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奏折见证一桩捐资兴学的善举

仰贤居

<p class="ql-block">————清代西和县乡绅杜正泽捐资兴学资料补充</p> <p class="ql-block">  捐资兴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历来备受社会推崇和政府鼓励,这是惠及百姓的善举。西和素来地瘠民贫、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较为落后,但捐资兴学不乏其人。清朝光绪年间本地乡绅杜正泽捐资振兴漾源书院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据现存两部民国《西和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杜正泽捐钱5000串(时折合银3000余两)资助重建漾源书院,得到朝廷褒奖,并赐建“急公好义”坊,以彰功绩。</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陶勤肃公奏议遗稿》中,笔者发现了一份由时任陕甘总督陶模撰写的奏折,完整地记录并保留了杜氏捐巨资以兴学的善举。此外在《清光绪朝实录》中也发现了一则朝廷钦赐为杜正泽勅建恩荣牌坊的记载。今辑录如下,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补充。</p> <p class="ql-block"> (国家图书馆藏)</p> <p class="ql-block">  一、国家图书馆藏【百户职衔杜正泽捐助书院膏火请奖片】①</p><p class="ql-block"> 再查例载,凡捐修城垣、衙署及各公所并军需等项银至千两以上者,请旨建坊,给予急公好义字样,由地方官给银三十两,听本家自行建坊等语。</p><p class="ql-block"> 兹据西和县知县蔡如苏详称:该县旧有水南书院,年久失修,并以肄业士子,膏火缺资,正拟筹办。即据本邑花翎衍圣公、百户职衔杜正泽捐钱五千串文,充作书院修理膏火之用。由该县取结造册,赉②府详司核明,转详前来。</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光绪二十二年九月,清朝实录中陕甘总督陶模奏折上呈后,朝廷准予为杜正泽建坊旌表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按照清廷当时的章程,为了勉励更多的社会士绅官民捐助学校经费,清朝政府捐资助学的奖励规定:“绅董能捐设或劝设公立小学堂及私立小学堂者,地方官奖之,或红花、或扁额;其学堂规模较大者,禀请督抚励给扁额;一人捐资较巨者,禀请督抚奏明给奖。”奖励分为三层次,即对捐款数额不大的个人或多人捐款,由地方官自行奖励,无须禀明上级官府;对捐款数目较大者,由地方官禀请督抚奖给扁额;对一人独立捐资数额较巨者(一般银数至少达1千两左右),均得请旨建坊。其中,个人对地方善举捐银至少1000两以上者,由县官或提学使禀明督抚,再由督抚专折奏请皇帝朱批赏给字样或匾额,允准建坊。经请旨给予的字样多为“乐善好施”、“急公好义”、“急公兴学”、“辅翊士林”等。凡奏请“朱批”后,便由官府在地方建立牌坊,刻上给予字样,如刻“急公好义”,即称为“急公好义坊”。此类牌坊,大多立于捐款人原籍,以彰荣耀。各地常见规格为,四柱三间洞,重檐、硬山顶结构,红柱绿瓦。牌坊多为石质,或为木质,视各地就地取材的便捷而定。在明楼的正脊下石(或为木制)匾刻“奉旨建坊”四个大字,以表明奉朝廷旨允所建,匾上镌刻“赐予”字样,以表明朝廷给予的荣誉。至于奉旨允建旌表杜正泽之“急公好义坊”,当年所建情况如何,因缺少记载,我们不得而知,笔者仅在《西和政协文史资料第三辑》中由魏永平、黄志龙撰写的《南关小学发展简史》一文中发现一张牌坊旧时的照片,牌坊为木质结构,四柱三间洞式,今予复载,以飨读者。 </p><p class="ql-block"> 三、清代同治以前西和书院的发展状况</p><p class="ql-block"> 清代西和的书院,历经明末祸乱,县城屡遭兵燹,毁坏甚巨。至清初,县学迁徙无定所,数度废弛,几易其名。据乾隆《西和县志》载:顺治年间,西和知县陈世第仅“立两所社学以课诸生,虽寒暑不辍铅椠”③。后来的几任知县,虽有兴学造士、振兴西和文教之志,因时局动荡不安④,皆以“设法措办军需,扶绥残疆”⑤为要务,只能望洋兴叹。直到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直隶定州(今河北定州巿)人王鸣珂任西和知县,始建“上禄书院,儒学始无侨居之艰”⑥。</p><p class="ql-block">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江西籍进士严廷典莅任西和县知县,他见西和民风淳朴,尚武少文,便捐俸银300两重修了上禄书院,延请本县进士,致仕主事任尚蕙出任书院主讲,招揽本县士子入院读书。⑦</p><p class="ql-block"> 从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以后,百余年西和再未修志,有关西和书院的发展鲜有记载。直到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多次饬令全国各县修纂地方志”。在民国十年王访卿纂修《民国西和县志》中辑录文存《水南书院碑记》载: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陕西富平县进士魏玉峰担任西和县知县,前后任职达六年之久。期间见西和“上禄书院”年久失修,且规模太小。于是他亲自设计,率先捐俸倡筹,增扩书院规模,并易名“水南书院”。</p><p class="ql-block"> 迨至咸丰、同治年间,西和屡经兵燹⑧,书院亦久未修缮,颓垣破壁,一度荒凉。</p><p class="ql-block"> 四、杜正泽其人其事</p><p class="ql-block"> 杜正泽,字润之,约生于清咸丰年间,西和县城南关村人。因家境贫寒,自幼未曾读书,少年时期以靠卖杂货贴补家用,赡养父母。由于他少年老成,做生意信义厚道,受到县城大户孙家“七老爷”(绰号)的赏识。后来在孙氏的资助下开始涉足经商,往返于天水,陕西三原、泾阳等地贩运棉线、布匹、日杂用品,生意越做越大。历经数年打拼,凭着自己的诚信、胆略与智慧逐渐成为地方富户。</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方巨贾,杜正泽以乐善好施、秉性慷慨闻名。早年他以曾为修葺孔庙、恤孤济困等公益事业捐献银两,经地方保举,以武庠生捐纳“花翎衍圣公、百户职衔”⑨。当然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他捐巨资振兴本县漾源书院修复工程的义举。</p><p class="ql-block"> 从光绪十七年至二十二年间,江西人蔡如苏莅任西和知县,在任期间,十分重视教育。他看到本县仅有的水南书院“因年凐代远,圯毁不堪,坐诵既无宇庐,膏火又缺款项”,于是提出“百废之宜兴者不一,惟书院尤为急务”的主张,并将书院的建设列入治县理政的当务之急。</p><p class="ql-block"> 就在大家商议修建但苦于一时筹不到这么大的一笔经费时。蔡知县“爰竭绵力,率先倡捐清俸五百缗”⑩。杜正泽闻讯后即捐资5000串。据《新建漾源书院碑记》载:不到一月,共集资“一万三千六百七十串零二百文”。于光绪甲午年(公元1894年)春选择城西旧学政行台废址建立“漾源书院”(即原南关小学校址)。整个工程于当年7月完工,历时5个月,建设大小房屋72间,共耗费5370缗(按奏折云:当时合白银3000余两)。要知道,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条件下,普通百姓家庭一年的花销也不过一两银子左右,而杜正泽以一己之力捐银3000余两,这种慨然大义的高尚风范为社会所景仰,成为四乡民众津津乐道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漾源书院是当时西和县的最高官办教育机构,书院的兴衰关乎本地的人才培养。杜正泽斥巨资参与书院的重建,在西和教育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也给西和古代教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表彰他的美德善举,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八月,知县蔡如苏⑪和甘肃学政刘世安⑫联名保举,时任陕甘总督陶模⑬派员复查核实后,亲自撰写了【百户职衔杜正泽捐助书院膏火请奖片】这份奏折。同年九月,光绪皇帝朱批,旨准在西和县城南街(原南关小学旧址)为杜正泽建恩荣坊⑭,给予“急公好义”字样旌奖,以昭激励。</p><p class="ql-block"> 古籍无言成瑰宝,青史有幸赖此传。历史的变迁总是充满波折。如今御赐“急公好义”牌坊虽然已毁,但珍藏在国家图书馆的这些文存档案,西和坊间广为流传的杜氏励志奋发,造福桑梓的故事仍然散发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芬芳,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怀念。</p><p class="ql-block"> 注 释</p><p class="ql-block">①该奏折现存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陶勤肃公奏议遗稿》卷六第20页;</p><p class="ql-block">②赉,音 lài ,释义为赐予,给予;</p><p class="ql-block">③⑤⑥见《乾隆西和县志》;</p><p class="ql-block">④时局动荡,指顺治三年,贼武大定盘踞仇池;康熙十四年,吴三桂叛,遣其部将吴之茂自四川北犯,屯兵西和,以声援平凉王辅臣。</p><p class="ql-block">⑦见民国13年(1924年)江西奉新罗坊《严氏宗谱》;</p><p class="ql-block">⑧燹,音xiǎn,多指兵乱中纵火焚烧;</p><p class="ql-block">⑨花翎衍圣公、百户职衔,属捐官,虚衔。作为官衔,衍圣公意味着一个人继承了圣人的道德风范,具备了高尚的品质和道德修养。杜正泽作为地方一位慈善家,衍圣公是朝廷对他的荣赐。“百户衔”,明清两朝的军制为卫所制,大概以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112人为一百户所。百户所下设两个总旗,每个总旗下再设5个小旗,每个小旗有军士10人,长官从小到大为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卫指挥使。这里的百户衔则是个虚衔,是捐纳的,而担任实职的百户,后面是不带衔字的。</p><p class="ql-block">⑩缗、串 、文 古代钱币的计量单位。“1缗等于1串;1串等于1000文”。在清代,1缗折合白银0.6两。⑪蔡如苏,号南坡,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人。附贡生,花翎同知衔,前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光绪十七年(1891)至二十一年(1895)任西和县知县,后调补海澄县知县。⑫刘世安,字静皆,广州汉军镶黄旗人。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探花。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科乡试任陕西乡试考官。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恩科顺天乡试任考官。光绪二十年(1894)以翰林院编修出任甘肃学政(即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一职)。⑬陶模(1835—1902),字方之,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科二甲第47名进士。同治十年七月,选授甘肃文县知县。十一年调补皋兰知县。光绪元年升补秦州直隶州知州。光绪十年署甘肃按察使,次年擢直隶按察使。十四年迁陕西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十七年迁新疆巡抚,后署陕甘总督。二十六年调两广总督。陶模自知县至总督30余年,尤以治理西北边疆政绩最著。《文县志》载有“陶模生传”;兰州、迪化(今乌鲁木齐)建有专祠。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病逝,赠太子少保,谥勤肃。</p><p class="ql-block">⑭在古代,牌坊分三个等级,有御赐、恩荣、圣旨三种。御赐为朝廷出银建造;恩荣为皇帝下诏,地方出银建造;圣旨为地方申请,皇帝批准,家族自己出钱建造。杜氏家族的【急公好义】牌坊属于恩荣牌坊,是由西和县衙出资建造的。 </p><p class="ql-block"> 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清实录(1-60册)(影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古籍)</p><p class="ql-block">[2]任尚蕙编纂《乾隆西和县志》(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古籍)</p><p class="ql-block">[3]《陶勤肃公奏议遗稿》(作者 陶模;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古籍)</p><p class="ql-block">[4]王访卿编纂《民国重修西和县新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p><p class="ql-block">[5]朱绣梓编纂《民国西和县志》,西和县志办内部资料,蒲公英、蒲立校注 2006年 7月版;</p><p class="ql-block">[6]【杜正泽轶事】卢海清撰,见《西和政协文史资料第一辑》(1996年10月,政协西和县委员会编著)</p><p class="ql-block">[7]【南关小学发展简史】魏永平、黄志龙撰,见《西和政协文史资料第三辑》(2006年6月,政协西和县委员会编著)</p><p class="ql-block">[8]【我县近现代重教执教的几位名人】常志强撰,见《西和政协文史资料第四辑》(2011年7月,政协西和县委员会编著)</p><p class="ql-block">[9]碑刻《新建漾源书院碑记》(光绪十八年勒刻,作者蔡如苏;石碑现存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内)</p><p class="ql-block">[10]知情者讲述(吴接力,男,初中文化,西和县汉源镇中山村人。爱好书法,尤嗜象棋。现年80岁,健在。)</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王 力,男,甘肃西和人。政协西和县第十届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陇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西和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p><p class="ql-block"> 本文已载于政协西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第321期,转载及引用请注明出处。</p> <p class="ql-block"> (民国年间“急公好义”牌坊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