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些年看电视剧《觉醒年代》,当看到陈望道沉湎于翻译《共产党宣言》,误将墨汁当做红糖蘸食而不知的场景,不由得忍俊不禁。这个看似滑稽的细节,实则折射出革命先驱对真理的忘我投入状态。“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一经典表述,就源自于此。于是就萌发了一定要去要去陈望道故居走一走的想法,现场感受革命前辈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实地感受真理“甘甜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春分刚过,春花烂漫。今天,退休党支部一行30多人,来到了这里,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激动。</p> <p class="ql-block"> 陈望道故居,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占地面积约430.9平方米,建筑面积294平方米,整体坐北朝南,为前廊式天井院砖木结构建筑,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房子,门口是汪道涵先生题写的匾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要参观的不仅仅是陈望道故居,重点是要参观故居旁边的柴屋,因为这里诞生了首部中文版《共产党宣言》。</p><p class="ql-block"> 1920年2月,陈望道回到老家过春节,为了避开来来往往的亲友,他躲进老家的柴屋里。这间屋子半间堆着柴火,墙壁积灰一寸多厚,墙角布满蜘蛛网。入夜, 点上一盏昏黄的油灯。他不时翻阅着《日汉辞典》《英汉辞典》,字斟句酌。</p><p class="ql-block"> 望着柴屋里的塑像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江南的春寒,不断袭入那窗无玻璃的柴屋。先生端坐桌前,眉头微皱。母亲送来粽子,外加一碟红糖,催促儿子趁热快吃。陈望道心不在焉地吃着粽子,一边琢磨翻译句子。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屋外喊道:“红糖够不够,我再给你添一些。”他连声应和:“够甜,够甜的了!”母亲前来收拾碗筷时,竟见到他满嘴墨汁,红糖却一点儿没动——原来陈望道是蘸着墨汁吃了粽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已至废寝忘食的地步。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在柴屋诞生。同年8 月在上海出版后,如同一声惊雷,引发巨大反响,初版和次月重印的 1000 册迅速售罄。为中国共产党建党提供了理论基石,引导无数先进分子踏上革命征程。</span></p> <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记载,陈望道(1891年1月18日-1977年10月29日),中共早期党员,浙江金华义乌人。原名参一,单名融,字任重,笔名佛突、雪帆、晓风、张华等,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成回国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1920年5月,他前往上海,任《新青年》编辑,又与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酝酿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出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书记。此后,他在复旦大学任教,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1949年后,陈望道历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p> <p class="ql-block"> 离开故居时,故居旁的杏花开的正艳,这里正在举办“杏花节”,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我和同事们的手上则多了一本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大家相视而笑,心照不宣,重读在这特殊场合购买的、具有特别意义的鸿篇巨作,必将让我们再次感受真理的味道,成为心中永远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1日•返程车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