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杨氏湖南省华容县 南山文营公支清明祭祖掠影(附华容杨氏各支简介)

杨名炎

<p class="ql-block">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孝道的重要体现。在这一天,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先人的哀思和怀念之情。这种孝道精神不仅体现在对先人的缅怀,也体现在对家族长辈的尊敬和关爱上,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在这个特殊的时节,家人们通过祭祀活动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感悟生命的短暂和宝贵。这种对生命的敬畏促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和身边的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踏入那片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坟茔之地,一种难以言喻的庄重感油然而生。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仿佛诉说着先辈们的艰辛与奋斗,他们的故事如同古老的诗篇,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感恩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我们铺就了今日的生活道路,让我们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此刻,我们双手合十,虔诚地献上祭品,默默祈祷,愿祖先在天之灵能够庇佑家族平安、兴旺,让这份血脉的传承永不熄灭。</p> <p class="ql-block">杨经纶将军子孙合影</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功臣长房杨光炎和长子杨忠良及战友们</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先辈们的身影虽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今天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又回到了过去。眼前浮现出先辈们在田间劳作的身影,他们挥洒着汗水,辛勤耕耘,为了家人的幸福生活默默付出。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成功与挫折,都成为了家族历史的一部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常常忙碌于功名利禄,却忽略了生命的本真和家族的意义。而此刻,站在祖先的墓前,才会猛然意识到,我们是站在先辈的肩膀上前行。他们用一生的努力为我们创造了条件,让我们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一定要传承先辈们的精神,让家族的荣耀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继续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  中国邮政2010年发行特种邮票《清明节》,编号2010-8,共3枚,面值3.6元。</p><p class="ql-block">其中(3-1)T清明节·祭祖</p> <p class="ql-block">  《小资料》</p><p class="ql-block"> 华容县弘农杨氏各支始祖迁徏简介</p><p class="ql-block"> 根据《华容县姓氏志》、《弘农杨氏族史》和部份杨氏族谱整理(略有增减,仅供族人参阅,根据搜集史料可随时修改纠正)。</p><p class="ql-block"> 一、四知堂杨氏杨家畈分支。始迁祖杨世杰,字公英,宋洪都安抚使,谥宣义,原居陕西同州府华阴县,其子美实,字伯充,任宋宣议郎,于理宗淳祐年间(约公元1251年),由陕西出任华容县令,任满后因宋末兵乱无法回陕,同父亲率全家落籍华容。其派语,族派:“世美绍孙郎,茂玉金钩祖,言彦春水尚,时自彩宗廷”。宗派:“克大运文远,斯开长福祥,经书传道允,德厚必增光。”续派:“忠孝继先哲,仁让启后贤,好学全在裕,兴隆维有年”。传至五世,有杨元勋继姑母黎氏后,改姓黎,后人称杨黎氏。</p><p class="ql-block"> 二、四知堂杨氏洪水港分支。始迁祖杨蔚,历居陕西华阴、凤翔、浙江杭州、江西南昌府。元未其子伯七岳州郡任职届满,欲归江西南昌未遂,定居岳州朝阳门。伯七子孙分别迁居监利华容结庐营居,后建宗祠于西乡洪水港,分三、四、九房。三房裔孙杨悠鹏约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迁居周家垱(今塔市桥村),后改名杨家嘴。三房子孙现分居东山、塔市驿、三封寺、城关、岳阳、监利等。其派语:“春思志芳悠,夏德焕宇中,秋成登万宝,太和裕三冬,大化循周序,绍继应运宏,忠孝传先祖,世代庆昌隆,安邦尚文治,开国用武功,谟列发透远,显承永光宗”。原派“焕宇中秋成”五字与公派“新汉立法诗”五字合。</p><p class="ql-block"> 三、四知堂杨氏墨山东集福堂分支。始迁祖杨鐩,字子更,原籍云南昆明,曾祖长羽,父松秀。明正统年初(公元1436年)以进士出宰华容县令,卒于官,归葬云南,鐩在任期内注重兴学勤农,曾奏筑48垸防堤,民赖以安,史称贤令。原配孟氏,卒于华容,生三子:士骏、士麟、士鳌。士麟、士鳌返昆明。士骏生二子:精一、谅一。谅一返昆明。士骏,字万英,在景泰初年(公元1450一1454年)率长子精一由云南至华容祭扫孟氏母墓,知云南兵乱,接妻子奔华容,落居南山觏孤山,精一生六子:克敏、克永、克孝、克钦、克明、克醇,支分六房,建祠于墨山东集福堂,繁衍生息,开技散叶,成为华容县杨氏旺支。原派“方宜泽懋(茂)学”五字与“新汉立法诗”五字合。</p><p class="ql-block"> 四、四知堂杨氏南山分支。始迁祖杨文营公,字邵洛,嫡出庐陵杨氏戬公二房,官至浙江湖州指挥使,元未明初,为避战乱,携家从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迁居华容官垸荷溪窖,南山东湖边曾建有杨家祠堂,已繁衍至二十五代。分三房散居南山、景港、胜峰、南县华阁、湖北石首、四川峨眉山等地,其原派:“惟先崇经学,芳名继圣贤,宏开清德绪,贻澤启家声”。续派:“忠厚能锡福,兰桂诗书长,燕翼流光远,立善可致祥,广博志良锦,永传焕振邦,裕文建世瑞,佑昭百代昌”。原派“崇经学芳名”五字与公派“新汉立法诗”五字合。</p><p class="ql-block"> 五、四知堂杨氏监利分支,始迁祖杨景春,肇基关西(陕西),历居豫章(江西南昌),明万历年间,随父官游成都,致仕后回归豫章途中,不幸家人遇难,景春幸存,流落监利被周家人收养为婿,成家立业,六代孙杨涧率三子于清康熙41年(公元1702年)迁居华容县蔡田垸大湾(今护城益丰)落居,现人丁分布于护城、万庾、潘家、胜峰等地。原派:“芳如光奕世,鴻楚焕文章,孝友传家远,诗书启后长。”续派:“和同修国政,信义振朝纲,学道宜忠恕,承先在善良。”</p><p class="ql-block"> 六、四知堂杨氏长沙水矶口分支。始迁祖杨思伯,居抚州府金谿县(今江西金溪县),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为避兵乱,独身逃居星沙(今长沙)麂茅场(水矶口对河)落居娶妻。思伯身怀绝技,行医救人,享誉盛名,世人建思伯庙以祀之,思伯育二子,后衍八房,河头房十四世杨加生,清咸丰年间先居石东垸,后转迁北景港育婴堂,子孙繁衍,分居藕池口两岸。其派语:“克世子宗万,楚立振以惟,永绍昭先德,诗书启俊奇,贤嗣承吉泽,中道守芳贻,修定徽文献,兴隆应凤仪,盛朝开景运,本大日蕃枝”。</p><p class="ql-block"> 七、四知堂杨氏长沙平山分支。迁华一世祖杨贻庆,这支杨氏以杨震为远祖,以宋杨为近祖,可力学通经,为理学名儒,称龟山夫子,官居南昌府丰城县之拖船埠。洪武二年,贻庆偕子世云、世祁、世林迁湖南湘阴罗山冲,世云转迁善化平山(今长沙平山),后人繁衍众多,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杨其发等7户从平山迁入华容县,开发洞庭湖,分居万圣堂、白鹤窖、新河花家垸、白鼎山、沙口、陈济垸、官洲岭等地。其派语:“灵昭穆培本,贻世贵宗仁,添新廷春应,之士启恒升,正大恢先绪,长宏庆显荣,积修成大道,循宪耀中行。”</p><p class="ql-block"> 八、四知堂杨氏湘阴分支。迁华一世祖杨世友,居湘阴文洲园东港寺,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迁居华容县万圣堂,以租田耕种为生,后人分居许沟、白鸽窖。宗派:“世系宏开发”。族派:“继述承周远发祥,联修自福本同芳,家余喜庆传忠孝,国普仁慈重典常,代育英才昭令德,天生俊杰焕书香,前徵兴让敦亲睦,吾道南来喜永昌。”</p><p class="ql-block"> 九、弘农堂杨氏益阳葛马潭分支。迁华一世祖杨炳南(潮字派),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迁居华容县许沟,后人分居许沟、江流、官洲岭、杨林、团洲等地。其派语:“肇元思献典,大正朝纲立,升登甲第康,兴佐邦家彦。”</p><p class="ql-block"> 十、弘农杨氏益阳分支。迁华一世祖杨大良,居益阳泉交河曾家湾,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迁居华容县陈济垸徐家台(今操军朝阳村)后人分居三岔河、操军等地。其派语:“尧永韵之木,成桥养大延,民言思宪典,达政朝纲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