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行(二)李庄古镇

清枫晓月

<p class="ql-block">  2-21日我们去了李庄古镇,李庄在长江边上的宜宾市,离宜宾市区大约半小时车程。我们是在宜宾南溪区罗龙坐过江轮渡去的李庄。李庄是千年古镇,因抗战而闻名于世,也因为美食而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如果重庆是麻辣江湖的女侠,那么李庄就是低调内敛的剑客。这里的江湖味,不是喧哗吵闹,而是温润如玉、细水长流。李庄有三大名品:李庄白肉、白糕、白酒。这三道名品,可以说是把李庄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据说当年蒋介石来李庄视察时,就对当地的菜肴赞不绝口。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李庄作为抗战文化第一镇,李庄不仅有美食,更有历史。当你漫步在这座小镇上,就会发现,这里几乎每一块砖瓦、每一棵树下都隐藏着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船到千年古镇-李庄,李庄有着悠久的历史,抗战时期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同济大学、国立中央博物院在这里度过了六年时光,在艰苦的环境里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p> <p class="ql-block">去李庄长江沿途视频。</p> <p class="ql-block">  到达李庄后,从码头台阶上去就看到这个李庄的标志牌坊,从牌坊进去就是李庄古镇了。 牌坊古朴典雅,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穿过牌坊, 古镇的石板路婉蜓曲折,两旁的老宅错落有致,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p> <p class="ql-block">  来到李庄,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慧光寺"。 慧光寺,原名禹王宫,位于李庄镇中心,建于清道光11年 (1831年) ,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两个四合院构成,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主院有山门、戏楼、正殿、后殿、魁星阁及厢房等建筑,其山门、戏楼均为重檐歇山式顶檐下饰如意斗拱,整个建筑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踏入慧光寺, 一股庄严的气息扑面而来。寺内的建筑古色古香,雕梁画栋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山门和戏楼的重檐歇山顶设计精美,斗拱如意,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香火旺盛。</p> <p class="ql-block">海峡两岸交流基地。</p> <p class="ql-block">李庄街景</p> <p class="ql-block">一棵在长江边的大柳树。</p> <p class="ql-block">  一位厨师在路边展示他的刀功: 切李庄白肉。李庄白肉是李庄的镇庄之宝 ,用的是黑猪肉,肥瘦相间,切成薄片后,夹起来透亮有光泽。上桌前淋上特制的酱汁,一口下去,满嘴留香,肥而不腻。 </p><p class="ql-block"> 厨师手中的刀上下翻飞,片刻间,1块完整的猪肉便被切成薄如蝉翼的片状。围观的人们纷纷赞叹,这不仅是美食的享受,更是一场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  李庄东岳庙,抗战时期是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1937年7月,全面抗战全面爆发,位于上海吴淞的国立同济大学校园被毁”,内迁"成为继续办学必须并且唯一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这所历经30年坎坷发展"医学、工学、理学"齐备,在我国已负盛名的高等学府于战火肆虐中自上海出发,四年风雨,九省辊转,经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吉安、广西八步、云南昆明等地。1940年9月,李庄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向国立同济大学发出热情邀请: "同大迁川, 李庄欢迎; 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自此,一所国立大学和一座千年古镇结下不解之缘! 自长江尾,到长江头,同济大学在李庄安下一张"平静的书桌"。</p> <p class="ql-block">1907-1937年同济大学创办史,及建校时的教授名人等。</p> <p class="ql-block">工学院大院视频。</p> <p class="ql-block">李庄士绅名人介绍。</p> <p class="ql-block">  张官周(1906-1950),四川宣宾李庄人,抗战中积极促成同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迁川的开明绅士之一,时任李庄镇长,宪群中学董事长, 后被中研院聘为李庄办事处主任,兼任国立同济大学秘书。</p> <p class="ql-block">  罗南陔(1885-1950),四川宣宾李庄人抗战时期,经钱子宁牵线,他联合本地开明士绅主动向困在昆明的国立同济大学等单位伸出援手,邀请迁至李庄。这一举动不仅为师生学者们提供 了一个相对平静的工作和研究环境,也为李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两名开明士绅,在1950年镇反运动中被镇压,从介绍来看二位是死于1950年,如属实真是愧对二位士绅!</p> <p class="ql-block">  “工业建设,应民之急;医药卫生,解民之厄。"敞衣粗食,茅含僻处,1941至1946年,同济师生于后方窘迫之中备尝艰苦,却在"学以为国用"的热望中"求学术事功之日进",不负韶华。</p><p class="ql-block"> 抗战中,以医工科学鸣于世的国立同济大学在德式教育、实科教育下,"切切实实做一些实际功夫,不蹈空泛",有"北协和、南同济"、"十军工、九同济"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在李庄,坚持"将学理知识用在实际应用上"的国立同济大学,在持续发展医、工、理三大学院的基础上新建法学院,教学设施、试验设备、标本模型等俱增,职业教育反哺社会能力益增,师生同心同德,为"学校成有为之校,国家成有为之国"而努力。</p> <p class="ql-block">  德籍教师、德国学制、德文教材、德语教学。烽火中,国立同济大学在学制、教材、教学上坚持秉承德式传统,唯德籍教师锐减。在李庄,一大批具有留德经历或本校毕业的中国教师于战火中站上讲台,勇担重任,同济仍是中德交流的重要使者。</p><p class="ql-block"> 教学、研究、实践相统一,国立同济大学是国内唯一的德语教学实科大学。医学院于宜宾创办护士职业 、医事检验学科,工学院改组造船系,增设机械专修科,理学院分设数学系和物理系,新建法学院。在李庄,同济向综合性大学迈进一大步。</p> <p class="ql-block">  “误解下江人吃人”。初到李庄,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开设的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给自然科学常识缺乏的李庄人带来误解和恐惧。一时间,"下江人吃人"在镇上风传。为了打消民众疑虑,1941年,同济师生在医学院所在的祖师殿内,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人体解剖展览"生理挂图、器官标本、医疗器械、人体骨架、五脏六腋、解剖尸体,开了民众眼界。同济师生对人体构造、器官作用、得病原因、解剖作用、对症治疗等现代医学知识的热心讲解,消除民众误解。展览期间,同济教授当场看起病来。</p><p class="ql-block"> 堵塞不如疏导。此次展览在李庄外的宜宾、重庆乃至四川多地引起轰动,《中央日报》、《新华日报》作了专题报道,赶来参观者在镇上排起长队。长长的队伍自发而有序,表达了民众对知识的尊重和强烈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  “稀奇”田野试验室。每逢周六,总能看到同济学生在郊外田野中忙碌,有的背着采集箱、有的拿着捕虫网、有的带着药水瓶。娃娃们上的啥学?这是理学院生物系的同学们在采集动植物标本。</p><p class="ql-block"> 在理学院的生物试验室里,除了图书、仪器、标本,、药品、玻璃器等外,还建有家免房、小白鼠矮屋、鸽屋、蛙潭、鱼池,以供学生实习之用。于田野中试验,别有趣味。</p> <p class="ql-block">  “光明”第一盏电灯。翻阅"下江人"的李庄回忆录,总有这样的表述:"李庄没有电","晚上点菜油灯",“举火把走夜路"。偏僻的古镇无电,南溪县城亦无电。国立同济大学迁来李庄,点亮了李庄古镇的"第一盏电灯",也点亮了李庄人心中的明灯。</p><p class="ql-block"> 初到李庄时,同济工学院只剩20多部机器,几年中,逐步建立了测量馆、电工试验馆、材料试验馆、机械试验馆及实习工厂等学生实习场所。实习工厂适应当地生产、生活需要,试制各种机器 电机实验室用直流电机发电,供应教学仪器设备用电的同时,给李庄带来光明。</p> <p class="ql-block">木工室</p> <p class="ql-block">各种机床。</p> <p class="ql-block">同济工学院的教室。</p> <p class="ql-block">  先生治学,亦师亦友。一声"先生" ,多少敬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人知识,更以言传身教授人以处世立身之道。"虽然战乱频繁,给我们的求学生活涂抹了几笔灰暗,但说起那些随校不停展转奔波教书的良师们,心底总是油然而生学敬与感激之情,"他们极其认真负责。</p><p class="ql-block"> 无论专职抑或兼职,无论教授抑或助教,在李庄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国立同济大学的"先生们" 于困境中竭力守护"为人师的责任和体面”。同学们常言:"有人教、有书读就感觉自己已经十分幸运了”。</p> <p class="ql-block"> 《同济的精神堡垒》:史图博(1885-1961)徳国人。1924年2月至1951年4月,在同济教学27年,见证了同济的成长,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史图博教授是唯一一位没有离开同济的德籍教师,"我们逃难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 "。</p><p class="ql-block"> 在李庄;,近60岁的史教授是同济教师中年纪最长者,他精神健旺,每天从下麦坝教授新村步行约40分钟至医学院所在的祖师殿上生理学课,风雨无阻。医学教学外,史教授还专于人类学研究,有"中国黎学的奠基人"之称。</p><p class="ql-block"> 1945年6月19日,史教授60岁寿辰,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全体师生共同签名贺寿以表敬意,德文教师赵公勛作画一幅,,徐诵明校长在画上题字“高山仰止",表达了国立同济大学对这位特殊的"同济人"的敬仰和爱戴。</p> <p class="ql-block">  周均时(1892-1949),四川遂宁人,有"中国弹道学之父"之称 、 1940年7月至1942年2月任国立同济大学校长,他总揽全局、四处幹旋,探索特殊时期办大学的路子;他尊重师生,听取意见,解决校舍经费,设备等方面的困难;他在繁忙公务之外,坚持担任几个班的高等数学"课,给学生讲解火箭原理,预测太空飞行;他知识渊博、为人平和、高尚敬业,深得师生们仰慕。师生们亲切地称他为"平民校长","黒夜里的独光", "黒夜里的航标灯"。</p> <p class="ql-block">  童第周 (1902-1979)浙江鄞县人,中国实验胚胎学主要开创者: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科, 1930年赴比利时布鲁塞尔比京大学留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1941至1942年受国立同济大学之聘,教授理学院和医学院的生物学课程。</p><p class="ql-block"> 李庄条件艰苦,"只能利用雪天的光线或太阳光在显微镜下做点实验",童教投犹如"困在沙漠里的金鱼",却仍然创造条件开展胚胎学研究,发表的一篇篇高水平科学论文震动了国际生物界,堪称奇迹。他在生物学教学上要求严格,材料充实分析透彻、联系实际、观点新颖,受到学生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  叶雪安 (1905-1966),江苏金山人(今上海金山),中国大地测量学科奠基人,中国高等测绘教育开拓者。1929年毕业于国立同済大学工学院土木系,1933年公费留学德国专攻测量,1935年获慕尼黑工业大学特许工程师学位,1937年起任国立同济大学工学院测量系教授、主任等。</p><p class="ql-block"> 系主任叶雪安,是学生们由衷“喜欢的老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弥补师资力量不足,叶教授一人承拉大地测量,地图投影,实用天文,误差理论,天文测量,地面摄影,测量等多门课程。在工学院测量系的艰难维系上贡献尤多。</p> <p class="ql-block">  胡元义(1894-?),湖南常德人。1912年留日,1924年获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学士学位;1937年赴德国研究民法,考察德国司法制度 ,1942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为部聘教授(法律科仅1人) 。1945年9月,受聘创办国立同济大学法学院。出任教授兼法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 在说明出任国立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时,胡教授的解释是"想办好法学院,训练一批司法人才",故要求"法学院的教授由我来请,法学院的事情由我来办"。胡元义于民法总则、债编、物权及破产法之造诣极深,尤以对民法总则之研究,称国内之权威,曾著有《民法总则》、《破产法》等。</p> <p class="ql-block">同济大学校舍在李庄的分布地名。</p> <p class="ql-block">同济大学在李庄的分布图视频。</p> <p class="ql-block">  1946年4月,国立同済大学奉令返沪,根据《国立各级学校复员后遗留校产校具处理办法》规定,学校复员后遗留宜宾、李庄两处校舍校具交南溪具政府代为保管,并转请四川省教育厅支配应用。</p><p class="ql-block"> 据《国立同济大学李庄校具移交清册》记录,学校的工厂厂房、教师宿合、住宅礼堂等大小38幢房屋及其设备留在李庄,卫生室、解剖馆、图书馆等的木器及其笨重家具、仪器、机器等大小2015件校具留在李庄。</p><p class="ql-block"> "请将宜宾西郊花园房屋赠与宜宾县卫生院","请将李庄半边街宿舍留赠地方管理","请将广播新闻收音机全部器材留借李庄" ,遗留校产移交地方,策励将来,永久纪念。</p> <p class="ql-block">李庄的牌坊上书“文化脊梁”。</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李庄新建的仿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路标</p> <p class="ql-block">李庄古镇游览图。</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李庄古镇扩大了建筑面积,建造了一条仿古新街,挖了一条人工河,河两岸一边是仿古建筑,一边是油菜花田,风景不错。可惜我们去的那天,天公不作美,天气不好还下着小雨,天空阴沉沉的,但油菜花开得鲜艳,看上去还是使人心情舒畅!</p> <p class="ql-block">  李庄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旧址,陈列馆在李庄后街的小河边上。春节期间,河边的树上挂满小灯笼,远完看像结的红果,这里环境幽静,雨天来参观的人很少。</p> <p class="ql-block">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营造学社陈列馆大院。</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初期,国际学术界缺少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和研究,这些知识在本国文化传统中同样被遮蔽。中国学术界及人民对于中国古建筑的数量、价值以及整体发展脉络都茫然不清,我国第一个古建筑研究团体-营造学社的建立打破了这样的状况。</p><p class="ql-block"> 由中国营造学社先辈学者们所开拓的中国建筑事业,在文献发掘与遗迹考察相结合、关注法式制度层面的深入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且在历史建筑保护、旧城保护、乡士建筑考察与研究等诸多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先辈们的足迹从北京出发,踏遍华北地区,再深入至西南地区,用现代科学手段来研究千百年遗留下来的辉煌中国建筑文化,给古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使这些古建筑能够长久地留存在中国建筑史乃至整个中国史中。</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模型。</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林徽因等是营造学社的创建人,两人为保护古迹文物作了大量工作。1939年初,日军开始频频轰炸昆明。 梁思成、林徽因紧随由傅斯年(右下图)任所长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将营造学社搬迁到昆明市东北8公里处龙泉镇龙头村附近的麦地村,在一所名叫 "兴国庵" 的庵堂内暂时安顿了下来,在狭小的房舍中继续开展工作。</p> <p class="ql-block">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也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李庄的故居。这栋小楼是典型的川南民居风格,他们白天在这里办公,晚上则会点起煤油灯继续工作。其实,除了梁思成夫妇以外,还有很多大师都在这里居住过,包括金岳霖、冯友兰、钱穆等人。当时他们一边躲避战乱,一边从事科研和教学活动,真是非常的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林徽因-殚精竭虑谋报国。</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妻子林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文学家 、诗人,与梁思成一同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二人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系统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对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对中国城市规划事业和历史文物的保护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林徽因卧室。</p> <p class="ql-block">  林徽因在李庄时因生活条件差,又过度劳累患上肺病,人很消瘦,经常卧床休息,两个儿女陪伴在她身边。</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林徽因和他的父亲林长民,下图是梁思成和他的父亲梁启超,两家是世交,因此促成了他俩的婚姻。</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林徽因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时的照片和他俩的结婚照,郎才女貌,这是许多人羡慕的恩爱夫妻。</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林徽因从美国学成回国后,加入了营造学社。</p> <p class="ql-block">梁家饭厅。</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的生母-何雪媛。</p> <p class="ql-block">何雪媛卧室。</p> <p class="ql-block">绘图室。</p> <p class="ql-block">中国营造学社的几位大师。</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塑像。</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游览古镇水城和油菜花田。</p> <p class="ql-block">  正是油菜花开时节,花田的油菜花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看见粉红色的油菜花。</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油菜花的颜色有多种,有黄色、粉色、桔红色,这片油菜花田开的是结红色的油菜花。</p> <p class="ql-block">古镇水乡。</p> <p class="ql-block">后街及油菜花田视频。</p> <p class="ql-block"> 张家祠 ( 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 )。张家祠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厅房窗门的 "百鹤样云窗" 被誉为"李庄四绝" 之一。抗战时期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现南京博物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  张家祠旁边的草龙舞简介:李庄草龙舞艺术是李庄镇厚重的文化为底蕴而形成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民族民间文化当中独树一帜的 "天府奇葩"。</p><p class="ql-block"> 李庄草龙舞起源唐代,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在表演形式上,既有源于巴蜀传统舞龙艺术的继承,又吸收了本地民间文艺表演艺术形成的独特舞龙技艺;在造型上李庄草龙造型独特,强调传神、夸张而简练的造型;在色彩方面,充分利用稻草本来金黄的色彩,具有独特性。</p><p class="ql-block"> 李庄镇二00五年被四川省文化厅授予 "草龙舞特色文化之乡" 荣誉称号,李庄草龙舞二0一一年被公布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表演时间:节假日期间每天上午10:00--12:00, 表演地点: 张家祠。我们去的那天不是节假日没有看到表演。</p> <p class="ql-block">原国立中央博物院李庄旧址。</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院先参观了“盟员之家”,此展厅展出了民盟在宜宾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一批具有科学思想、求真精神的学者,在学术报国的赤诚下,高瞻远瞩,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以开启民智。1933年,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南京博物院前身 ) 在南京成立。</p><p class="ql-block"> 初创之际,抗战军兴。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及其珍贵文物辗转西迁,经晥、赣、鄂、陕、湘、桂、滇、黔、川数省,于1940年冬落脚李庄。 李庄六年,中博人高擎文化抗战旗帜,在艰难时局中创造 了事业的高峰。</p><p class="ql-block"> 展览"立本求真,家国天下-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李庄",回顾李庄岁月,歌颂学人风范,感恩李庄人民。</p><p class="ql-block"> 在《南渡北归》这部书中,对这段历史都有详细的描述,当年博物院筹备处的负责人傅斯年、李济为文物的保护作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所以此次李庄行,中央博物院是我必须要参观的,也是对老一代文化名人的缅怀!</p> <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中央博物院迁移路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 爆发,北方动荡。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南京告急。民族危亡之际,守护国宝,尤为急迫。</p><p class="ql-block"> 1933年,北平古物陈列所等处文物随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南迁文物中,北平古物陈列所随迁文物5414箱111547件。1933年10月5日,该所文物划拨国立中央博物院所有。1937 年,这批文物及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辊转西迁。</p><p class="ql-block"> 十余年间,行程万里。 中国文博人用生命演绎了一场堪称奇迹的 "文物长征"不辱使命,可歌可泣。</p> <p class="ql-block">  保护文物,头等大事。对分散在四川乐山、李庄,以及西迁以来发掘、采集、划拨所得文物进行有效管理,是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p><p class="ql-block"> 在李庄,中博人着手整理随迁文物,开箱登记、造册、画图、拓印、制卡,强烈的责任感让 "放逐" 中的文物得到 "有序" 保管。</p><p class="ql-block"> 在李庄中博人以书信、公函、电报为 "线"紧紧牵住散落他处的文物,开箱、整理、晾晒、防潮、防虫、防火,强烈的使命感让 "安全"成为 "必然"。</p> <p class="ql-block">  博物院旧址大院中庭,里面种植有花草树木。</p> <p class="ql-block">张家祠介绍</p> <p class="ql-block">张家祠堂。</p> <p class="ql-block">学术机构,迁驻李庄的各寺庙介绍。</p> <p class="ql-block">  血浓于水,情系两岸。西迁精神,伟大的爱国精神。近年来,以“传承历史、凝聚共识、共话发展" 为主题海峡两岸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p><p class="ql-block"> "温故知新: 两岸故宫重走文物南迁路"是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追寻西迁记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两岸情.李庄行”,海峡两岸交流活动" 则是情系李庄,海峡两岸弘扬抗战精神增进血脉亲情、厚植 "两岸一家亲" 理念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 文物西迁,一次 "不知何处是归处" 的放逐。文物西迁,,一场"不知何时是归期" 的苦旅。颠沛流离中,中国文博人以 "人在文物在" 的决心守住文化血脉。</p><p class="ql-block"> 面对民族大义,中国文博人以 "合我其谁" 的担当扛起文化抗战大旗。西迁十载,李庄六年。放逐中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此安定。</p><p class="ql-block"> 漂泊中的中博人在此满怀学术报国的热忧 "不间归期"1941-1946,在李庄中博人创造了学术事业的第一个高峰。致敬先贤! 致敬李庄!</p> <p class="ql-block">  李庄老街“羊街”,同济大学医学院就在羊街的尽头。</p> <p class="ql-block">  羊衔是条小巷,石板路,两边是老宅,有大院、老寺庙,走在这条小巷仿佛时空穿越,回到古代的李庄镇。</p> <p class="ql-block">  王家院子,现为李庄水文站。</p><p class="ql-block">王家院子,传统砖、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始建于清代,历史悠久,是典型两重四合院布局的民居,院内门窗形式变化多样,入口有石门洞及通往第一个院落的甬道,主要院落的厢房保存完全木构门及墙面,有保留完整的李庄特色双门。</p> <p class="ql-block">羊街文昌宫。</p> <p class="ql-block">  羊街尽头转角走进这道门,前不远就是同济大学医学院李庄旧址。</p> <p class="ql-block">  李庄祖师殿,又名真武宫,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 ),前后四合院式建筑,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医学院“解剖”课场景</p> <p class="ql-block">  1907年,德国医学博士埃里希 .宝隆在上海创立德文医学堂,开始同济医科的办学之路。随着时代变迁、时政变化,同济医科不断发展壮大,1930年扩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南同济" 成为与 "北协和" 并驾齐驱的医学教育及临床中心。</p><p class="ql-block"> 抗战爆发后,淞沪成为抗战前沿,学校遭受战火破坏被迫先后六次迁校,于1941年迁驻李庄。在李庄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潜心教学、科研,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为处于抗战艰难中的国家输送了大批医护人才,为保障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李庄时期,既是医学院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李庄人民与同济师生相亲相爱的历史见证。医学院师生给李庄人民带来了科学、卫生的生活方式,攻克川南流行的痹病等疑难病症,保障了李庄人民的身心健康,促进了地方卫生事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李庄时期,医学院培养出的杰出人才,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开辟医学发展新领域的领军人物。</p> <p class="ql-block">  古镇里的咖啡馆,门前一棵茶花树,开满茶花,地面的绿植灌木长势良好,坐在里面喝咖啡十分惬意。</p> <p class="ql-block">李家大院,也是一栋有特色的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  马上就要离开李庄了,最后在这家酒作坊的李庄标志前留影一张!</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我就离开李庄了,同去的另三人他们没去参观这些旧址,早早就回罗龙了,我知道最后一班轮渡时间,提前赶到码头,坐船返回罗龙。在船上看着两岸郁郁葱葱的青山,还有江面上往来穿梭的船只,我想啊,也许正是这种宁静质朴的生活环境,才更有利于大师们静下心来进行学术研究吧。</p><p class="ql-block"> 李庄古镇是抗战时期的文化中心,留下许多抗战遗址,由于时间关系加上天气不好,还有好多遗址没参观到,一是有的在维修,二是环境不熟,找不到遗址所在地,以后如有机会再来李庄,继续寻找参观这些遗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