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247)陕西(16)西安碑林博物馆(2)2023.9.21-9.28

陈乐萍(拒私聊)

9.27<br>走出第二展室,两边走廊为北魏墓志廊。 碑林的奠基人,首先当推唐代的韩建,是他把弃于郊野的唐石经第一次迁移到尚书省之隅(今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还有五代的尹玉明多次把石经迁入城内。北宋时期的吕大忠和吕大防兄弟二人,多次将唐石经从尚书省西隅迁至京兆府学之北墉,即现今的西安三学街孔庙之中,这一举动被认为是西安碑林形成的开端。金元时期的任佐,捐钱筹划碑林整修工程;明代金石学家费甲铸为防止碑林拓印受损,摹刻充实碑林。明代的西安府学生员王尧典在1588年对碑林进行了整修,清代的陕西巡抚毕沅也对碑林的保护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br>民国时期于右任,捐给碑林《汉熹平石经残石》,使碑林第一次有了汉代碑石,而这碑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字数最多的珍品。土堆成山,水积成川,碑林就是经过历代中国人的辛勤努力,才成为今天的文化艺术宝库。 这二边走廊里主要是北魏时期的作品。 魏碑体石碑,由民国书法大师于右任捐赠。 第三展室 22《怀素草书千字文》,书法狂放,流利洒脱。怀素唐代僧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先后从欧阳询、邬彤、张旭等学习书法。师善於草书,尤以狂草出名。 23《断千字文》是唐代张旭草书作品。刻石现残存六块,其中五石高33厘米,宽33厘米至117厘米不等,另一石高38厘米,宽89厘米。张旭草书,笔意纵横,豪放有致。 24《司马芳残碑》碑圆首,额上雕刻的蟠魑纹仅存上半段,残高九十八厘米,宽九十七厘米,两面刻字,正面碑文十六行,行五至十五字不等,隶书;额题"汉故司隶校尉京兆尹司马君之碑颂",篆书。碑阴上部有题名十四行,下残存叙文十八行,亦为隶书体。 25《华严寺杜顺和尚行记》 26《东陵圣母贴》写于公元793年(唐贞元九年),是怀素晚年自家乡湖南出游,途经今江苏省扬州市(古称东陵)时所作。碑石刻于1088年(宋元佑三年),该帖既吸收了王献之的飘逸、张旭的肥笔,又兼容了汉代草隶之笔于一炉,是怀素的里程碑之作 27《比丘尼法琬禅师碑》 28《美原神泉诗序碑》 29《藏真,律公二贴》怀素 30《李夷简家庙碑》 31《于孝显碑》 32《藏怀恪碑》唐楷书 33《智该法师碑》 34《肚痛帖》唐张旭书。高41厘米,宽34厘米。此石为北宋嘉佑三年(1058年)摹刻。《肚痛帖》仅30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从刻帖中可以看出,写此幅字时是蘸饱一笔一次写数字至墨竭为止,再蘸一笔。这样做可以保持字与字之间的气贯,还可以控制笔的粗细轻重变化,使整幅作品气韵生成,产生“神虬出霄汉,夏云出嵩华”的气势。 35《兴庆池禊宴诗》 36《折继闵神道碑》 37《德应侯碑》 38《建德六年碑》 39《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刻立于北宋咸平二年(999)。此碑螭首方趺,通高300厘米,宽99厘米,厚27厘米。由释梦英书偏旁字源并题额、自序,郭忠恕书释字、答书及衔名,安文璨刻字,元守全等立石。碑题1行,隶书;目录17行,行33字,篆书;释字、自序及答书11行,行字不等,楷书。释梦英书偏旁字源并题额、自序,郭忠恕书释字、答书及衔名。碑螭首方趺,通高三百厘米,宽九十九厘米。目录十七行,行三十三字,篆书;释字、自序及答书十一行,行字不等,楷书。后世研究汉字演进和篆体书法的依据。 40《篆书千字文序碑》 看到二个女孩和《曹全碑》合影,她们拍完了,我也上去请她们帮我拍照留个纪念。小女孩拍完了说:阿姨也喜欢书法?还在什么地方再拍?我再帮你拍。小女孩文质彬彬,二个女孩都漂亮,气质也好。<br>这里面的人的素质都挺好的。一个转身一定要让你先行。<br>在这里看不到用个方便会吵起来的人的。 41《曹全碑》<br>是东汉时期的一块碑刻,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的书法清丽流畅,自然典雅。碑文秀丽典雅,简静雅和,章法整肃宁静,纵横行列,井然有序。用笔刚柔并济,藏多于露,圆多于方。曹全碑被誉为汉碑中的至宝,被保存最为完好的汉隶典丽婉通一路的代表作。它的石质坚润,刻刻精良,被推为汉隶典丽婉通一路的杰出作品。 42《武都太守残碑》 43《仓颉庙碑》是刊刻于东汉延熹五年(162年)正月的一方碑刻,又称“仓颉冢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是为仓颉立的纪念碑,碑文内容颂扬仓颉创造文字的功绩。 书法上吸取了汉简的灵动韵致,笔法上刀不掩笔,注重笔墨书写意味的传达,字体规矩整齐,一笔不苟,纵逸飞动,笔势开张,左右分驰,风姿横溢。 44《唐公房碑》刻于东汉时期的一方碑刻,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高202厘米,宽67厘米,圆额,额偏右篆书“仙人唐君之碑”2行,每行3字,额下有碑晕,晕下有直径11厘米的碑穿。碑阳刻17行,满行31字,记述了陕西城固人唐公房于西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成仙的传说;碑阴刻15行,行9-12字不等,题名15人。 45《熹平石经》始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年间,是最早的官刻儒家石经,《熹平石经》集汉隶之大成,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而且流风所及,至深且远,在汉字字体由隶变楷的过渡中起了桥梁的作用。<br>于右任捐赠。 46《篆书千字文碑》 47《岩昌公晖福寺碑》 48《述圣颂碑》是唐代的一块著名碑刻,通高231厘米,宽83厘米,碑阳为颂词,碑阴为《告华岳文》和《谒岳庙文》,为了纪念华岳庙的修建和唐玄宗的丰功伟绩。达奚珣撰序,吕向撰颂并书 49《郭家庙碑》是唐代宗李豫隶书题额,颜真卿撰文并书写的作品。 50《李?碑》 51《广武将军碑》于前秦建元四年(368年)的一方碑刻,无撰书者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是一方界碑,碑高1.83米,宽0.67米,碑额书“立界山石祠”四字,碑文内容为前秦时期渭北疆域的划分、部族的分布、职官的设置、碑主所统治的吏民数目等。书法上线条高古,书写自由,不拘一格,古朴稚拙,天趣浑成,上承汉隶之平正大气,下启北魏之古拙生动。 52《大观圣作之碑》北宋大观元年资正殿学士郑居正“奏乞以御笔八行诏旨摹刻于石,立于宫学,次及太学,辟雍天下郡邑”。于次年刻石,立于平乡县旧城(今平乡镇)的学宫之内。碑通高5.14米,宽1.38米,厚0.38米,碑额身高1.40米,宽1.50米,浮雕七龙盘顶。<br> 53《孟显达碑》隋开皇二十年(600年)书刻,正书,26行,行49字,纵176cm,横66cm。此墓志书法秀劲端雅,具有北朝书法的气息,又有南朝的风韵,其结构严谨,笔画带有明显的隶意 54《智永真草千字文》是隋代僧人智永的传世作品,智永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世孙,他的草书笔力豪放,线条流畅且变化多样,字形变化独特,空白运用巧妙,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55《慧坚禅师碑》 56《道德寺碑》唐朝时期的碑刻,碑高292厘米,宽93厘米,厚257.厘米,螭首方趺,两面刻。碑文记述了隋唐长安城中一座重要的比丘尼寺院--道德寺的创建、迁移过程,以及该寺院三位曾经服务于皇室的比丘尼大德善惠、玄懿、十善的生平事迹 57《孔子庙堂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撰文并书写的碑刻,碑高400厘米,宽150厘米,记载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九年(626年)立孔子第33代孙孔德伦为褒圣侯及重修孔庙的事,用笔俊朗圆腴,字形稍长,秀丽,横平竖直,笔势舒展,平和中正。被称为虞书妙品,唐楷杰作,楷法极则 第三展室到第四展室的二边走廊.<br>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div>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