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碧色寨火车站,原名壁虱寨站,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清宣统元年(1909年)4月13日,滇越铁路铺轨至此,建成车站,最初定名壁虱寨站。因此地依山面海(长桥海),景色宜人,故更名“碧色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宣统二年(1910年)3月,滇越铁路全线竣工,碧色寨站成为滇越铁路的核心枢纽,是中国最古老的火车站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国7年(1918年),碧色寨站核定为特等站。民国10年(1921年),个碧铁路通车,碧色寨站为终点站,也是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的换装站,米轨和寸轨在这里交汇换装,滇南进出口货物都在这里中转,繁荣一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国的许多精英志士,不甘沦为亡国奴,为保存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力量,北大、清华、南开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随后京沪失守,战火危及长沙,仅维持了4个多月的长沙临大被迫迁往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9年时间,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名师巨匠,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8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曾在蒙自设立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师生曾在此办学,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来到蒙自,在如翡翠一样的蒙自南湖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京沦陷后,华中地区也不再安稳,1938年2月中旬,长沙临大开始迁徙昆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长沙到昆明没有直达的铁路,也没有条件完好的公路,于是参加迁移的八百多师生分成两路前往:女同学和体弱男同学由粤汉铁路到广州经香港、越南入滇,一部分同学沿湘桂公路到桂林经柳州、南宁、越南入滇;另一路由男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从湖南进贵州,从贵州入云南,翻山越岭,晓行夜宿,艰难行走68天后,终于抵达昆明。落脚昆明后,“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蒙自分校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8年初的蒙自,远离日寇的铁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对于刚从炮火的威胁下脱身的联大师生而言,这个静而美的环境、无疑是一块读书的乐土。从某种意义上.蒙自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宁静的小岛,但师生们十分清楚,他们来到这个秀美的地方并不是自由的选择,而是侵略者入侵的结果。平静的南湖与汹涌的红河正是这群流亡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在远离战争的宁静之中,实际上弥漫着流亡的苦楚。半年之后,当联大人收拾行李离开蒙自时,这座滇南小城在社会与教育方面的重要变化在联大人的影响下业已开始,一曲未央歌在蒙自悄然奏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南联大这一代民国走来的学者,生活在一个激烈动荡的大时代新旧交替、中西碰撞。在这"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他们形成了各自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痴或狂,可谓千人千面,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与风雅。底子里是人格独立、敢于批判的铮铮风骨。这样一群不失硬朗而又极具个性的大师,身处国家危亡的绝境之中,仍然潜心教学,保存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实力,诠释了联大"刚毅坚卓"的四字训。” ——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大师风范题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感谢您的浏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