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颐和园西堤

郁丰

<p class="ql-block">从颐和园西门入园,看到一大堆长枪短炮在拍翠鸟。</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春天确实很美</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佛香阁</p> <p class="ql-block">问了一下DeepSeek佛香阁的建造历史它的回签是:</p><p class="ql-block">佛香阁位于北京颐和园内,其建造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p><p class="ql-block">1. 原建时期:佛香阁最初是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乾隆皇帝下令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开始兴建,作为皇家园林的核心景观之一。</p><p class="ql-block">2. 重建时期:1860年,清漪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佛香阁亦遭严重损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以重建海军学堂的名义秘密启动颐和园重修工程,佛香阁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建完成,形制基本沿袭原貌,但细节有所调整。</p><p class="ql-block">现存佛香阁的主体结构为光绪年间重建后的遗存,至今仍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鸳鸯</p> <p class="ql-block">黑天鹅</p> <p class="ql-block">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从南向北依次筑有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幽风桥、界湖桥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在柳桥和练桥之间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有"北国江南"之称。</p> <p class="ql-block">山桃为落叶乔木,是北京开花最早的桃花种类,其春可赏花,冬可观干,和西堤柳树一起组成"桃红柳绿"的著名景观。树皮暗紫色,具白色横纹皮孔,小枝紫红色,无毛,多直立或斜伸生长;冬芽2~3并生,被灰色柔毛,中为叶芽,两侧为花芽;单叶互生,叶卵状披针形,花浅粉色,先花后叶,花期3~4月;核果,8月成熟。</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十七孔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Deepseek:北京玉泉山上的塔名为玉峰塔,也称为定光塔或大塔。这座塔位于玉泉山的山顶,是玉泉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玉峰塔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一座八角七层的琉璃砖塔,高约30米。塔身洁白,造型优美,与周围的山水景观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玉峰塔不仅是玉泉山的制高点,也是清代皇家园林"静明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塔内原有楼梯可供登临,但由于保护原因,目前一般不对外开放登塔。</p><p class="ql-block">玉泉山及其周边的园林景观(包括玉峰塔)现为中央机关使用区域,普通游客无法进入参观,但可以从远处欣赏到玉峰塔的美丽身影。</p> <p class="ql-block">也不知道谁在穿越?</p> <p class="ql-block">相公游园?</p> <p class="ql-block">这个老者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我观察他在树下站了很长时间,花镜上扬,倚靠桃树,翘起脚踝,凝神远处,仿佛忘记了手中的相机。</p> <p class="ql-block">水质清凉,天鹅脚蹼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后窑其得名与修建颐和园有关。清咸丰十年(1860年),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26年后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进行重建,于是从光绪十四年至二十一年(1888年至1895年)在清漪园的废墟上大兴土木,其中所需的砖瓦有的是就地烧制。在园子的西南面就有个砖瓦窑场,窑工多来自山东一带,白天在窑场干活,晚上就住在窑场里。颐和园修建完了以后,一部分窑工就此定居,于是逐渐成为村落,因颐和园的正门是北宫门,所以"北"为"前","南"为"后",这窑场在颐和园之南,故得名"后窑"。</p> <p class="ql-block">相机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