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8日下午,我们来到南京中山陵园,参拜孙中山先生陵寝。</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中山陵总占地面积达130平方千米,由中山陵陵园,廖仲恺、何香凝墓,邓演达墓,谭延闿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和中山陵附属革命历史图书馆旧址,共六部分组成,并以陵园为中心,分散四周。中山陵是中国首批受西方现代建筑思想影响而建成的礼制建筑群,是重要的公共建筑,具有时代特征性、文化经典性、丰厚内涵性、世界意义性。</p> <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中山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29日,中山陵被中国文物学合、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p> <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胆囊癌在北平(今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今孙中山馆)逝世。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遵照孙中山生前遗愿,中山陵在南京紫金山动工兴建。民国十八年(1929年),中山陵主体工程竣工。同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从北京碧云寺迁葬至中山陵。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山陵全部建筑工程竣工。1985年,新街口广场的孙中山铜像迁至藏经楼(今孙中山纪念馆)前。</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陵园坐北朝南,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占地面积31平方千米,建筑面积80000余平方米,建筑平面呈警钟形,取唤醒民众之意。陵寝建筑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分布,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整个建筑群依山势层层上升。以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组成的景观序列分布在陵区中轴线上,由南向北,每个景观序列之间的平均距离为700米,高差70米,有392级台阶,平台10个。另有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行健亭、藏经楼、仰止亭、桂林石屋等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 博爱坊位于陵前广场以北,置于广场台阶顶处的长方形石座之上,为一座三阙门花岗岩牌坊,因牌坊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二字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暮道位于博爱坊以北,是一条长480多米、宽约40米的缓坡墓道。墓道分为三道。中道为宽约12米的钢筋水泥路面,左右两道为宽约4.2米的柏油路面。中道和左右两道之间由南向北对称排列着五对长方形绿化带,绿化带各宽9米,里面栽植了两排雪松和四排桧柏。</p> <p class="ql-block"> 陵门位于墓道最北端,坐北朝南,为一座三拱形石门,宽27米,高16.5米,进深8.8米,由福建花岗岩建造,屋顶为单檐歇山式,上铺宝蓝色琉璃瓦,中门横额上镌刻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p> <p class="ql-block"> 碑亭位于陵门以北的石阶之上,为一座重檐歇山顶,盖宝色琉璃瓦的方形碑亭。碑亭边长12米,高约17米,由花岗岩建造而成。碑亭四面各有一个拱门,但其北侧的拱门设有石栏亭正中碑高约9定米,用福建花岗岩制成。碑亭内竖立一座福建花岗岩石碑,高8.1米,宽4米,碑上三行镏金大字为颜体,遒劲有力,出自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上刻"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 奉安纪念铜鼎是1929年民国上海特别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安葬中山陵而敬献的一对大型仿古铜铸器物。鼎高1.5米,直径1.3米,鼎壁上铸有"奉安大典"篆字,古朴持重,西侧铜鼎腹壁上留有两孔,是1937年12月侵华日军炮弹所击。</p> <p class="ql-block"> 祭堂位于碑亭以北,是中山陵陵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仿北京故宫崇楼形式,重檐歇山顶,覆蓝色琉璃瓦。三座拱门分置阳文篆书"民族""民权""民生"门额,中门上另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阴刻鎏金匾额。堂顶作穹隆状,藻井以瓷砖砌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图案。大厅正中有法国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所塑孙中山汉白玉全身石刻坐像一尊,石座四周刻有孙中山革命故事浮雕。四周的黑色大理石护壁上,阴刻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及蒋介石、胡汉民书《总理遗训》《总理遗嘱》及谭延闿书《总理告诫党员演说词》。</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塑像</p> <p class="ql-block"> 墓室位于陵园最北端,为半球形封闭式建筑,直径18米,高11米。形如覆釜,穹隆顶。墓壁用三层材料筑成,外面是花岗石铺砌,中间是钢筋混凝土,内用妃色人造石贴面。祭堂与墓室通连处有二道门,刻有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横额及"孙中山先生之墓"七字。室中央为大理石圹,中设长方形墓穴,孙中山遗体以紫铜棺安葬在深5米的大理石圆圹之下,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上置捷克雕塑家高祺所塑孙中山大理石卧像,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就深埋在其下的紫铜棺内。</p> <p class="ql-block"> 孝经鼎高4.3米,腹径1.23米,重万斤。壁上铸"智仁勇",内藏六角形铜牌,上刻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之母黄太夫人手书的《孝经》全文。孝经鼎1932年由金陵兵工厂铸造,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与国立中山大学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 行健亭位于中山陵陵园大道与明陵路相接处,以便前来渴陵的游人驻足休憩。红柱蓝瓦的行健亭,在蓊郁的树木之间,显得格外夺目。行健亭是中山陵的纪念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行健亭为方形,边长为9.3米,高9.5米,重檐攒光顶,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形美观,坚固实用。亭的每个角有4根支柱,4个角共根柱,均饰以红漆。行健亭为钢筋水泥构筑,外形美观,坚固实用。</p> <p class="ql-block"> 翠溦亭位于钟山的望山街上,是紫金山生态人文环境中的一部分。翠微亭的设计灵感源于明代宋濂的《游钟山记》,亭名直接取自该文章中的描述,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翠微亭的设计理念与紫金山的生态人文环境紧密结合,通过登山步道进行不同空间业态的设计表达,为市民及游客提供更有体验度的文旅服务美学场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