮,历经岁月的打磨,已经斑痕累累。</p> <p class="ql-block">桥中间的四根望柱头上各有一对荷花和海浪图案,桥东头北边的栏板上,刻有一幅荷花图,南边刻有一幅海浪鱼龙图案,表示当年此桥是由江通海的重要之处,雕刻这些图案,也表达古人对海晏河清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七年(1668年)五月,鼓山涌泉寺成源和尚募集白银2000余两,在里人柯应窠的襄助下,于次年十二月建成。人们为了向成源和尚表示祝福,故取名万寿桥。</p> <p class="ql-block">万寿桥体呈东西走向,为二墩三孔石构平梁桥,船形墩,中间一孔高出一尺许,以便通航。桥全长34.9米,宽3米。此桥是 福州地区清代有纪年的石桥之一,也是中琉关系重要史迹之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近距离观看桥梁结构</p> <p class="ql-block">万寿桥和不远处的柔远驿以及南公园里的琉球亭,这三处古迹记录着许多闽籍冲绳人的乡愁,见证了明清两代琉球国朝贡的历史。当年,琉球使者都在此处弃舟登陆,由此改陆路前往北京,因此此桥也成为琉球朝贡史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b>万寿总堂</b></p><p class="ql-block">万寿总堂紧邻河口万寿桥(俗称“小万寿桥”)。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是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和中琉朝贡贸易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万寿总堂最初为祀奉齐天大圣的场所,桥东还曾建阿育王石塔以祀河神,桥西则有万寿庵(后毁于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南公河口公园历史街区南段,新港街道路通河上的另一座古桥——路通桥。路通桥初建于唐贞观年间,重建于宋代,全长30.7米,桥面弧形如玉带,两端各有11级石台阶‌。该桥是福州现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拱桥,同样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桥北的清道光年间修桥碑记,记载了路通桥的历史背景和修建情况‌。明确“建于唐贞观年间,重建于宋。”该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福州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路通桥的构造独特,为二墩三孔石拱桥,桥面呈喇叭状向中间收缩,桥顶宽度仅为3.6米。桥墩底部设有分水尖,桥栏板采用宋代《营造法式》规制建造,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历经千年风吹雨打的岁月洗礼,如今,桥面已显凹凸不平</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它的石栏板制作工艺复杂,堪称古桥极品。它的桥栏板制作工艺为勾栏,与其他古桥相比更为凸显,其式样和图案为我们展现了一千多年前福州石匠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这也成为路通桥最具特色的地方。据专家考证,这种形制的勾栏,在福州地区仅此一例,在福建省内至今也尚未发现与其相类似的桥栏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闽都记》载:“(路通桥)在河口尾,宋建,古谶云:‘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状元,后出相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注:南台,指南台岛,当时福州城陆地渐渐向南台靠近,但尚未连在一起,谶语说,若是城与南台岛连在一起,河口尾路因桥而通,则福州将人才辈出。古谶后来果然应验。</span></p> <p class="ql-block"><b>路通庵</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路通庵位于路通桥北侧,为桥之附属建筑,内祀福州民间水系保护神——五帝。其始建于清代,面积约40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b>宝藏大道</b></p><p class="ql-block">千山万水风光好 蛇步青云福运绕</p> <p class="ql-block"><b>古街一瞥</b></p> <p class="ql-block">南宫河口历史街区一隅</p> <p class="ql-block"><b>融中外建筑风格于一体的老建筑</b></p> <p class="ql-block"><b>安岚里</b></p> <p class="ql-block"><b>崈阳堂</b>(崈,古同“崇”)</p> <p class="ql-block">被打磨的凹凸不平的木门槛,见证着漫长岁月的流逝。</p> <p class="ql-block">斑驳的马头墙,沉淀着多少春秋岁月。</p> <p class="ql-block"><b>马祖巷</b></p> <p class="ql-block"><b>白马亭</b></p><p class="ql-block">传此亭为纪念汉代闽越王郢第三子“白马三郎为民除害所建。该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穿斗式结构与过街楼功能,体现了福州古建筑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b>天后宫</b></p><p class="ql-block">河口的天后宫,是福州罕见的挨着河道和港口的天后宫,它集海丝文化、妈祖文化以及贡赐文化于一身。</p> <p class="ql-block">石雕馆内的白鹤雕塑</p> <p class="ql-block">白墙红瓦,花草芬芳。</p> <p class="ql-block"><b>南公园内的琉球亭</b></p><p class="ql-block">据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下诏,赐闽人三十六姓赴琉球,帮助琉球发展造船和航海事业。所赐闽人三十六姓多系福州河口人,号称“善操舟者”。</p> <p class="ql-block"><b>柔远驿</b></p><p class="ql-block">坐落于琯后街21号的柔远驿,这座白墙黑瓦的方形建筑,曾被誉为福州“国宾馆”,当时官方全称是“进贡厂柔远驿”,民间又称琉球馆。该馆驿是明政府为了接待琉球国运贡船舶及其使者、商人,并转运贡品。方便管理与琉球通贡和贸易,于成化十年(1474)所建,同时并设进贡厂、天妃宫等,以示朝廷“怀柔”之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注:柔远驿名,取自《尚书·舜典》中“柔远能迩”,寓意“优待远人,以示朝廷怀柔之至意”。</span></p> <p class="ql-block"><b>柔远驿正厅</b></p><p class="ql-block">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为穿斗式杉木结构的双层楼房。大厅上方高悬鎏金大字“海不扬波”的匾额,寓意祝福从海上而来的琉球人一路风平浪静和平安吉祥。</p> <p class="ql-block">琉球国碑记</p> <p class="ql-block">中琉关系促进福州港的繁荣,也为琉球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福州与琉球王国由此建立了长达五百多年的密切联系</p> <p class="ql-block">反映古时闽人“以海为田、耕涛犁浪”历史和古代福州对外交流史的铜浮雕壁画。</p> <p class="ql-block"><b>康熙朝钦赐碑</b></p> <p class="ql-block"><b>琉球人墓群</b></p><p class="ql-block">在福州仓山白泉庵等地有琉球墓,位于仓山镇先农村的琉球人墓群,是代琉球使者、商人、留学生等墓葬。</p> <p class="ql-block">琉球来华留学生分为两类:入国子监学习,称为“官生”;在福州拜师学艺,称为“勤学”。他们学成回琉球国后,传授技艺,为琉球国开创诸多工艺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b>福州河口小万寿桥新旧对比照</b></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册封使臣回国后,都要将出使经历、见闻记录下来,复命时呈报给皇帝。后来刊刻出版,称作《使琉球录》或</p><p class="ql-block">《使琉球记》。</p> <p class="ql-block"><b>琉球藩国呈贡路线图</b></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琉球藩国贡船航海路线和进京呈贡路线图。图中的白点,为进京呈贡道路上的驿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后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琉球于1372年(明洪武五年)正式成为明朝藩属国。明太祖朱元璋派遣杨载出使琉球,琉球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入朝进贡,开启了中琉宗藩关系。此后,历代琉球国王继位均需中国皇帝册封,使用中国年号,并定期朝贡。清朝延续这一制度,康熙帝曾赐琉球王“中山世土”匾额以示认可。这种宗藩关系持续了约500年。琉球国的政治与文化受我们的的深度影响,连语言都使用汉语。经济上明朝对琉球实行“厚往薄来”政策,回赐价值远超贡品,并助其发展航海贸易,使其成为连接东亚与东南亚的“万国津梁”。军事上,明朝曾协助琉球抵御倭寇,如《明史》记载琉球世子尚元派兵剿灭倭寇并送还中国被掠人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二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领土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四岛,琉球主权未定。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时,罗斯福曾建议蒋介石接收琉球,但蒋以“琉球问题复杂”为由婉拒。直到1972年,美国单方面将琉球行政权移交日本,但中国始终未承认日本对琉球的主权。尽管日本通过武力吞并琉球并实施同化政策,但琉球与中国的历史联系及法理争议至今未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b style="color:rgb(1, 1, 1);">历史,不应该被忘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