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与书法之缘,始于春节对联的书写。初中一年级时,遵循父亲之命,春节时拿起毛笔为自家写春联,在叔父——一位私塾出身的民间书人的指导下,我的第一幅对联内容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那时的我,遵循着“秀才不用怕,只要黑粗大”的朴素原则,开始了书法的初探,初中毕业时,一个村庄的的春联,大部分由我书写。</p><p class="ql-block"> 适应时代所需,作为高中生,我与几位同学手提白石灰桶,肩扛大排笔,穿梭于街巷之间,寻找宽阔的墙体挥洒应景之标语。那些字虽无艺术之美,却也方方正正,醒目而有力,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印记。</p><p class="ql-block"> 1978年,在霍邱师范中文专业学习时,我有幸得到书法老师的精心指导,从隶书《曹全碑》起步,逐步掌握了结体、用笔及章法的基本知识。学校的学习园地成为了我锻炼的舞台,每期二十多张白光年纸拼成的墙报,都由我作为主要誊抄者,用毛笔誊抄钢笔稿件,两年时光,我在笔墨间磨砺成长。</p><p class="ql-block">步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合肥教育学院历史专业学习期间,开始临摹《灵飞经》,并频繁拜访省城的书法大家,接受他们的指点,系统学习书法理论。工作后,我坚持业余临池,摹写颜真卿与柳公权的楷书,笔墨间流淌着不懈的追求。</p><p class="ql-block">在市总工会工作的岁月里,我分管职工文化工作,频繁组织书画活动,深受书画名家的熏陶。2008年,我以一幅四尺对开竖式小楷唐诗选抄参展,赢得了专业人士的赞誉,并顺利加入省书法家协会。自此,我全身心投入王羲之书体与当代书法理论的研究,逐步迈向传统书法的殿堂。2013年,我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同年7月安徽美术出版社《书画世界》专刊,为我编发了书法专辑。十多年来,我的书法作品与感悟文章也在《安徽日报》专版和《书法报》等专业媒体上频频亮相。</p> <p class="ql-block"> 对于书风,我崇尚晋人风度,尤其钟爱王羲之的书法风格,追求用笔自然,取法乎上。不为写字而书,不为展览效应而东施效颦,不为流行风而扭捏作态。在隶、篆、楷、行、草中自由穿梭,将各种字体巧妙融合,使篆书轻盈灵动,楷书厚重质朴,行草行云流水而不失磊落。隶书更是我的强项,从《曹全》起步,深耕《乙瑛》,常用《史晨》之结体,多参杂《张迁》之笔意,作品雅俗共赏,广受好评。</p><p class="ql-block"> 在书法临创中,我注重心性滋养,案头常备《中国书法史》等理论书籍,研读古今名人关于书法的长篇巨著,摘其要而附己言。读与写、读与悟、悟与临、临与创相辅相成,心与手反复磨合,达到心手双畅、心手合一的境界。书法中蕴含的文化修养氛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人在书法临创中,不论什么书体,书写过程中,一定会把“自我”研磨到墨液中,不断地提高书写的抒情性,让喜怒哀乐在笔墨中呈现,努力以作品打动人,感染人,每幅作品都赋予其人性之灵魂。</p><p class="ql-block"> 我的书法作品两次入选中书协冠名的全国展览,多次参展全国政协系统和安徽省各类展览。多次与书法名家联展更是让我书艺不断提高,特别是2013年与已故省内书法名家朱和平先生在亚明艺术馆举办的“紫篷六墨子”书法联展,在业界影响深远,至今仍被传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身为中学语文老师的我,长期坚持业余写作。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我创作了大量散文作品,先后有《打场》《徘徊莫高窟》《孤独是一种心境》《浮山墨韵》等200余篇散文发表于相关报刊。我还与他人共同主编出版了《合肥古镇》和《咏而归》两部散文集。近年来,我致力于书法感悟和书法评论撰写,多篇评论文章见于专业报刊。我所创作的有关书法类文章,少有理论推衍,多是感悟积淀。每篇文章皆有我。“我”是文章之晴,也是文章的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 时常观照心灵,以文润书,我坚守着爱好书法这一初心。至信书为心画、心正则笔正、书者如也等名人警句。书法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文化的传承的,也是情感的渲染。它依赖于深遂的精神、深厚的文化和厚重的历史底蕴,只有用心灵去书写,才能绘就丰富美丽、超凡脱俗的作品,在笔墨的流转间,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与文化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 当下成年人学习书法,多数局限在临帖阶段,更多的人只注重用笔解析、结体模拟和章法设计。许多课堂教学形式仅限于老师写、学生看,很少有基础理论、人文情怀和书法史的讲述。我结集的这个册子,分四个篇章,第一篇内容是习书者必须要了解的书法基础知识,从汉字起源、选帖、临帖、五种书体到书法与文化、诗歌、哲学、美学关系以及文房四宝知识。第二篇作为专题,内容是从笔法、结体、风格和源流对隶书进行梳理。第三篇作为拓展,内容是笔者这几年对不同书体、多样化书风以及当今书法现状的一些认知。第四篇书史篇,以诗词为笔,勾勒书法史长河,描绘不同书体之美,颂扬历代书家之韵,在笔墨间升华书法意趣,抒发对书法史的深刻感悟与崇高敬意。</p><p class="ql-block"> 这些文字是以散文形式呈现的,不是论文,更不是研究,是随想,是体会。分享给大家,以期广大书法爱好者,尽力用心灵去书写。</p><p class="ql-block"> 是为序。</p><p class="ql-block"> 袁文长二0二四年十二月三十日于天鹅湖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