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怀念~~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母

LFB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天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雷 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3月21日)</p><p class="ql-block"> 我每次路过交通局前面的公交车候车站,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的父亲,只是现在我再也见不到他经常在此候车的身影了,因为父亲在母亲去世九个月以后,也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18日晚10时零2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一年不到突然失去两位至亲,让我痛彻心扉,欲哭无泪。</p><p class="ql-block"> 去年12月7日的凌晨,我还在睡梦中,突然一阵手机声把我惊醒,我一看是父亲的来电,心里格登一下,我知道一定是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了。果然,电话那头,父亲呼唤着我的名字说他可能不行了,我来不及细想,叫他赶紧服几粒速效救心丸,躺着别乱动。我马上打120急救电话,联系救护车,并迅速通知了弟弟妹妹。救护车把父亲从老家接到县中心医院,迅速做了CT检查和抽血化验,最后确定是胃穿孔。安排住普外科治疗。接诊医生问我们是给他做手术还是保守治疗。我们问医生哪种治疗效果好,医生的建议模棱两可,说这也有风险那也有风险,既然都一样的风险那不保守治疗算了。然而第二天另一个医生看了片子后,又说感染那么重,必需要做手术,不做手术的话就只能等死,于是乎下午做了微创修复手术,转重症监护室观察,在重症监护室观察了四天后,返回普外科继续治疗。从重症监护室出来,发现父亲有点痴呆了,神智也没以前清晰。在普外科三四天之后,又发现父亲的大便呈黑色,做CT复查,结果发现溃疡面有渗血,但具体在什么位置需要做介入手术查找,介入手术不理想,没有找到渗血的具体位置,只好又在前面微创手术的基础上加固修补了一下,又进重症监护室观察治疗,两天后上午从重症监护室转回普外科,下午病情又出现反复,经过会诊,在征求我们的意见后,再进重症监护室做胃镜手术,在溃疡处装了五个夹子锁住动脉血管。但是在术后第二天观察中,发现手术还是没有成功,医生说他们没有办法了,建议迅速转市级以上医院。转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当天就又做了胃镜和介入治疗,两天后转到消化科,在消化科观察了两天后,医生说胃出血是止住了,但肺部感染比较重,下一步重点是要在巩固手术的基础上,把感染降到最低,为了方便陪护,经过医生同意,来市中心医院六天后又转回县中心医院消化科继续治疗。消化科医生告诉我们,化验的结果显示,父亲的钾元素低钠元素高,既要继续消炎,又要补钾,饮食还要控盐,经过这几次手术,父亲的状况越来越不好,大小便不正常,进食也少,神智迷迷糊糊,生物钟紊乱,一周过去了,快过小年了,护工也想回家,不想做了。又过了两天,身体指标稍微平稳一点,在小年前办了出院手续。从住院到此时,一个半月时间,五次手术四进ICU,父亲从住院前的能吃能做,手术后一个月没进食,到后来只能吃流食,如今连路都走不了,手上身上经常挂着各种管子,还要吃大量的药,其间所经历的痛苦,对一个八十八岁的老人来说,不言而喻。连我们这些做儿女的,看着心都在滴血!没办法,这里的医疗条件和医生水平就是这么渣,把一个正常的人活活治疗成了又傻又痴、生不如死的人。马上要过年了,出院后,父亲停在我这里,天气冷,为此我在他房间新装了一台空调,还因为他治坏了肠胃,大小便次数多,还是请了一个男护工到过年的倒数第三天。其间因为不适去中心医院急诊科做了CT和化验,输了一天的液。到了初二,父亲吃的越来越少,而且总觉得有点反胃,又想着要去医院,考虑到大年初二,护工难请,直到正月初八才送他去医院住院,但是当天他又说站起来有点头晕目眩,又不想去了。我说人不舒服更应该去住院呀,然而到医院下了车出状况了,父亲突然站不起来,脚一直往下滑,我赶紧蹲下扶住,让护工去找推车,好不容易把他扶上推车送到急诊抢救室,这个时候父亲的眼皮都抬不起来,非常非常的危险了。经过半小时的紧急投抢救处置,才把他从鬼门关中拽了回来。经过检查化验,说是肾衰症状,还有其它多种基础病,需要做血透,否则随时有危险。但血透一般只能维持几天,几天之后有状况了又必须做。医生说他这么大年纪了,问我们有不有必要做。经过商量,决定给他做一次看看效果,于是又进了重症监护室做血沥。手术两天后转回急诊室,原来那男护工没做了,又另外请了一个女护工照料。然而一周过去,无论如何用药,指标始终达不到正常,医生说要么转院或再做,要么回去吃药治疗,父亲自己也总是吵着要下床要回去。我们只好无奈的帮他办了出院手术,用急救车送回老家,为应急,还备了一袋氧气。因为这个女护工不愿意去乡下,只好又临时另请了一个男护工。回老家后第三天中午,父亲的呼吸开始急促起来,给他上备用氧气袋后好一点,用完后又充了一袋,晚饭后,又呼吸急促起来,到了晚上九点钟左右,护工告诉我父亲已经说不出话来了。我估计父亲的生命差不多到尽头了,赶忙边打电话通知弟弟妹妹,边准备后事用的东西,到了晚上十点钟,他见到最后赶来的小女后,永远的闭上了眼睛……</p><p class="ql-block"> 母亲去年5月走了, 父亲也走了1个多月了,从此我再无父母!悲从中来。父亲、母亲,虽然你们不在了,去了另一个极乐世界,但有缘相识一场,相聚半生,来世我还愿做你们的儿子。你们走得很安详,丧事办得隆重而体面,我把你们葬在凉亭脚青山上,并排在一起,希望你们今生是伉俪,来生还是夫妻,我们还是你们的儿女……</p><p class="ql-block"> 父亲生于1937年农历11月15,家里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父亲还没出生,大姐就不在了,父母也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走了。可以想象,父亲的童年、少年是何等的不幸,那种从小就寄人篱下的生活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多少阴影,他后来逆来顺受、胆小怕事的性格或许就是这样的环境造成的。</p><p class="ql-block"> 父亲喜欢学习。虽然家境贫寒,生活艰辛,但是父亲从小就热爱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当时免费的桂阳师范。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上学完全靠两条腿,要走两三天的路,途中没有旅馆,就是有也住不起,晚上露宿在别人的屋檐下,即使这样,他凭着一股对学习的热爱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完成了学业,并于1955年9月参加工作,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虽然那时候教师的地位不高,工资也只有几块钱,但好歹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不再挨饥受饿。据说,当时国家挑选飞行员,父亲还被选中,体检都过关了,只是后来政策又突然变了,遗憾的与空军飞行员擦肩而过。我从小就耳濡目染了父亲酷爱学习的习惯,他无论多忙多苦,只要一有点空闲时间,就读书阅报。不仅如此,父亲的爱好非常广泛,在我的印象里,父亲还喜欢吹乐器、打篮球、游泳。后来,国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山林田土到户,由于我们是半边户,缺乏劳动力,父亲的业余爱好就被繁重的农活所替代了,再也没有见父亲打过球、游过泳、吹奏过乐器,学习是他后来唯一坚持下来的爱好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吃苦耐劳。父爱母爱的缺失,培养了他从小独立自主的性格,在遇到母亲之前,父亲结过一次婚,据说那女人身体不好,再加上营养不良,结婚不久就难产而死。父亲跟母亲结婚的时候,正是大跃进向文革过渡时期,那个年代,集体劳动,靠工分吃饭,我们这样的半边户家庭,缺少男劳力,同样劳动一整天,母亲的工分也只有别的男劳力的一半,一年下来,分得的口粮很少,父亲的工资又低,缺吃少穿。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和弟弟都还小,母亲一个人既要带人又要管理田土,还要上山砍柴,一个人忙不过来,父亲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同时,毎天还得赶回家一起打理田间地头的事。特别是我们那个地方无江无河,水源条件差,十年九旱,很多时候灌溉用水都要靠手提肩扛。自己不会犁田,有时还要靠人力挖。整田、育苗、插秧、杀虫、打稻、挑担……这些以前没干过的事都得学都得干,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这么繁重的体力活也不知道父亲母亲是怎么挺过来的,有些事现在想起来都还心酸。为了能让我们跳出“农门”,再苦再累,父亲母亲都想方设法的供我们上学,宁愿自己多吃点苦,也不舍得让我们受委屈。为了改善家庭条件,在摘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副业,先后养起了鸭、鹅、牛、母猪……,每天从早忙到黑,这些家禽要变成钱,还得挑到集市去卖,当时没车,完全靠肩挑手提,近的十几公里,远的二十余公里。虽然又苦又累,但当看到生活条件一天天的好起来,父亲母亲还是非常开心。既使这样,他们自已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总是想着怎么样让我们吃饱吃好,上好学、读好书!即使我们后来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父亲母亲都还坚持劳作,无论我们怎么劝,就是停不下来……</p><p class="ql-block"> 父亲忠厚老实。他一辈子本本分分,生怕与人生意见,更不会与人争高下,少言寡语,清心寡欲,随遇而安。忠厚老实,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你忠厚本分,别人就觉得你好欺,我们家和母亲都不知道为此受尽了多少苦、多少屈辱和辛酸,以至于母亲到死对一些人一些事都无法释怀。父亲那个年代的农村人识字的极少,他算是村里面有墨水的人,谁家求他打报告、写对联,他都愿意帮忙,村里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他都有求必应。父亲还乐善好施,村里面谁家生活有困难,只要自己有他都愿意提供帮助,借房住、借钱用、借物使,听到父亲乐于助人的过往事迹,我都会心生敬佩</p><p class="ql-block"> 父亲关心子女。他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再苦再累都会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从小学到大学,父亲对我的学习都关怀备至,甚至操碎了心。特别是在我就业的那一年,听说有改行的机会,不善辞令、不谙世事的父亲为了我以后有更好的发展,竟然多方找熟人帮我疏通关系,使原本是人民教师的我成了一名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记得弟弟小的时候贫血,医院没办法治好,父亲多方打听,寻医问药,硬是把弟弟从危险之中抢救回来;还有一年,弟弟外出广东汕尾打工,突然几个月没了消息,父亲只身一人外出寻找,从没出过远门的他,克服各种困难,把弟弟完好无损找了回来。无论是我们结婚育儿、还是买房买车,都对我们倾力支持,而自己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有时候节约得连我们都看不下去……父爱如伞,为我们遮风挡雨,父爱如路,引我茁壮成长。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为我们付出了无穷的心血,一件一件,一幕一幕,仿佛还在昨日,令我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我那一生辛劳的父亲,我那老实甚至有些窝囊的父亲,我那勤俭节约的父亲,我那病痛的父亲……,想着想着,我不禁潸然泪下。回忆父亲一生的点点滴滴,我彻夜难眠。失去他的伤痛是在以后日子里想起他的每一刻。往事如烟,思念如海……我曾经不理解的父亲,我埋怨过的父亲,我忽略过的父亲,其实是我最值得尊重和敬佩的人。如今,父亲长眠在百叠岭下凉亭脚青山上,花飨逝者,春暖斯人,亲爱的父亲!您永远的活在我心里!安息吧,父亲,天堂没有病痛,我们永远怀念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怀念母亲</b></p> <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13日(农历四月初六)凌晨,妈妈在病痛中猝然离世,享年82岁。妈妈走了,走得那么突然,没有留下片言只语,留给我的只有无尽悲伤。</p><p class="ql-block"> 走的前几天她都还好好的,一直嚷嚷着要上县城来看望曾孙子, 没想到这么快就与我们阴阳两隔,此生不再相见。老天爷有时就是这样绝情。我一直都不明白,人能创造一切,发明一切,为什么独独就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头七”的日子,站在熊熊的烛光前,仰望神龛上妈妈的遗像,想到自己再也见不到妈妈,听不到妈妈的唠叨声,我的心就忍不住一阵一阵的痛,眼泪扑漱扑漱的往下掉,陈年往事一幕一幕的涌现在我的脑海里,沉甸甸的,挂满了老家屋梁。</p><p class="ql-block">​ 妈妈的一生,是坎坷苦难的一生。妈妈于一九四二年农历二月三十出生在新圩愁里王家一个贫苦家庭,早年丧父,与同样是双亲早逝的父亲成婚后,生养我们三个儿女。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我们兄弟姊妹三人相继出生后,母亲拖大带小,艰辛度日,把儿女们养育成人,供儿子上学读书。年轻时家庭经济困难和身体的严重透支造成老年体弱多病,病魔缠绕使母亲一生病住院多次。真正是黄连三分苦,我的妈妈苦万分!</p><p class="ql-block">​ 妈妈一生勤劳。因为是“半边户”的缘故,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基本都是妈妈在操持。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国家一片混乱,物资生活十分奇缺,吃饱穿暖是一种奢望。为了挣得更多的工分,尽可能的多分一点口粮,妈妈每天白天随集体出工,跟男劳力一同拼死拼活的干,工分却只有他们的一半,一年到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虽然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不再为吃穿发愁,但劳作强度比以前大了几倍,松土、犁田、插秧、施肥、杀虫、打稻、挑谷、捆禾……每天从早忙到黑,在我们这种缺壮男劳力的家庭。这些劳作对妈妈来说困难可想而知。我们那里没江没河,水资源匮乏,干旱年份,还得为灌溉发愁。为了不使庄稼坏死,有时候深更半夜还在用桶从沟里一桶一桶的为田舀水灌溉,腰酸背痛,眼皮子困得睁不开是常事。除了田间地头的事,稍有空她还常背着我上山砍柴,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有电、有煤、有燃气,煮饭炒菜完全靠烧柴火。妈妈一天到晚,田间劳作,推磨拉碾,围绕锅碗灶台、洗洗涮涮等付出了她的一生劳苦,为全家撑起了半边天。那时候,妈妈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一年到头忙里忙外,春夏秋冬都有忙不完的活计,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做针线活,一家人换季的衣服和鞋袜都是在灯下做出来的。我常常在夜静更深时醒来,睡眼朦胧中看到妈妈还在忙碌着,或是在纳鞋底、搓麻线、上鞋帮,或是在絮棉袄、缝补衣裤。为了改善家里生活条件,家里还先后养过鹅、鸭、牛、母猪,当时随妈妈上街赶集卖猪崽卖鸭卖鹅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忆新。后来我去了县城上中学、再后来又去了永州上大学。那个时候弟弟妹妹都还很小,为了帮我们筹集学费,安心读书,妈妈虽肩负千斤重担,却从不言苦,带给我们的总是乐观和自信。她总是说,只要你们好好读书,等你们跳出农们了,一切都会好起来,这点苦算不了什么,苦也值得。无论是上初中、高中、大学,每到寒暑假期,我都尽可能会帮爸妈分担一些劳务家务,但妈妈总是揽重活,尽量让我们少做,好让我们抽出时间来搞学习。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有了收入,但妈妈的担子并没有因此而减轻,她又在为我娶妻生子、买房操劳。即使到了七八十岁,我都做了爷爷了,她都一直不肯歇,为我们考虑这考虑那,那双手总是停不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头发花白了,腰杆弯曲了,背也佗了,都还不舍退出曾养口度日的田园,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那几个小时,都还在劳动着……</p><p class="ql-block"> 妈妈一生俭朴.。我还在上小学、中学那会,国家农村生产力极低下,农业抵抗旱涝灾害的能力很差。虽有父亲的工资,家里劳力少,妈妈在生产队挣工分收入也少的可怜,核算下来做一个工也就合一毛钱左右,辛辛苦苦一年挣不了几十块钱,日子过得比较艰苦。在那些缺吃少穿的年月,妈妈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那时,家中只有过年、待客、患病时才能舍得用细粮做顿饭吃。平日里只能用粗粮补充些瓜果蔬菜来填饱肚子。妈妈过日子非常节约,她对剩饭剩菜从来舍不得倒掉,总是放到下一顿接着吃。做鞋子是母亲的拿手活,一双千层底布鞋,做工复杂,工序繁琐,从打袼褙、裁样、纳底、剪帮,到绱鞋、楦鞋等工序,工艺要求十分严格。妈妈纳底绱鞋,一针一线,精细别致,妈妈做的鞋子穿起来柔软舒适、周整合脚。逐渐长大的我耳濡目染妈妈的勤劳俭朴、贤惠能干的风范。从小到大,妈妈给我的感觉就是特别省,好听点的说法是特别会过日子,也许正因为妈妈的持家有道,才让我们在那个特别贫困的年代有书可读,而很多和我同龄的孩子却早早就辍学,不是和父母下地做农活就是出去打工。妈妈呢,哪怕现在我们的生活比过去改善了很多,依然是十分勤劳节俭的,闲不住就开荒地种菜,而且什么东西都当金子宝贝,舍不得吃喝,舍不得用,舍不得丢,生活中也总是舍不得花钱,我们劝也劝不过来。平时给她买衣服,她也总拦着,让我们别买了,还说“我都这个岁数了,衣服能穿就行了,别总为我浪费钱”。妈妈把刻在骨子里的节俭与勤劳复制到我身上,她不甘心祖祖辈辈永远面朝黄土背朝天,为改变命运,再苦再累,始终初心不改,勒紧裤腰咬紧牙,越是凶险越向前。她辛苦一生,节俭一生,把自己置之度外。她爱子如命,宁愿自己委屈受苦,也不愿让一个子女在人前掉队。妈妈的一生充满了辛酸与磨难,但她坚信天无绝人之路。无论风再狂,雨再大,雪再寒,总能深一脚,浅一脚,一步一个脚印,藐视人间所有困难,藐视社会对弱势家庭的歧视和打压,挺起自己脆弱的脊梁,同命运抗争,把子孙一个个培养成人。</p><p class="ql-block"> 妈妈一生刚强。妈妈的一生,是刚强正直的一生。有再多的苦没听母亲叫过一声,遇再大的难,没见妈妈求过一次人;大集体时兴挣工分,我们年幼,家里劳力少,经常吃喝不够,平时生活中斤斤计较的母亲,对我们却十分大方,有什么好吃的她总是舍不得自己吃,一定要留给我们;包产到户后,我们渐渐长大成人,那时家里没钱,妈妈跑东家,借西家,找亲戚,求朋友,硬是让我们读书;妈妈相夫教子,教我们真诚待人,实在做事,为人正直,不占不贪。</p><p class="ql-block"> 妈妈一生慈爱善良。家里不利的事,都是自己扛。妈妈不坑人,不害人,不骗人,不瞒人,一生尽作好心人。无论是我们在外上学还是在外工作,妈妈时常牵挂着她们,当我们过得好时,妈妈脸上笑开了花,当我们有什么不顺时,妈妈总是牵肠挂肚。对邻里妈妈也有一颗菩萨心肠,记得我家青黄不接时,妈妈从亲戚家借粮度日,还不忘把借来的粮食分享给邻居,帮助邻里共渡难关。无论亲友还是四邻,不论谁家有事,妈妈总是跑前跑后,尽其所能,全力相助。妈妈一生与人为善,宽宏大度,忠厚仁慈,乐于助人。妈妈美好的品德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典范和榜样。</p><p class="ql-block">​ “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家风”。面对妈妈的遗像,我泪流满面,亲爱的妈妈!您对亲人的真挚感情,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生活的执着信念,将与天地永恒,与松柏长青!妈妈,您虽然走了,但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来世我还愿做你的儿子,您安息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您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24年5月2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