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午听了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孔乙己》,可以说两位老师都上出了小说特质,在梳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深度品析人物形象,进而探究人物命运悲剧的根源,教学环节很流畅,上出了文本的深度和广度,个人的教学风格得以充分的展现。</p><p class="ql-block">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不禁问自己假如我来上该怎么上呢?小说教学现实的意义在如何处理呢?孔乙己这个穿着破旧长衫、满口“之乎者也”的落魄文人,他的悲剧如何造成的呢?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知识分子的命运、教育的意义以及社会的冷漠呢?</p> <p class="ql-block"> 两年前我的教学实录大概是这样的: 在文本细读方面我问学生:为什么孔乙己要穿长衫?他为什么不去坐着喝酒?</p><p class="ql-block"> 学生们讨论后得出结论:长衫是读书人的象征,孔乙己虽然穷困潦倒,却依然坚持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不愿意与短衣帮为伍,但又无法真正融入上层社会,这种尴尬的处境正是他“多余”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甚至在被嘲笑时还要辩解“窃书不能算偷”。我让学生们思考:“孔乙己为什么如此执着于这些文言文?偷书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有学生回答:“孔乙己把书本知识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还有学生说:“偷书是他对知识的渴望,也是他对现实的无奈反抗。”</p><p class="ql-block"> 在鲁镇的酒店里,孔乙己是众人的笑料。每当他出现,大家都会取笑他:“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我让学生们想象孔乙己当时的心理活动,并提问:“为什么大家要嘲笑孔乙己?这种嘲笑对他造成了怎样的伤害?”学生们纷纷表示,这种冷漠和嘲笑让孔乙己更加孤独和绝望。</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孔乙己的内心世界,我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的活动。我让一位学生扮演孔乙己,其他学生扮演酒店里的顾客。扮演孔乙己的学生需要用文言文回答顾客的提问,而顾客们则要模仿小说中的语气嘲笑他。</p><p class="ql-block"> 活动开始后,扮演孔乙己的学生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但他还是努力用“之乎者也”回应大家的嘲笑。其他学生起初觉得有趣,但渐渐地,他们感受到了孔乙己的无奈和痛苦。活动结束后,一位学生感慨道:“原来被嘲笑的感觉这么难受,孔乙己真的太可怜了。”</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体会到了孔乙己的孤独与无助。这种情感的共鸣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凝重而深刻。</p> <p class="ql-block"> 在讨论孔乙己的悲剧时,我引导学生们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也存在像孔乙己这样的‘多余人’?”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一位学生提到了“啃老族”现象:“有些人受过高等教育,却找不到工作,只能依赖父母生活。他们和孔乙己一样,无法融入社会,成为了‘多余人’。”另一位学生提到了“社恐”群体:“有些人不擅长社交,害怕与人接触,他们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p><p class="ql-block"> 我补充道:“无论是孔乙己还是现代社会的‘多余人’,他们的悲剧都与社会环境和个人选择有关。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如何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在课堂的最后,我让学生们写一篇短文,题目是《如果我是孔乙己》。一位学生的作文让我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是孔乙己,我会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会放下‘之乎者也’的架子,去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即使社会对我不公,我也不会放弃希望。因为我相信,只要坚持,总会有出路。”</p><p class="ql-block"> 这篇作文让我感到欣慰,因为它体现了学生们对孔乙己悲剧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的积极态度。我告诉学生们:“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独立的人格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要学会关注他人,尤其是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p> <p class="ql-block"> 《孔乙己》是一篇充满悲剧色彩的小说,但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悲伤,还有深刻的思考。通过这次教学,我和学生们一起走进了孔乙己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的孤独与无奈。我们也通过对比“多余人”形象,探讨了知识分子命运、教育意义以及社会责任等话题。</p><p class="ql-block">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因为我相信,只有真正理解他人的痛苦,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才能为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温暖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