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影子

王丽丽

为母如师 如影随行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遇到过很多很多的老师,唯有母亲才是陪伴我一生且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她的一言一行都在耳濡目染中深深地影响着我。无论优秀的品质、可贵的精神还是良好的习惯都是最好的赐予,一直陪伴着我从懵懂走向成熟。虽然母亲离开我已经十三个年头,明明知道早已阴阳两隔、永远不能相见,可是我偏偏还是觉得母亲的影子始终在陪伴着我,有时在左、有时在右,或是明处或是暗处,依然那么爱我,时刻在温暖着、督促着我、激励着我……</p> 放下抱怨 随遇而安 <p class="ql-block">  最初的记忆里母亲是个“黑人”。1943年母亲出生于垦利县民丰公社渔洼村,17岁毕业于广饶工读师范,被分配到博兴教书,她工作积极,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可是在母亲25岁那年,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差点儿要了命,治疗了半年多才转危为安。当母亲再去学校的时候正赶上行政区划,负责的人跟说她:“你的档案已经转走了,回家等通知就行。”等了一年又一年,一直都杳无音讯,但母亲相信通知早晚会来,并且一定会来!</p><p class="ql-block"> 终于,1989年3月16日母亲终于盼来了山东省教育厅发来的信函,其内容是:“经查证核实,你反映的情况完全属实,请在近日内速去垦利县教育局恢复落实。”正当母亲看到一线光明的时候,哪料父亲出差时因车祸受伤严重,经全力抢救才保得性命,但生活不能自理。</p><p class="ql-block"> 母亲全心照顾父亲,再也不提自己的事,把“速去恢复落实”的事也就耽搁了,可她却从来没有抱怨过。后来,我曾非常谨慎地问母亲有没有因当年的放弃后悔过?她沉默了片刻,摇了摇头笑了:“没有。这有啥后悔的?全家人平平安安的比啥都好,平安就是福!反正我这个年纪了,即使落实我也做不了什么,最多是把你们的户口带出去。这些年咱没在教学岗位,没为国家出多少力。无功不受禄,咱不能白白地去占国家的便宜。人要长志气、有骨气,凭真实本事创业,不能贪赚小便宜。”说到这里,母亲长叹一口气:“唉,我就相信早晚有一天有人证明我不是黑人……”</p> 诚实本分 知恩图报 <p class="ql-block">  闲下来时母亲喜欢看书,有时也读给我们听,还会给我们买书。小时候,我不明白母亲说的“书里自有黄金屋”是什么意思,但为了找到黄金屋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母亲还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她让我把好句子、好段落记下来,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渐渐地我爱上了写作。</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在新年征文中获了奖,当我兴高彩烈拿给母亲看时,她竟然吹毛求疵起来,指着其中的一段说:“作文如做人,要实话实说。你看你写的,‘小时候父亲常年在外,我们兄弟姐妹四个都是妈妈一个人拉大的。’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拍拍良心问问,你们小的时候有多少和咱作伴的?那些成天哄着你们的姑姑、姐姐都忘了吗?咱为人处事可不能负恩忘本,一定要懂得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才是!”</p><p class="ql-block"> 我哪能忘记呢?小时候我家就像开学堂的,说的笑的唱的也有练字的,人气特高。尤其是那些没结婚的大姑娘们,白天在生产队跟母亲抢着干活,到了晚上争着轮着挤我家大炕。煤油灯下,盘坐在炕上一边哼着小曲纳鞋底、绣鞋垫,有时侯听母亲给她们讲故事,有时候教她们唱吕剧,安分不住了就唧唧喳喳地闹,说着说着就拿着谁家处对象的事开玩笑,成宿成宿地折腾。</p><p class="ql-block"> 香大姑心灵手巧,可惜不认的字,她对象是个当兵的,每次来信都是母亲念给她听,在场的姑姑、姐姐们才不回避呢!听完后就添枝带叶地你一言我一语的跟她闹,香大姑心里高兴却装出羞达达的样子伏在母亲后背上。有一次母亲跟她说:“光这样不好吧?你俩的小秘密全让她们知道了!我教你写字吧?学会了干脆自己写,想啥写啥,别人谁也不知道!”这一说不要紧,开始是香大姑自己学,后来是炕上的大姑娘们跟着学,传开后生产队里“睁眼瞎”姐妹们只要有时间就来学,母亲一下成了扫盲老师!坚持下来,她们都学会了很多字。</p><p class="ql-block"> 现在那些姑姑、姐姐们也都年事已高,偶尔再见到时无不念着母亲的好,也都非常眷恋年轻时大炕上的幸福时光!</p> 家有一老如获至宝 <p class="ql-block">  母亲不仅跟村里的年轻人亲密无间,也把村里的孤寡老人当亲人待。邻居杨大娘无儿无女,老伴去世的很早,一个人孤苦零仃的很可怜。因两家离的近,母亲经常带着我去串门,帮她挑水、洗衣服,或者打扫卫生、晒晒被子,或者有事没事的唠唠嗑。两个人称姐呼妹的特别亲热,村里很多人以为有亲戚,母亲笑着说:“我姓杨,她也姓杨,还说不准就是一家子呢!这么称呼亲,就跟见了娘家人一样。”</p><p class="ql-block"> 到了冬天,母亲干脆把大娘接到我们家一起住。她说:“寒冬腊月里天短夜长,你大娘年纪大了觉轻,好过的白天难过的夜,整晚上连个说话的也没有,孤苦伶仃的太可怜。再说她的身体也不好,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反正你爸不在家,咱娘们儿实诚,在一个大炕上挤着也暖和。吃饭不就是加双筷子多个碗嘛?咱大家大口的也不差那点事儿……”母亲说的话句句在理。 </p><p class="ql-block"> 杨大娘一来母亲就把热炕头让给她,我心里不痛快。因为我心疼母亲,她的风湿性关节炎逢冷就厉害,可又不敢吭声,母亲决定了的事总是有真理般的理由:“你大娘来咱家是客人,也是亲人,咱就得像对待自家的老人一样,谁也不能给她脸色看。以后吃饭时,把第一碗先给她端到脸前,你们都得记住了!”当时村里有很多人不理解:“你看看,杨富 贵这个人自己拉着一窝红虫子不嫌累,半路上再捡上个老的,图啥?”</p><p class="ql-block"> “老人炕头坐,一福压百祸。公公、婆婆走的早,俺没捞着行孝是俺没福气。杨兰芝姐姐愿意来,老的少的凑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家里也有了老人味,这是成全了我也成全了孩子们,俺还觉得是捡回了个宝贝呢!”</p> 人过留名 雁过留声 <p class="ql-block">  母亲走了,当年生活中的一句话、一件事或是一段经历都成了我最美好的回忆。母亲的离世,不只是我们一家人的痛,还有很多很多的人都在想着她、念着她的好。我每次回娘家,都会听到有人这么说:“看见这闺女就想起她娘来,实诚也心善,处处为别人想,且且的随她娘,就像她娘的影子一样!”每每这时,我的心里特别自豪:母亲人走了,可她的精神还活着!也许,这就是母亲常说的“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吧!</p> <p class="ql-block"><b><i><u>文字编辑:王丽丽</u></i></b></p><p class="ql-block"><b><i><u>图片来源:王丽丽</u></i></b></p><p class="ql-block"><b><i><u>音乐:三寸天堂</u></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