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龙虎山”旅拍之一

<p class="ql-block">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境内,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道教正一派创始人张道陵(首代天师)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因此改名龙虎山”。</p><p class="ql-block">记得还是少年读书时,语文课文里有《水浒传》的章回节选。文中英雄好汉们的行侠仗义、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被《水浒传》描写的水泊梁山上的英雄好汉们前生都是被张天师封在龙虎山伏魔洞里的混世魔王转世故事所吸引。后来电视剧《水浒传》的播放,更加强了对龙虎山这座道教名山的好奇、神往。</p> <p class="ql-block">龙虎山,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山中的三清古镇是道教正一派祖庭“天师府”所在地。龙虎山主峰大虎头山海拔仅247米,是百里龙虎山景区的核心。山虽然不高,但正应了那句古话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p> <p class="ql-block">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思想体系。经过几千年的相互竞争、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张北孔”是中国最显赫的两个家族,说的就是南方贵溪龙虎山的张良家族(张道陵系张良的第八世孙),北方曲阜的孔子家族。分别是道教和儒家代表,均皇帝加封、世袭继承历经一千多年。</span></p><p class="ql-block">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门宗教,源于古代的巫术,方士,神仙学说。以老子(李耳)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其思想体系主要提倡无为而治,追求“道”的境界——淡泊名利,强调内心的平和与清净;顺其自然,自我完善,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p><p class="ql-block">从元朝起,道教逐渐演变成了两大主要派别:<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是张道陵创立的正一道,也叫“五斗米教”;另</span>一个是节欲苦行以修道的全真道,有其完全不同的在道观中举行的传戒仪式。</p><p class="ql-block">龙虎山的道教正一派其道教文化以符箓术和天师道统为主要特色。天师府和大上清宫是龙虎山的最重要建筑,展现了道教礼仪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上清古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龙虎山景区内,距鹰潭市区25公里,古镇上名胜古迹很多。长约2公里的上清古街上有长庆坊、留候家庙、天师府等古迹景点。</p> <p class="ql-block">泸溪河岸古镇码头边的“人”字形山门牌坊,体现出道教天人合一的理念。广场上有一座由一把光滑的磁勺组成的指南针(古代称司南)模型。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三星堆考古新发现了一个玉石制作的司南简易模型),其发明对航海、军事和日常生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指南针古代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勘查地理的应手工具。</span></p> <p class="ql-block">位于“司南模型”后边的古建筑就是“长庆坊”。本地人称“老庙”、“朱老爷庙” 。始建于元代,里面不仅供奉着首代天师张道陵,还供奉财神爷赵公明、医圣朱丹溪、以及佛教的众多菩萨,是一个真正的多教合一的宗教古迹场所。</p> <p class="ql-block">长庆坊背面的太上老君及历代知名得道天师(真人)的浮雕墙!</p> <p class="ql-block">位于古镇中心的留侯家庙,主要供奉的是‌天师家族的先祖张良‌。他是汉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汉开国元勋,史称“汉初三杰”之一。同时还供奉张道陵‌以及后裔62代天师的神位。张道陵是正一道派的创教者,被尊为第一代天师。</p><p class="ql-block">因此,留侯家庙不仅是张天师家族后裔祭祖的场所,也是道教的重要祖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一座精雕细琢、气派庄严的汉白玉“天师祖庙”盘龙牌坊作为山门,山门往里是一个小广场。神道两侧分别是钟、鼓楼。不知是否我们去得比较早还是不对外开放,只见家庙大门紧闭。唯正堂大门两边的一副楹联:“子房勳功御封留侯,张陵传道敕赐家庙。”道明了这座建筑的不寻常。</p> <p class="ql-block">“风云衍变”——留侯家庙历史沿革</p> <p class="ql-block">“三清古镇”街道的东入口外,就是大名鼎鼎的“天师府”的府前广场!</p> <p class="ql-block">庄严气派的天师府!一副“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楹联,道明天师家族“南张北孔”的至尊显赫地位。</p><p class="ql-block">天师府的建筑风格古朴、庄重。是一组王府式的古建筑群,具有浓厚的神秘氛围。红墙深院,彤壁朱扉,显示出浓厚的道教底蕴。‌</p> <p class="ql-block">进入天师府,首先看到的是府门。</p> <p class="ql-block">过了府门顺着神道再看到的是石雕仪门牌坊。牌坊后面的古建筑原是天师家人居住的私第,随着第63代天师张恩溥1949年去台湾,天师家人外迁后,早已不在这里居住了。</p> <p class="ql-block">天师府内古木参天,绿荫蔽日。古樟树是一大特色,七棵樟树呈“北斗七星”状排列,被称为“七星古樟”,是天师府的镇府宝树。‌这些古树不仅为天师府增添了自然景观,也象征着道教自然和谐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前的“灵泉古井”与前面私第建筑都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授箓院,即是开展授箓仪式的场所。</p><p class="ql-block">“箓”所指有二:一是指发放给从凡入圣、初入道门中人的登箓凭证。记录了“道士”的姓名、道阶、道号和师承等,旨在表明该道士具有了学道施法的资格,即所谓“道士名册”;其二是指能够奏请和派遣十方神仙来制服妖魔的灵官名号,录有各“天神”的名称、职位、神阶和法力等,即所谓“神仙名册”。</p><p class="ql-block">授箓是道教正一派中的一种重要仪式,象征着道士正式成为道教组织的一员,并获得在天庭的职位和代天行道的权力。未授箓的道士只能称为道人,没有行使道法的权利。</p> <p class="ql-block">道教兴起于山泽草莽之间,道士追求超凡脱俗、清静无为的境界。因此天师府内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p> <p class="ql-block">天师府后门</p> <p class="ql-block">天师府后山的“道德经文化长廊”,是普及《道德经》及相关文化知识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府外近些年开发的商业街,从这里可以回到前广场。</p> <p class="ql-block">天师府前泸溪河,夕阳西照霞满天。浮云好似天女散花一样,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天师府修复重建碑记:</p><p class="ql-block">壬辰深秋吉日,嗣汉天师府前门广场告竣。至此,历经三十年之修复重建大计圆满成功。看今日之府第,更非昔比。其巍峨声势,尽显王者之气,古树青藤,一揽江南秀色。殿阁鳞比,廊榭周迴,宝相庄严,祖庭道脉重光。</p> <p class="ql-block">大上清宫,初名天师草堂。又称真仙观、上清宫、上清正一宫。位于龙虎山上清镇东部,地处龙虎山下。左拥象山,门对泸溪河,是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始建于东汉年间。自北宋开基设坛以来,历经宋、元、明、清,是历代正一道天师阐宗演法、降妖除魔的宗教场所,为中国道教分支正一道原祖庭。</p> <p class="ql-block">上清宫的大门——福地门。</p><p class="ql-block">楼上大殿供奉真武大帝,故称真武殿,殿阁屋檐下悬挂清乾隆皇帝御赐的“大上清宫”匾额。</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上清宫参观,福地门是入口。甬道左侧设置了一块大上清宫的解说词。非常人性化,给游客详细介绍了上清宫的建筑布局、历史传承。</p> <p class="ql-block">甬道形似游龙而得名“龙街”。</p> <p class="ql-block">下马亭</p><p class="ql-block">前面一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碑,道明了上清宫的神圣!</p> <p class="ql-block">下马亭后的神道、上清宫遗址前广场上镶有很多“阴阳八卦”、“仙鹤展翅”图案的石雕踏步。</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p class="ql-block">这是元朝初建“上清宫”时的原物。六柱五脊结构。</p> <p class="ql-block">过了“棂星门”,左右分别是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大上清宫”遗址区,只能在外面凭栏远眺。</p> <p class="ql-block">位于遗址区左侧的是放生池、东隐院等古建筑。东隐院是上清宫高道栖止的地方。东厢房有张天师们睡过的用整块石头雕琢成的巨大石床。</p> <p class="ql-block">再往东走,就是大名鼎鼎的“伏魔殿”。《水浒传》第一回中描写的张天师关押妖魔的伏魔洞就在里面。</p> <p class="ql-block">大殿中央有一块龟驮石碑,正面刻有镇魔“道符”。碑后是“太上老君”神像。神像前面就是关押108个异教首领的“伏魔洞”。</p> <p class="ql-block">石碑背面雕琢“遇洪而开”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指的是伏魔洞一日被宋仁宗差遣到龙虎山宣旨请张天师去东京城祈禳瘟疫的洪太尉误走打开,洞中刮喇喇一声巨响过后,一道黑气直冲到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的故事。至此关押的魔王们转世来到人世间,所以个个身怀绝技。</p> <p class="ql-block">“天师”是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时,自封的首领称号。当时他在巴蜀地区建立政教合一的教区。各教区首领为“都功”,而张道陵本人任首治(中央教区)都功,天师道世袭信物之一“阳平治都功印”即因此而来。张道陵称是太上老君授予他“天师”称号的。规定“天师”只传子或侄,世袭传承。其子孙后嗣,凡继位者均自领“天师”称号。前三代天师均在巴蜀一带活动,传说都羽化升天,位列仙班,即“麒麟殿上神仙客”的来历。第四代天师张盛在汉末迁到龙虎山并定居,自此龙虎山就成了“天师祖庭”,很长一段时间是“道教祖庭”,其地位不言而喻。所以龙虎山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p><p class="ql-block">官方的承认在天师传承的历史中,曾扮演重要的角色。龙虎山张家是在公元10世纪中叶才第一次被朝廷正式赐予“张天师”官方头衔的。张家及龙虎山的威望和正式的任命权,在最有传奇色彩的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身上达到高峰。到了南宋时期,龙虎山居于道教授箓体系中的龙头地位,规范管理道士、道法及道职。此结果造成至民国初年,龙虎山“天师”集团在财物及政治上持续享有朝廷(官方)所赋予的特权恩典。</p><p class="ql-block">历代天师中,官居一品的代表人物是元代的天师张宗演。他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一品大员,地位相当于宰相,这也是天师府被称为“龙虎山中宰相家”的原因‌。</p><p class="ql-block">明初,太祖朱元璋加赐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永掌天下道教事”,把张天师的权力从掌江南道教事扩大到掌全国道教事,龙虎山正一道成为最显赫的道教宗派,龙虎山成为全国道教的中心,天师成为全国道教的精神领袖。</p> <p class="ql-block">(文中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谨向原作致敬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