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浏阳河畔的春天</h3> <h5> 午饭过后,原计划与好友沿着春意盎然的浏阳河畔散步一会,刚进河边步道口,便偶遇了一条慵懒至极的蛇明晃晃的横躺在青石板中央晒太阳,只见它着一身金黄色带细花纹的外套,在太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闪亮,还有一双浅红色的小眼睛,大大方方的与我的眼神对视了数秒,出于从小对蛇这个小动物的害怕,在我一声尖叫声下,我与闺蜜被吓得惊慌失措,而它却丝毫未动。当时我在想,就让路这沉睡寒冬的动物朋友吧!经过一个冬天的休眠,想必它更想享用当下如此暖阳。朋友笑谈着说:“在城市中也能看见蛇了,说明生态保护向好发展!”</h5> <h5> 记忆中与蛇的相遇已久远,童年时期,因受父辈们推崇“蛇有毒,绝不可亲近”认知理念的影响,从小便以“蛇”为敌,每当村里边的老人家聊起与蛇有关的人与事,身上鸡皮疙瘩总会不由自主的冒出来,直到九岁那年第一次与这种软绵绵的动物近距离接触,那种感觉更加强烈。当时为了完成母亲分配我放学后必须上交一篮子猪草的任务,放下书包便邀约几个伙伴来到了浏阳河边的桔树林,桔园土地肥沃,桔树底下生长着小猪喜欢吃的猫耳朵、虾子草等植物,如果运气好的话,每到两三棵桔树下去采摘,便可将背篓塞满,完成任务后余下的时光便可由我们自己支配,河边挖甲鱼蛋、小河里洗个冷水澡、芦苇中捡野鸭蛋,便成了那时最惬意的童年时光。</h5><h5> 那天,当我走到一棵桔树下看见满枞的猫耳朵,便顾不上用镰刀,迫不及待徒手扯过去,正准备将猪草往背篓中塞,发现了一团软绵绵很沉的东西,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条黑白相间的蛇,当时人都有被吓懵的感觉,直接将之摔了几米远,如今回忆起还心有余悸。此后许多年,我的童年对蛇的认知除了怕还是怕,即便当自己成年,在七宝山政府的宿舍楼道、在下乡途中的草垛边、在偶遇过几次这种小动物,我都被吓得魂飞魄散。</h5><h5> 细细想来觉得自己还算一个胆大的人,一直不能理解面对蛇为何如此害怕,日常生活中,也会就此话题采访一下身边的朋友,不分性别,怕蛇者占主导,依然不解,曾向一位老师请教,老师给我的回答是:人之所以怕,是从小被成人灌输了“蛇有毒,蛇会咬人,被蛇咬后会很痛”这种理念,这种文化构建让我们人从小将蛇视为自己的敌人,让我们与蛇的关系一直处于防护的状态,所以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畏惧感。顺着老师所陈述,我用反向的思维换位思考蛇对人类的感觉,我想它们在遇见人后,也会因为害怕人对它们的攻击而开启自卫模式。如果人类将原来防御、攻击的心态调整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模式,我想人、蛇之间的关系会缓和许多。</h5><h5> 要达到这种和谐的状态,从小在我们的儿童教育中多带孩子们从校园回归到大自然才行。而在当下,当一波一波的分数论逼迫着一轮一轮长大的孩子迷迷糊糊行进的时候,何来空闲来给孩子们腾地感受花、鸟、虫、兽。他们有的从小出生在城市,除了在动物园见过几条笼中之蛇,何来近距离无束缚的接触到蛇;有的即便出生在农村,长到幼儿园上小学的年纪,便跟随着父辈举家迁徙,加入到了支持城镇化的大军,他们的人成了“城市人”,他们的童年却被钢筋水泥所淹没,在这样的环境中,又何来遇见蛇,又何来与蛇建立和平相处的关系呢?</h5><h5> 与蛇和谐共处理念的加持缓解了午后的畏惧度,在未来的某个点如果再遇,我想我会轻柔地不带任何声音的去观察它的一举一动,或者拿起我的手机,聚焦蛇在太阳下活动的轨迹,并以此做一条“人与蛇可和谐共处”的短视频,去分享、去倡导更多的人类加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动中来!(写作者:玉华)</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自然的花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