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44岁的自己 <p class="ql-block"> 在点燃蜡烛的蛋糕面前,我感叹时光从指缝溜走的太快,一晃眼自己从别人口中的“乐姐”变成了“乐姨”,只是自己还没适应过来罢了。自己二十岁的时候,总觉得四十多岁很老;现在自己四十多岁了,总觉得自己不老,还是个孩子,直到现在看到那些五十岁的姐姐,我都还想习惯性地喊声“阿姨”。在我的印象里,四十多岁应该是成熟稳重,拥有自己的事业,但是现在自己四十多岁了,看到路边有一坨牛屎,都还想用鞭炮去炸它;和朋友们一起玩,提前快几步躲在拐角处,等朋友过来突然跳出来“哇”一声吓吓他们。偶尔阿Q一下,只要我不照镜子,我就永远年轻。其实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的美,只要皱纹不长在我们心里,我们就永远风华正茂。</p> <p class="ql-block">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权威报告中指出,44岁是一个人青年和中年的分界点。44岁的中年人,在历经人世沧桑后,缺少了对生命的冲劲和热望,多了几分无动于衷的淡漠。中年人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以前自夸身强体健,与医药无缘,现在却高血压、脂肪肝、心脏病、胃溃疡,大病、小病不断。正值壮年,却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人到中年,原本蒸蒸日上的事业突然变得危机四伏:在单位里,升职遇到“天花板”;为求事业圆满,转攻为守,偏偏又落到了人后;前途已经无“亮”,想要换条路却不知何去何从。还有的人工作了半辈子,才发现自己所做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勤勤恳恳地工作,指望“从一而终”,谁知半路上却被推到了下岗的队伍中;中年人的事业就如同风雨飘摇中的一盏孤灯,总让人不能放心。中年人的家庭也是暗礁丛生,雷区密布,情感上,夫妻间的激情早已成为昨日黄花,剩下的只有乏味,于是一些身心俱疲的中年人不再安分守己,他们将目光转向了围城外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44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时候生命已走完了一半,人也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有的人身居要职声名显赫,也有些人平平淡淡无所建树。但无论成功者还是平淡者,都在尝尽人情冷暖、看遍世间百态之后,多了几分彷徨和困惑。于是成功者开始放纵自己的虚荣享乐之心,天天沉浸于纸醉金迷之中,到头来却只换来了更大的空虚;平淡者则对自己平淡的生活充满了无奈,因而放弃自我追求,每天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从此更加一蹶不振。事实上,我们最该做的是在这个分号处稍作停留,给自己44岁的生命做个总结,使自己今后活得更轻松、更有价值。</p> <p class="ql-block"> 在过去的40多年里,我们生活的一切目标都指向“得”:追求金钱、汲汲于名利、沉迷于虚荣享乐……结果被这些枷锁坠得不堪重负。44岁了,我们应该彻底转变思想,开始减法生活。舍掉那些无谓的牵绊,获得精神的自由,以轻松的心态开始下半生崭新的生活。大多数人在年轻时都有远大的理想,认为自己无论做哪一行,都必须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如果当兵,就应该是将军;如果当科学家,就应该和爱因斯坦齐名;如果当作家,就应该获诺贝尔文学奖……总之,自己应该是天才,应该受到万人景仰。很多年过去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自己不过是个小人物。当我们发现了这一点后,也许我们会一时很难接受这个现实,我们的心会很痛,痛的过程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机会的确很多,但与人的数量相比仍然少得可怜,芸芸众生中最后胜出的肯定只是一小部分,90%的人,注定要做平凡的小人物。接受了这个有点“残酷”的现实后,我们会发现当一个小人物也不错。尽管生活中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但我们过得踏实,虽然不完美,但它有自己的意义,一种只有亲身体会才能说出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年轻的时候,人们都渴望出风头、孚众望、得人心,但是做“出头鸟”的结果是总被“枪打”。领导、同事、朋友都在那里苛刻地评价你,你取得了成绩,大家不说什么,但是要有一点不如人意,恶评立刻潮水般袭来,这就是出风头的后果。现在你已人到中年,就应该明白:你肯努力,你待人宽厚,人家就会欣赏你,凡事强求受到注意,事事都争第一,只会令别人反感。“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这类古训俗语常用来告诫人们,要警惕环境险恶、人心叵测,要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不动声色。如果处在此环境中就用到了“不前不后”的做人哲学,这也是一种处世技巧,更是欲望控制的结果,它的根本点就在于是理智的化身。它要求你在工作办事过程中沉着、稳定,不以情绪支配言行,不受心理欲望所蛊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正是这种“不前不后”处世态度的体现。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不前不后只是说在同事之中,在利益与荣誉面前,不过分张扬自己,不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攀登。在职场中只有恰到好处地保持合适的位置,把握分寸,才会成为最后的赢家。</p> <p class="ql-block"> 西方有句谚语:人生从40岁开始。这么一算,44岁又正是好时候,比年轻人成熟,比老人有活力,个性不再张狂,禀性逐渐豁达,世事趋向谙熟……所以面对着种种危机和挑战,我们仍要不焦不躁,保持一颗平常心,从容走过44岁。</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敢于承认自己的平凡,还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平凡:我们不是身居要职的领导,但我们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和朋友的爱戴;我们没能成为明星,但却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体贴的丈夫和聪明的孩子。不错,自己是个小人物,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风采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一个9岁的小男孩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学柔道。终于,小男孩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师为师,开始学习柔道。他学得不错,可是练了3个月,师傅只教了他一招,小男孩有点弄不懂了。一天,他终于忍不住问师傅:“我是不是应该再学些其他招法?”师傅回答说:“不,你只需要会这一招就够了。”小男孩并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师傅,于是就继续照着练了下去。</p><p class="ql-block"> 半年后,师傅第一次带小男孩去参加比赛。小男孩自己都没有想到居然轻轻松松地赢了前两轮。第三轮稍稍有点艰难,但对手还是很快就变得有些急躁,连连进攻,小男孩敏捷地施展出自己的那一招,又赢了。就这样,小男孩迷迷糊糊地进入了决赛。决赛的对手比小男孩高大、强壮许多,也似乎更有经验。关键时刻,小男孩显得有点招架不住了。裁判担心小男孩会受伤,就叫了暂停,还打算就此终止比赛,然而师傅不答应,坚持说:“继续下去!”比赛重新开始后,对手放松了戒备,小男孩立刻使出他的那招,制服了对手,最终获得了冠军。</p><p class="ql-block"> 在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和师傅一起回顾每场比赛的每一个细节,小男孩鼓起勇气道出了心里的疑问:“师傅,我怎么能仅凭一招就赢得了冠军?”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几乎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据我所知,对付这一招唯一的办法是对手抓住你的左臂。”</p><p class="ql-block"> 原来,失去并不总是一种遗憾,故事中的小男孩虽然失去了一条手臂,但他却得到了赛场上的辉煌胜利。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p> <p class="ql-block"> 有得也必有失,面对得失,只有豁达者才能做出明智选择。人无完人,要有容人之过的雅量。所谓“容过”,就是容许自己和别人犯错误,也容许自己和别人改正错误。不要以为自己的一次过错二后悔不已、一蹶不振;更不要因为某人有过失,便看不起他,或一棍子打死,或从此另眼看待对方,“一过定终身”。</p><p class="ql-block"> 人生太多的苦,都是与自己较劲而产生的。在过去的40多年里,我们生活的一切目标都指向“得”:追求金钱、汲汲于名利、沉迷于虚荣享乐……结果被这些枷锁坠得不堪重负。44岁了,我们应该彻底转变思想,开始减法生活。舍掉那些无谓的牵绊,获得精神的自由,以轻松的心态开始下半生崭新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正式迈入44岁的起点,感谢生命中每一个有交集的人,也感谢自己这么多年对生命力的努力绽放。从今天起,无论生活、工作、情感,都要活成减法,不让自己负累前行,与自己和解:修心、养性、悦人、悦己,还给自己一个童心未泯、健康快乐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乙巳年二月廿二日 </p> <p class="ql-block"> 最后,感谢亲朋好友和家人的祝福,特别感谢曾经的弟子显文提前一天的祝福和带有春天气息的蛋糕以及芬芳的鲜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