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游神州第二季——烟花三月下扬州(一)(2025.3.21)

渊澄取映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扬州,您去过吗?如果有人要问我为什么要去扬州?我该怎么回答呢?是因为对江南水乡的眷恋,还是因为对“诗渡瓜洲”的热爱呢?正因了李白的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让我们有了共同期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出发前,这次游学联络人蓝天宇用心用情整理了与扬州相关的人文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帝王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一生三次南下到扬州。他在扬州修建了行宫江都宫,后来江都宫变,隋炀帝死在了扬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康熙帝六次南巡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帝王巡游之一,经过扬州十二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乾隆曾于六次巡幸江南,每次都要到扬州府,且每次都驻跸多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文人士大夫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汉·董仲舒曾任扬州江都相十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骆宾王在扬州,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曌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唐朝诗人张若虚,扬州人。其代表作《春江花月夜》很可能创作于扬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李白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扬州名扬天下。还有人认为《静夜思》也是李白在扬州所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白居易、刘禹锡与扬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白居易离任苏州回长安时,刘禹锡卸任和州返洛阳,二人相约在扬州会面。这一年,他们都已五十五岁,在扬州进行了长达半月有余的游历。二人在扬州时分别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与梦得同登栖灵塔》《同乐天登栖灵寺塔》等诗。刘禹锡还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杜牧与扬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年三十一岁的杜牧受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之邀来到扬州,生活工作,大约三年左右,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如《赠别二首》中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遣怀》中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扬州三首》中的: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王播与扬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唐时期的著名宰相王播,年少时生活在扬州。那时他寄在到扬州惠昭寺木兰院的僧寮里。时间一长,寺院僧众厌倦他吃闲饭,开饭时不再通知他,王播在寺院墙上愤然题写了“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的诗句,然后离开。二十多年后,王播出任淮南节度使再到扬州,他到惠昭寺,发现自己当年题诗的那堵墙被寺僧用碧纱覆盖,感慨万千,又续写了两句“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成为一段文坛佳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大唐著名画家李思训曾在扬州做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思训:青绿山水开创人。唐高祖李渊的堂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南柯一梦”的故事发生在扬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徐凝与扬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朝诗人徐凝曾到扬州游历,并创作了《忆扬州》一诗,其中“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名句,将扬州月色之美推向极致,让扬州有了“月亮城”的美誉,也使“二分明月”成为扬州的代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1,欧阳修与扬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庆历八年,欧阳修任扬州知州。在扬州大明寺旁建平山堂,又在琼花观中筑无双亭。其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中:“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的句子,表达了他对扬州平山堂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2,苏轼与扬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苏轼一生曾多次往返于扬州,元祐七年,苏轼出任扬州知州,建谷林堂。在《西江月·平山堂》,以“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的句子,表达对欧阳修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3,秦观与扬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秦观,扬州高邮人,别号淮海居士,淮海古代即指扬州。熙宁七年,秦观得知苏东坡将经过扬州,模仿东坡笔迹在大明寺壁题诗一首,并署上苏东坡的大名,引起了苏东坡的注意,两人由此神交。十年后的元丰七年十一月,苏轼在扬州竹西寺为秦观题写真赞,传为文坛佳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4,孔尚任与扬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康熙二十四年,孔尚任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到扬州一带考察治理黄河,在隶属于扬州的兴化呆了三年。在扬州期间,孔尚任交结诗友,与当地文人频繁交往,冒辟疆曾专门从如皋跑到兴化和他同住一个月,为他创作《桃花扇》提供了很多素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扬州还有唐朝高僧鉴真大师,民族英雄史可法,清朝扬州学派、扬州八怪,清朝七大藏书楼之一的文汇阁等等,等等。说扬州道扬州,不如亲自下扬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发前筹备组三位小老师——19岁到二十岁刚出头的蓝天宇,王一帆,邓成悦温馨提示学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有人 各位老师晚上好,明天正式开始我们的扬州游学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月21日的行程如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晨:7:30酒店门口集合 7:40准时出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饭在酒店用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酒店早餐时间为早晨7:00开始~位置在酒店1楼咖啡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午:瘦西湖(南门—北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00~12:00🌟</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小时统一讲解游览;1小时自由拍照参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午:苏乡兰亭·扬州小馆用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2:20~13:30🌟</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大明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统一讲解游览1.5小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4:00~15:30🌟</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郑板桥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统一讲解游览40分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5:50~16:40🌟</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可法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统一讲解游览40分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6:55~17:40🌟(此馆时间不够,只是路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上:咬笼记用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7:40~18:25🌟</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坐船夜游运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40~20:00🌟</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返回酒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号下午16:24从无锡坐车到扬州东站。车程一小时左右。高铁窗外的风景➕扬州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扬州初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餐(33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1日7:40,晨起的月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站:瘦西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温馨提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00出发瘦西湖。从8点~12点游览4小时,先生统一讲解3小时左右,留1小时自由拍照的时间,从南门进北门出,我们到时候会在群里发集合的位置,12点北门集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车上为大家热心周到服务的蓝天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20到瘦西湖南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瘦西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称保障湖,总长约4.5公里,宽约13米至116米。乾隆年间钱塘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后,为其作诗一首:“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自此改名瘦西湖,南大门的牌匾则是由扬州的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孙龙父先生所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瘦西湖水道为历代扬州城护城河构成,清乾隆年间形成连贯、细长富于曲折变化的线性水体。其首尾多条水路与大运河相连,是大运河上独特的文化景观。瘦西湖反映了大运河对沿线城市经济文化的催生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讲瘦西湖南门对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问平泉草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湖山信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閟画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长联由近代扬州名士李鼎所撰,李鼎是清末名士,诗人、书法家,清末最后一批进士,号称“扬州第一文人”。而写这幅联的则是其女,扬州著名书法家李圣和,李圣和从小受家庭的影响,既能写诗,也能写书法,号称扬州女才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因为天地无私,所以春天的花,秋天的月亮都让我们去观赏,看春花秋月是不收钱的。所以任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那么春花秋月呀,山川草木啊,什么时候才是主人呢?只要你得闲,一切万物皆是你,皆是一切万物的主人,都可以让你留连,切莫问平泉草木,你不用去问是平泉还是草木,一切万物你都可以做主宰。湖山信多丽,湖山确实美丽呀,那些杰出的楼阁呀,幽静的亭台呀都是那么美。凭谁点缀呀?是谁去点缀她的呢?“到处别开生面”,指中华文化的文字点缀,所以说到处都别开生面呐,“真不减清閟画图”。閟是幽静的景色。瘦西湖亭台楼阁到处都别开生面,真是不减优美的画图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下文字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扬州市诗词协会秘书长、虹桥诗社社长徐乐解读,上联“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任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问平泉草木”,这幅上联主要是抒发一种潇洒自在的情怀,天地的风景本来就在那里,那些春花秋月的美好,都可以看作是属于自己的。至于“平泉”,也是有出处的,出自唐代的一名宰相叫李德裕,他的住宅名为平泉庄,精美绝伦,“平泉”就是从这里所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联“湖山信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閟画图”,也是有一种信步其中,悠然自得的情绪,下联中有两个字叫“清閟”,这两个字出自元代的一名画家叫倪瓒,他有一个山庄叫“清閟阁”,这里恰好和“平泉庄”相互呼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幅楹联写景、抒情、用典都非常优美。上联抒情、下联写景,情景交融,与瘦西湖良辰美景,清静幽邃的氛围十分契合。所以这样一幅楹联出现在瘦西湖的南大门,名人、名联、名园,交相辉映,也展示了扬州瘦西湖独特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附北门西门东门对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门对联</p><p class="ql-block">院含白塔五亭湖光美景;</p><p class="ql-block">门对蜀冈翠嶂山色风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潘慕如 题 张森 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门对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堤花柳全依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路楼台直到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沈觐寿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门对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山隐隐,碧水迢迢,径草新生长短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丹阁巍巍,朱栏熠熠,园花竞绽浅深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讲心静下来,有游性,才能做湖光山色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讲: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扬州美誉天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扬州市古称“广陵”“江都”“维扬”,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称扬州,并延续至今。扬州市历史悠久,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吴夫差十年(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始,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扬州处于江苏的中部,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中心地区,这里水乡环绕,扬州是一个纵向走向的一个古城,南北25里,东西17里。扬州古城处在北纬是32度到北纬33度之间,成都大概是北纬的30度,所以到31度它比成都高一点点,其实气温是差不多的,重庆是北纬28度,所以它比重庆要冷一点,大概是这个温度上,所以它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阳光很好,它的降雨量非常丰富。一般来讲冬天比较长,差不多有4个月的样子,夏天还有三个多月,其他的春秋,基本上是相等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扬州还多水,河流一共是1111条,所以扬州1000多条河,长江和淮河都在这里相会,它是长江与淮河的相会之处,中国古代四大河流: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淮河在古代也称水,在古代,只有长江黄河。江是特指长江,河是特指黄河,所以古人文章里边儿写江都是长江,写河都是黄河,除此以外都称淮河,古代称淮水,济河称济水,所以中国古代四大河流,长江黄河,淮水,济水,淮河它是第三大水,它的起源在河南,流经湖北、安徽,最后到江苏,从长江入海,所以淮河与长江的交汇就在江苏,长江在江苏扬州是横着流过去的,差不多有1200里,也就是说长江流过了扬州有1200里,而淮河流经的扬州是280里,种植水稻是非常密集的。扬州东边是江苏的泰州,西边是安徽的滁州,就是欧阳修写的《醉翁亭记》里的滁州,滁州南边就是镇江,长江的对岸就是镇江北边的淮安,扬州在泰州、苏州、淮安和镇江之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历史上来讲,扬州在炎黄时候,就是淮夷居住的地方,因为古中国在中原以外有东夷西羗南蛮北狄,这个东边的少数民族淮夷徐夷。后来全部都被周公东征时赶到日本去了,所以说扬州的土著是现在的日本人、韩国人。那时候扬州就开始种水稻了,这个地方是江南的富庶之地。武王分封了72个诸侯,其中53个异性诸侯,当中就有邗国,后来到了春秋时候,吴王夫差建吴国时最早就建了邗沟。邗沟就是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邗沟就是沟通长江和淮河的最早的人工运河,所以全中国最早的运河就是邗沟就在这个地方。越国灭了吴国,楚国又灭了越国,所以最后这个地方被楚国所有。到了楚怀王十年(前319年)就开始营建邗城,把邗沟这个地方修建城池,取名叫广陵,所以扬州啊又称广陵,是在楚怀王四年的时候,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设郡县制,所以这个地方又叫广陵县,归九江郡管,九江现在是在江西的九江,但是在秦始皇设郡县的时候,九江是一个大郡,管江苏这一带。到了隋炀帝,隋文帝时期,隋朝两个皇帝,文帝和炀帝一共36年,文帝的开皇9年(589年)第一次把广陵改为扬州,隋炀帝大业年间又把这个扬州改为江都。到了唐高宗时候,又把江都又改为扬州,从此以后就一直叫扬州,一直叫到今天,所以说今天的扬州它有三个区,三个县,一个是广陵区,一个是邗江区,一个是江都区,这三个都是故。另外还管三个县,一个是宝应县,一个是高邮县,一个是仪征县。高邮,仪征这些地方,自古以来都是出名人的地方,文化名人,高邮出了很多名人,清朝有名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清代经学大师,以“高邮王氏学”著称。王念孙著有《广雅疏证》,王引之代表作有《经义述闻》,他们的学术成就对训诂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两个都在朝中为官,做过几任尚。还有大家熟悉的民国时的著名作家汪曾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仪征人阮元,清代官员、学界的泰斗,大经学家,史学家,活了86岁经学家,字伯元,号芸台,在考古、训诂学、金石学等领域有重要贡献,曾任山东、浙江学政及漕运总督等职。阮元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先后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供职,并出任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身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所至之处,以提倡学术、振兴文教为自任,勤于军政,治绩斐然。晚年官拜体仁阁大学士,致仕后加官至太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阮元去世获赐谥号“文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阮元提倡朴学,曾罗致学者编书刊印,主编《经籍籑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于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亦多有建树,史称其“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是乾嘉学派晚期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扬州学派的柱石。生平著述丰富,撰有《揅经室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等三十余种著述传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到了唐朝,扬州已经是富庶繁华之地,这个商贸船只非常的富足,所以才有李白写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朝的大诗人杜牧,在扬州做了三年的幕僚,写了很多大家熟悉的跟扬州相关的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他在扬州做幕僚的时候爱上了一个13岁艺妓,写了“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娉娉袅袅是形容女子的美貌姣好,青春靓丽,13岁的女子豆蔻梢头,豆蔻是一种花,像那个豆蔻梢头的二月花,很美丽,青春纯洁,“春风十里扬州路”,扬州亚洲的季风气候很多,风吹柳絮,亭台楼阁,勾栏瓦市都有垂帘挂起,一个一个的歌妓舞妓,一个个都美得很,在十里扬州的所有歌馆的垂帘之间,没有一个像他爱上的这个13岁的这个女子那么美,这是杜牧作别这个女子的时候的事。唐朝还出名了一个著名的高僧鉴真和尚,6次东渡,最后一次他登录成功了,就是从扬州瓜洲古渡到长江出海的,前面5次都失败了。我们下午到了大明寺,再讲他做过大明寺的方丈时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居易也有很多写扬州的诗。特别是初唐时候有一个扬州最有名的大诗人的张若虚,他的两首诗,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全唐。到了宋代的时候,扬州作为两淮的盐业专卖,这里是一个盐业大商贸的汇集之地,两淮在宋代把这个江苏它分为东北和西北称为两北之地,淮安淮阴也称为两代,所以江淮,因为长江与黄河,它是淮河在上,长江在下,那么这个淮河和长江之间就称为江淮之地。所以说这一带一直出海,他都称江淮。江淮之地到宋代已经是非常繁华了,秦观秦少游,也是扬州人,欧阳修在杭州做了11个月的官,11位的扬州太守,苏东坡在这里也做了一年的太守,他们在这里做官,都写了很多诗文。北宋亡,南宋偏安江表。表就是外长江以外就叫江表。所以偏安江表以后,扬州在长江的北岸,就成为了这个南宋和北方金国的对峙之地,这里成了前线,成了战场,所以南宋高宗赵构曾经在扬州暂住过,促进了扬州的繁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后期扬州完全成为和军金人对峙的战场,是岳飞,韩世忠,刘琦都转战于扬州,所以南宋的时候,扬州就凋敝了。到了元朝以后,元朝的郭守敬是大水利学家,大修运河,整治运河。经过南宋的战乱,江淮这一带,扬州的运河很多地方都堵塞了。所以元朝修京杭大运河,隋炀帝修的运河是从涿郡一直修到杭州,但是元朝的都城在北京,所以说元朝又重新修大运河,又把通济河这一段和山东一直到江淮全部联通,重新修京杭大运河的时候,就整治杭州运河,到元朝时候扬州又得以恢复。到明朝的时候,江淮这一带就无比的富庶。元朝著名的大学家关汉卿,出生扬州,还有著名的元朝杂剧家写《高祖还乡》的睢景臣,也是扬州人。元朝,扬州戏曲都非常兴盛了。到了清代,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康熙六下扬州,康乾皇帝共来扬州12次,大大促进了扬州的繁华。现在瘦西湖两岸都是清朝的盐商,他们大盖宅子修园林,希望乾隆皇帝御临,康乾盛世下江南好多次都来了扬州,所以扬州就成为了全天下最富庶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代,天下最繁华的第一个是开封,第二个是成都,第三个就是扬州,所以说北宋扬州是天下的第三大都市。到了明朝时候,扬州是中国的第八大城市。清代因为盐商扬州成为最富庶的地方,清朝在这里设了盐道,设了漕道。清朝的道台老爷,就是专门管粮食的运输,盐道老爷就是专门管盐业的,这里叫“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清代形成了著名的扬州学派,出了大量的大学者,如阮元、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都是扬州人,另外书画之家也云集扬州,所以说在康乾时候出了著名的扬州画派,其中以扬州八怪名满天下。清末到民国的,整个中国的画风都受扬州画派的影响,什么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无不受到扬州画派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扬州八怪是定居在扬州的8位大画家——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第一个就是郑板桥,他在山东做过两个县的县令,还有扬州画派的核心人物金农。清代,咸丰年间扬州遭了一次大劫,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把扬州州作为战场,所到之处烧杀,因为太平天国是反对儒家的,反对道教,反对宗教,反对佛教,所以说太平天国所到之处,所有的寺院,道观,祠堂通通烧光。扬州的名胜古迹基本毁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漫步在如诗如画的瘦西湖边,岸边的柳丝如线,桃花如面,玉兰如仙,银翘花黄得目眩,李花白得如雪片,美人梅粉艳姣好,柔情缱绻,先生随口念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铁马秋风寄北,杏花春雨江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烟花三月的扬州岂止是风景无限,且待先生带我们深度游扬州。</p> <p class="ql-block">春江水暖鸭先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日长堤春柳亭两柱悬挂着的是,王板哉所书前人集句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佳气溢芳甸;(赵孟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宿云淡野川。(元好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飞絮一溪烟,凤艒南巡他日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亭千古意,蝉嫣西蜀子云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为清光绪道员陈重庆之手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画船摇破涟漪绿,梦里江南水上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瘦西湖是宋元明清护城河层层连接起来的,清代完全形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徐园是我们从瘦西湖南门进来的第一个园子,此为大军阀徐宝山的私人园子,门头题字的是在扬州有名的书法家吉亮工,是晚清民国时期扬州最具代表性的书画家之一,他以狂草著称,许多人都以得到他的一幅书法作品为荣‌。说起风先生(人称为疯先生)为此园题字,有一段趣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徐宝山虽为大军阀,而且在当地颇有影响,势力也非常大,但他多次让风先生为其园子题字,风先生总以各种理由予以推脱,使徐宝山非常难堪,愈发想方设法取其字,而总无法得到。这个风先生也颇有些文人的骨气,不愿与大军阀为友,更不愿在其园头上留下自己的笔迹。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徐宝山虽大为恼火,但对这一介书生,他也毫无办法。其一下人虽说:这好办。他知道这位风先生虽为人高傲,但有一嗜好,就是喜欢饮酒,而且逢酒必醉。这位下人于是请风先生到院子来喝酒,风先生不知是情,也就欣然前往。酒过三巡,这位下人对风先生大肆恭维:一直久仰先生的才华,但还没有先生的墨宝,先生能否为写上一副字?风先生说:这有何难?遂笔墨侍候。问要写什么,下人说就写上"清风徐来,春色满园"。风先生大笔一挥,行书四字"清风徐来",这时猛吹过一阵清风,风先生的酒劲一下子醒了大半,他发现自己上了人家的套,人家取出这八字中的二字不就成了园名了吗?但又不能写一半就不写了,怎么办?他眉头一皱情上心来,后四字马上变成了草书,心想不能在园名上用吧?但徐宝山也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好用上了这两个字,所以园名一为行书,一个草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风先生虽然发现上了人家的当,但也无可奈何。但经别人指点,徐宝山发现这"徐园"二字还有问题,一个是"徐"字中间的一竖是出头的,是错字,一是园中间是一虎字,外边也不是一正规的口字,这不是说徐某人是笼中之虎吗?于是对风先生问起罪来。风先生也能自圆其说,徐字出头,说明不是人下之人,总有出头之日。至于圈中之虎,是说在当地是一头猛虎,说明势力大啊。徐宝山听后点头称是,一场风波总算过去了,这园上的二字也就一直沿用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徐园构筑于"桃花坞"旧址,位于瘦西湖长堤春柳北端,原清初韩园桃花坞故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园中有黄石叠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内有池塘,池水与湖水相通。过池是馆轩,取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意,而称听鹂馆。此外有春草池塘吟榭、疏峰馆等景。听鹂馆前陈列铁镬两具,相传为南朝箫梁时镇水之物,并立有《铁镬记》碑文,相传是南朝梁时期的遗物,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鹂馆外楹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绿印台痕留鹤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流花韵爱莺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陆润庠撰并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波蘸绿岸堪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色迎人秀可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陆游诗,阮元撰并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鹂馆内楹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斗酒双柑三月烟花来胜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湖光山色四时风物待游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圣和撰并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草池塘吟榭楹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落青山飘古韵,(杜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绿波春浪满前陂。(韦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章炳文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联:出自杜牧《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楼书怀》诗:“笔落青山飘古韵,帐开红旆照高秋。”“笔落”《扬州画舫录》作“碧落”,误。意思为:青山如笔,蓝天如纸,运笔生风,飘然而有古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联:出自韦庄《稻田》诗:“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罢亚肥。” 陂,池塘。下联说,绿波如染,春浪如锦,波光粼粼,布满眼前的陂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疏峰馆楹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重碧树笼春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桁晴山倒碧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集韦庄诗句,许慎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联:出自韦庄《中渡晚眺》诗:“千重碧树笼春苑,万缕红霞衬碧天。”千重,千层,描述树之繁茂。春苑,犹春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联:出自韦庄《灞陵道中作》:“春桥南望水溶溶,一桁晴山倒碧峰。”桁(héng),衣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亭桥,别名莲花桥,是扬州市的地标建筑之一,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有“中国最美的桥”之称。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通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亭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而建五亭桥。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清咸丰五年(公元1856年),五亭桥毁于兵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21年(公元1933年),邑人筹资重建五亭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22年(公元1934年),五亭桥落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0年,重修五亭桥桥亭,桥为青条石砌筑,正桥平面呈“工”字形,南北两引桥下各为半拱,桥墩列四翼,各有三拱,正侧共十五个桥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人黄惺庵赞道:“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杜牧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扬州画舫录》中有记载五亭桥:“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金山由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金山,原名长春岭,是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为瘦西湖中一小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于清代中叶。当时扬州豪绅为了打通瘦西湖至大明寺的水上通道,在瘦西湖之西北开挖了莲花埂新河,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这就是今天的小金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金山四周环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顶有“风亭”一座,是全园最高点。小金山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为一方亭,名“吹台”。相传乾隆皇帝在这里钓过鱼,因而又叫钓鱼台。钓鱼台三面临水,各有圆门一孔。从钓鱼台前右侧看去,正中圆洞恰好收入“五亭桥”一景,左面圆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俨然两张独幅画面,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钦佩。月观是临湖建筑的厅堂,四面皆为格扇,堂后是桂园。当8月桂花盛开之际,推窗赏月,清香四溢,天上水下两月同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弹指皆空玉局可成留带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翁同龢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玉局眉州道观,代苏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小金山”的名字,还有着一段来历:说是有一回扬州和镇江的两个和尚闲聊,镇江和尚说:“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扬州的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两人就下棋打赌。结果扬州的和尚棋高一着,此景定名“小金山”,并在庭中挂了这样一副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只用了一个“小”字,就把镇江的“金山”引渡过来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湖上草堂楹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莲出绿波桂生高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桐间露落柳下风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木逢春</p> <p class="ql-block">乾隆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玉版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讲:传说乾隆皇帝来到瘦西湖,腰带掉于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桥的名字来源于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湖西水碧春无际,南桥飞阁布烟霞。玉版桥边花正开,醉把春风作主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钓鱼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乾隆皇帝钓鱼,盐商为了让乾隆高兴,买了很多鱼放在里面。还派渔夫潜到水下,把鱼放在鱼钩上,乾隆皇帝一高兴就大大封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乾隆皇帝游瘦西湖。游着游着就说没有北京的永安寺白塔(36米),乾隆皇帝刚说完第二天一早盐商就用盐一点点堆积起来,外面用纸糊上固定,白塔高27.5米,下面是一个束腰的须弥座式塔座,喇嘛塔塔基,须弥座,纳虚拟与芥子(小),指世界的中央,释迦牟尼佛无比的大,坐在世界的中央。中层形似花瓶,塔身塔肚象征大肚能容。上层则是圆锥形塔刹,有13层圆圈,象征佛教的“十三天”。塔刹的顶部有一个六角形宝盖,每个角上都悬有风铃,上面托着一个铜质的葫芦形塔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塔最早建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突出的地方叫突涩,中间凹进去的叫束腰。后来被西藏的藏传佛教吸收,到了元朝。蒙古人非常信仰藏传佛教,明朝的国师叫88,也是葬生,整个元朝篮板叫兴盛,南马塔就在中国大大兴起,也叫金刚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盐商江春募捐重新修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咸丰年间基本上被毁了,后来又重新搭建。现在基本上是八九十年代重新修的,咸丰年间基本上被毁了,后来又重新搭建。现在基本上是八九十年代重新修的对子很多是古对,有的保留在博物馆把它刻出来,有的是今人撰写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讲起徐志摩的侄儿陈从周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其作品涵盖园林理论、书画、诗词等多个领域。著有《说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芍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月份芍药就大片大片的开了,现在还刚发嫩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琼花扬州市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四桥旁边的熙春台,全是琉璃瓦,按皇宫的规格修的,熙春台的名字源自《道德经》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意为众人兴高采烈,如同参加盛大宴席,如同春天登台眺望美景。“熙熙”有和乐之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熙春台最初由安徽歙县盐商汪廷璋于清乾隆二十二年至三十年(1757—1765)间建造,是乾隆皇帝的扬州行宫之一,又名“五云多处”。熙春台是为乾隆皇帝祝寿而建,因此又名“春台祝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熙春台”三个字是由舒同先生亲笔题写的‌‌‌。此外,熙春台二楼檐下悬挂的匾额也是舒同先生所写。‌启功‌先生则书写了熙春台两侧的楹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舒同何许人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是中国书法协会的创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风十里,繁花似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篆刻大师邓石如撰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卷神游千载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垂帘心在万山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邓石如(1743年-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岸青山,半湖春水,二分明月,数点梅花。四季都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玉瓦逐梦造城郭,浅黄青绿映楼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 ,台阶24级,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因为杜牧在扬州州做了三年的幕僚,写有《寄扬州韩绰判官》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与杜牧诗形成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下摘自景区介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四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四桥是一座由山涧栈道、单曲拱桥、三折平桥和吹箫亭相连而成的组合桥。山涧栈道由黄石垒成,雄浑古朴。单曲拱桥为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选,似霓虹卧波;此桥长24米,宽2.4米,栏杆24根,上下各24级台阶,与二十四对应。栏板上彩云追月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溯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体现云、水、月、花,与“二十四桥明月夜”意境相映。</p><p class="ql-block"> 先生得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廿四桥上人在望,瘦西湖醉花柳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站在桥上得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头一望春山色,熙春台在画图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纷纷与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美人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静香书屋——扬州八怪金农的故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创造了漆书,如涂漆一样书写,厚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然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上碧桃和露种,门前荷叶与桥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飞塔云霄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斋竹树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静香书屋几字就是金农典型的漆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壁流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春流水湾湾好,明月随人处处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石壁流淙”,坐落于瘦西湖万花园北面区域,并由北至南连接“静香书屋”、“二十四桥”、“白塔晴云”、“五亭桥”等景点,形成“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绵延不断的湖上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壁流淙”还有一个名字叫徐氏别墅。“徐”是徐赞侯,祖籍歙县,在扬州贩盐发家,成了大盐商。“石壁流淙”就是他们家修建的宅子。据记载,乾隆乙酉年间,乾隆来到这里,看到景色如此美丽,亭台楼阁中间,假山瀑布、繁花绿柳……于是给它起了个名字:“水竹居”,并御笔一挥,题下上面这首诗。可见,当时徐家的这个别墅“石壁流淙”多么让人惊叹。“石壁流淙”是万花园主景之一,据《扬州画舫录》载,“石璧流淙”为清湖上二十四景之一。描述的淙流,是水汇聚在一起,由高向低冲击,形成瀑布。其悬瀑下落快如风,声响像雷鸣,临水时水花向四面飞溅,蔚为壮观。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指出《红楼梦》中最主要景点怡红院就是以扬州水竹居作为蓝本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晚期,“石壁流淙”颓败于战乱,至今胜景不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坐在流水边小憩得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乱石堆山飞瀑出,流淙扑面暗风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扬州无山,都是石头堆成。明天去的个园就是堆石成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桃绿柳垂檐向,碧石青苔满树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乾隆皇帝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色清依榻,竹声凉入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风信子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路过扬派盆景博物馆,只在外面看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绿云亭旁,游客在与绿头麻鸭互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2:12出北门。12.30坐车,将近1点到扬州小吃吃午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坐在我旁边的旅拍小伙介绍扬州特色菜——杂素、大煮干丝、百叶烧肉、狮子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游程:大明寺、郑板桥博物馆,史可法陈列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点出发去大明寺。2:20到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站♥大明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照大明寺石碑时发现下面写有“平山堂”几字,就在心里问“怎么叫平山堂”呢?后面才得知缘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皇帝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1980年,大明寺恢复原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朝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使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物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明万历年间,扬州知府吴秀重建大明寺,崇祯十二年漕御史杨仁愿再次重修。清康乾盛世,大明寺扩建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巡游扬州,改题“法净寺”。然而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扬州,法净寺毁于战火之中。同治九年(1870),重建法净寺。(扬州很多古建筑都毁于天平天国,大多都是同治九年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邑人王柏龄(字茂如)一度重修寺庙。民国三十三年,大明寺住持昌泉禅师与程帧祥募集资金,由王靖和董理工程,重修庙宇佛像。1951年修建寺庙。 1957年8月,法净寺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又重修寺庙。1966年,文革浩劫时期,“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要砸烂寺庙佛像。出于周恩来总理的电谕,要坚决保护大明寺文物古迹。地方政府采取封闭庙宇的措施,因此寺庙才幸免于难。 1973年,鉴真纪念堂建成。由梁思成先生设计的,这是梁先生的最后一次设计。1979年3月,寺庙全面维修,所有佛像贴金箔,此后至今寺内香火不断,中外宾客云集于此以祈求吉祥。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又将“法净寺”复名为“大明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叫平山堂呢?因为这个大明寺,是扬州的最高处了,站在这个平山堂上,万山金宇,一切的野山都跟堂一样的平了,所以平山堂就成了欧阳修在这里流连忘返的地方,欧阳修离开了扬州以后,刘敞在扬州知州任上时,欧阳修为他设宴饯别,并在宴席上赋词一首,表达了对刘敞的钦佩和送别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欧阳修是苏东坡的老师,苏东坡进京赶考是欧阳修看了他的卷子,说苏东坡是个人才,苏东坡对欧阳修充满了感激之情,后来苏东坡又写了一首《西江月·平山堂》怀念恩人欧阳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朝,大家熟悉的最有名的高僧是玄奘,除了玄奘以外呢,就是鉴真大师,玄奘是到西天取经回来,鉴真法师是东渡传法到日本,一个是取法,一个是弘法。鉴真大师是律宗泰斗,他14岁就出家为僧,后来又由长安到洛阳,学了佛法后回到大明寺,他生于武则天4年(688年-763年),俗姓淳于,江苏扬州人,被誉为“日本佛教的奠基人”。‌活了75岁,他经过了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等6个皇帝。他是62岁到的日本,在日本去世,在日本过了13年。鉴真和尚在54岁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代宗师了。鉴真54岁那年,即742年,鉴真应日本留学僧荣叡和普照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传播佛法。他们专程从日本到了这个扬州。到大明寺来恭请鉴真和尚东渡,鉴真法师也想把这个大唐的戒律传到日本,所以他的下决心要去日本,可是他走了5次都失败了,最后一次才成功。他从54岁都渡到最后成功花了8年的时间。62岁这一年成功东渡。他到了日本的奈良。当时日本的天皇,皇后,皇太子都归在鉴真大师的门下。‌鉴真大师为日本天皇做了以下几件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帮助建立受戒仪式‌:鉴真说服日本天皇在东大寺设立戒坛,为几位皇室成员以及数百名僧人受戒,重新建立了日本受戒传律的规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播中医学‌:鉴通晓医学,精通本草,他将中国的中药鉴别、炮制、配方、收藏、应用等技术带到日本,并传授医学,热忱为患者治病。他在日本医药界享有崇高的威望,被称为汉方医药始祖,日本之神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播佛教文化‌:鉴真带去了大量佛经,并对流传在日本的佛经进行了校对。尽管他双目失明,但仍通过听人诵读来指出佛经中的错漏,对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播建筑艺术‌:鉴真对庄严的佛寺建筑艺术非常感兴趣,他在日本传播了中国的建筑艺术,对日本佛教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把中土的营造建筑学、雕塑、壁画、做豆腐、茶叶、酿酒的技术都带到日本,现在日本奈良的东大寺和唐招提寺保留了唐代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鉴真大师在75岁的日本圆寂以后,他的弟子们就用丝绸做了一个鉴真法师等身塑像供奉,是日本的国宝,一直传到现在。1980年的时候,为了促进中日友好,就把鉴真大师真身塑像运到中国,运到了北京和扬州,让四众弟子来瞻仰。所以1980年为了迎接鉴真大师真身塑像,将法净寺改回大明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寺内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鉴真纪念堂、欧阳祠、谷林堂、平山堂、栖灵塔、卧佛殿、钟楼、鼓楼、戒台、西园、(康熙碑亭、乾隆碑亭)、天下第五泉等名胜景点,以淮东第一观而闻名天下,古有扬州第一名胜之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鉴真纪念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鉴真(公元688-763年),古扬州江阳县人,唐代律学高僧,中日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舍身弘法历时十年,六次东渡日本,是日本的“文化恩人”“律宗始祖”、“医药之祖”。1963年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两国商定建造鉴真纪念堂,纪念堂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粱思成参照鉴真在日本唐招提寺金堂设计,于1973年动工建设,造型典雅古朴,保存了唐代的建筑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摘自景区介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鉴真纪念堂楹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联写鉴真和尚,下联写欧阳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年宝刹崇德高范正道般若大明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代文宗华章妙词风流宛在平山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鉴真纪念堂坐落于扬州市古大明寺内,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参照日本奈良县奈良市五条町的唐招提寺设计,纪念堂风格典雅古朴,保存了唐代的建筑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3年正值鉴真圆寂1200周年之时,中日双方商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和日本佛教首领大谷莹润分别代表两国鉴真纪念委员会,商定在扬州建造鉴真纪念堂,主体建筑于1973年动工,1974年竣工,以纪念对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鉴真大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段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纪念碑是梁思成一夜之间设计而成的,完成设计后,梁思成高兴地告诉陈从周教授,说是我国传统的纪念碑以竖碑为多,碑面光滑,天花饰边框,而鉴真纪念碑采用横式,周围边框突出,中间阴文镌字,正面为郭沫若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郭沫若对鉴真有诗赞曰:“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背面刻赵朴初在纪念堂奠基典礼上写的文章。这就打破传统格局,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有了时代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纪念碑底座的花饰采用莲花座作底,莲花座托碑,因莲花独具神圣,正如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所赞:“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空外直,不枝不蔓”,且莲的丝长(思长),象征佛教思想普度天下众生,所以莲花一直成为佛教的象征。莲花座之上有卷叶草为主题的纹样花饰,原来梁思成在快设计完毕时感到“唐”这个字不好体现,陈从周立刻提议用该草为纹饰,因其是唐朝特有的草,以象征鉴真生活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殿前石灯笼是1980年鉴真坐像回归故里时,时任唐招提寺住持森本孝顺长老所赠,和唐招提寺中鉴真墓的石灯笼是一对,两处灯笼内烛火长明不灭,象征中日两国友谊地久天长、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文物太平天国全部烧光,同治9年才重新修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朴初题——风月同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年建筑经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鉴真纪念堂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设计,他接受任务后专程赴日,参观奈良唐招提寺和日本其他一些古建筑,回国后,又对我国唐代庙宇建造风格进行研究。他曾多次来到大明寺内,勘察现场,落实规划布局,经过反复酝酿、集思广益,最终决定纪念堂的正殿仿照唐招提寺金堂的样式。唐招提寺金堂是鉴真大师当年亲自设计,保持了中国盛唐的建筑风格,又融合了日本当时建筑的特点。如今,纪念堂仿照金堂,其用意是体现中日文化的相互交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受空间位置的影响,梁思成先生将原先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的金堂,缩减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金堂的总面阔为28米左右,鉴真纪念堂正殿面阔18米。原金堂左右无毗邻的廊屋。梁思成先生为创造一种唐代佛寺的气氛,结合扬州当地寺院风格,在正殿与碑亭闻以抄手回廊连接,形成一个古香古色的宽敞庭院,雅静而又壮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纪念碑是梁思成先生一夜之间设计而成。我国传统纪念碑以竖碑为多,而鉴真纪念碑采用横式,打破传统格局,具有时代感。纪念碑的底座采用莲花样式,以示神圣。莲花座之上,有以卷叶草为主题的纹样花饰,因其是唐朝特有的草,象征鉴真生活的年代。鉴真纪念堂的建造,肇始于1963年,建成于1973年11月。1984年获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优秀设计一等(一级)奖”,并获国家计划委员会。2016年,这座百年建筑经典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颁发的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章。2004年,入选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华百年建筑经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摘自景区介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山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中峰大明寺内。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当时任扬州知府的欧阳修,极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平山堂是专供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宋叶梦得称赞此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山堂于元代曾一度荒废,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重新修葺。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山堂毁于兵火,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堂上有一幅徐仁山集句题平山堂联对此作了形象的描绘:“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风景这里独好。宋代苏门六君子之一的秦观有诗赞美:“栋宇高开古寺间,尽收佳处入雕栏。山浮海上青螺远,天转江南碧玉宽。雨槛幽花滋浅小,风卮清酒涨微澜。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而同时的叶梦得则直称“壮丽为淮南第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讲,当年欧阳修将文人学士集在一起。就到瘦西湖上去摘荷花,一朵一朵荷花摘下来以后就击鼓传花,每个人把荷花摘一瓣,我摘一瓣就交给你,你再摘一瓣交给他,花停在谁手中了,谁就喝酒作诗,这就叫击鼓传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山堂后来也成了欧阳家祭祀欧阳修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堂内抱柱对联‌: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檐口抱柱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两副楹联告诉我们,欧阳修建平山堂的目的,一是赏景,二是喝酒 。欧阳修在他的散文名篇 《醉翁亭记 》中也说得非常明白 :“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幅写错字的匾额,“风流宛在”是光绪初年,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在平山堂游赏之时,追慕“文章太守”欧阳修八百年前在平山堂上的风流雅事,而手书的“风流宛在”四个大字。其中,“流”字上面少一点,“在”字下面多一点。指的是中国文人的风流——玄心、妙赏、洞见、深情多流传以来一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神奇的一幅欧阳修的画像,不同角度,眼神都跟随你。跨越千年的眼神,你接到了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东坡建的谷林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东坡纪念老师写的词西江月・平山堂(见前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意岂因今古异,山光长在有无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朝皇帝弘历所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鹤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光绪十九年(公元一八九三年),大明寺的住持星悟和尚在平山堂前的鹤池内放养了一对白鹤。不幸的是,雌鹤因足疾而死亡,雄鹤见状,昼夜哀鸣,最终绝粒而死。星悟和尚被这对白鹤的深情所打动,便将它们葬在了寺内,并立下了鹤冢。</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五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50从大明寺出来,坐车。准备到史可法纪念馆和郑板桥纪念馆。但因为时间不够,我们路过史可法纪念馆,步行到郑板桥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午九点多到达的女儿说纪念馆马上要关门了,她在郑板桥纪念馆门口等我。一见我就扑上来拥抱,先生纳闷:他乡遇故知?我赶紧介绍是我女儿专程从河北来扬州见我,一起旅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站:郑板桥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勑赐天宁禅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始建于东晋,相传为谢安别墅,后由其子司空谢琰请准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武周证圣元年(695年)改为证圣寺,北宋政和年间始赐名“天宁禅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洪武年重建,正统、天顺、成化、嘉靖间屡经修葺。清代列扬州八大古刹之首,康熙帝南巡曾驻跸于此。乾隆帝二次南巡前,于寺西建行宫、御花园和御码头,御花园内建有御书楼——文汇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宁寺,被列为扬州八大古刹之寺的石碑镶在山门正上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扬州天宁寺是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但它的历史到底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最早的说法,是说唐代柳毅舍宅造寺,这个柳毅就是唐代传奇《柳毅传》中的主人公。柳毅是小说中的人物,我们也许不必深究。普通的传说,是东晋时谢安捐出别墅建寺,以供尼泊尔僧人佛驮跋陀罗在此翻译《华严经》。但是,对这一说法学者也有不同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较可靠的说法,应该是《宝佑惟扬志》所记载的,天宁寺始建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以年号为名,最初称为“证圣寺”。《宝佑惟扬志》是宋代编纂的扬州志书,与建寺时间较近,当时寺庙的名声又很大,当不会有太大出入。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证圣寺改名“兴教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扬州天宁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全国重要州府均建“天宁寺”,所谓“建寺”也包括将原有的寺庙更名,于是赐予此寺“天宁禅寺”之名,从此沿袭。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天宁寺,来历就在于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郑板桥在30岁后到扬州卖画谋生,由于生活拮据,他曾在天宁寺寓居,并在寺内结交了许多朋友。郑板桥与扬州大盐商马秋玉相识,并在其邀请下到天宁寺下院的别墅“枝上庄”小住数十天‌1。这段经历不仅让郑板桥的生活有了转机,也使天宁寺成为他重要的生活痕迹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天宁寺内设有郑板桥纪念馆,详细记录了郑板桥的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宁寺内部建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往里面走就是郑板桥纪念馆。郑板桥,“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他多才多艺,诗书画三绝。他爱画兰竹,摇曳多姿,名播中外;他自创“六分半书”,熔真、草、行、隶于一炉;他擅写诗词、道情,“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至今还在人们口头传唱。他也曾是一个幼年丧母的“麻丫头”,两度丧子的父亲;一个狂狷的书生、教书匠;一个鞠躬尽瘁的七品父母官,百姓的朋友;一个与当局不合作的“糊涂”人;一个乐善好施的佛教徒;一个两度卖画扬州的穷画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纪念馆里的故事是关于一个两百多年前的艺术家,也是关于一个命途多舛的普通人,它将带你走近真实的郑板桥,一段悲喜人生,一个绝代传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时间紧,我们刚进来,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就在催我们要闭馆了,我就把图片呈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难得糊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匆匆看完展陈内容,大家就坐在天宁寺内空地上听先生娓娓道来郑板桥的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间来不及,今天原计划游学的史可法纪念馆改在明天。(天宁寺与史可法纪念馆走路两分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饭后,6:25出发去便益广场游船码头,夜游运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回一个小时,去程看表演,回导游讲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夜我们一起泛舟于古运河上,通过这场大运扬州古运河行进式游船演艺项目,让我们穿越时光,共赴一场扬州运河的醒梦之旅。为什么说这场表演叫《大运扬州》?因为扬州是世界运河之都,大运河原点城市,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扬州共有10个遗产点,6段遗产河道被列入其中,堪称大运河沿线城市之最,而去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所以特别推出了这场《大作扬州》古运河行进式游船演绎,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条运河的悠久历史,运城运河文化中精神和力量,让我们一起来扬州行大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伐齐称霸中原,在这里开凿邗沟,邗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而扬州则成为了与运河同龄的城市,有着2500多年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刚刚我们在这里邂逅了乾隆皇帝,历史上康熙、乾隆两位帝皇经6次单行六下扬州。因为扬州繁华盛大,运河是漕运之河,清代扬州建筑大运河特殊功能,并用盐商销售专营地位衍生集团,开始形成旗舰生资本,达到七八千万两之多,约为清乾隆37年中央财政收入两倍,可见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漕运之河,更是一条财富之河,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扬州时评价到杨千百年来运河滋养的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和幸福之河,在此也祝愿各位可以在扬州走一走财富的运,幸福的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盐商们为了迎奉皇帝南巡,不惜挥毫万金在这里修行宫、建园林、搭戏台……扬州在运河的滋养下孕育出了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弹词、扬州园林,繁华盛景自此而起。在此营造宅园和会馆,这里有贾氏庭院,廖可亭,盐商住宅,湖南会馆,湖北会馆,安徽会馆,而在诸多园林当中最出名的莫属于晚清帝议员之称的何园,他在140年间先后走出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其中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王承书和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就是原主人何芷舠的曾外孙女和曾孙,可谓是成就了宏伟事业的栋梁之才,也走出了事业的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也遇到了诗仙李白,他的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让无数人对扬州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与向往,没有来过扬州的人,也一定在唐诗当中听过扬州的名字。唐代诗人当中李白,杜甫,白居易,骆宾王,张若虚,王维,柳宗元等等都曾来过扬州或曾写下扬州的诗篇,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十年一觉扬州梦”,“谁知竹溪路,歌吹是扬州”,这些都是对于扬州的真实写照。运河的开通使扬州成为了沟通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也成为了全国的经济首富和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眼前的这段运河,是唐代宰相王播开挖的七里港星河的一部分,游船在这里绕扬州城折一个相近90度的弯,人们称这里河道为大水湾,在成型左手方向,我们以前所看到这块区域就是大水湾商业街区,这里的夜景曾登上2021年联合国邮票封面,如今的这里是集传统美食国潮剧场,好文化遗产等多元业态提升,再现了古运河第一湾的繁华烟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段运河的沿岸,有世界四大宗教活动的著名场所琼花观(西汉·道教);高旻寺(隋代·佛教)、普哈丁墓园(宋代·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堂(清代·天主教);有反映扬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筑的遗址水斗门、龙首关(钞关)、东关古渡(双瓮城)和古湾头闸;有古代帝王巡视扬州留下的遗迹:瓜洲古渡锦春园、高旻寺行宫御园和龙衣庵;有体现“富比王侯”的扬州盐商住宅群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以及汪氏小苑等;有唐代扬州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时的启航地文峰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扬州中国淮扬菜博物馆便在其中,在这里向大家展示的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的魅力,大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说扬州》当中对于淮扬菜有着这样的评价,滋润利喉,绝不腻嘴腻舌,淮扬菜的特点是清淡雅致,选料鲜活,制作精细,特别符合扬州人健康养生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座桥叫做柳眼桥,在船行左右两岸,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柳枝的上方悬挂着许多的诗词灯,这是历代文人墨客李咏赞美扬州的诗篇。诗句“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描绘了扬州街道的繁华,而“市桥灯火连霄汉,水郭帆樯近半天”则展现了夜市的辉煌。到了清代更是绿杨城郭是扬州,比枝条垂下柔美如少女长发,婀娜多姿,正好和扬州这座都水城市的美学风格相吻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经说过我梦扬州,便想到了扬州梦我。第一便是随地绿柳,不看烟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说柳树它代表着是惜别之情,那么月亮则代表着思念之情。人们常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历史上扬州就被誉为月亮城,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用诗词歌赋烘托出来的,最出名的当属扬州人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被誉为以孤篇盖全唐,而当年隋炀帝杨广亦有一首同体佳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示了他的才情以及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为什么要下令修南北大运河呢?因为当时我国大江大河大多都是东西走向的,而隋朝时政治军事重心放在了北方,北方所需的物资大多部分都是江淮供应,在现在天地的交通网出现之前,如何把这些粮食源源不断的运输到北方,甚至是偏远的军事重镇,只有通过水道,可见开挖一条南北运河成为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所需。在我们的左手方向可以看到马路的对面有一座高高的十字架的建筑,这是扬州唯一的一座天主教耶稣圣心堂,始建于同治三年,旁边建有达德小学,虽然说这是一座中世纪哥特式的建筑,但是门楼和照壁则具有扬州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水岸运河开挖,公元587年,隋文帝开江淮间运河,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南至扬州市南入江。于是形成了运河中断,但当时我国长江以南已经形成了江南运河,运河的雏形已经形成。到了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以洛阳为中心,以邗沟为基础开挖了一条全长2000多公里,行似人字形的南北大运河,隋炀帝杨广在他人生49年的旅程当中有14年是在扬州度过的,但是在公元618年在扬州被杀去世之后葬在哪里成为了千古之谜,直到2013年,隋炀帝杨广和萧后的合葬墓在扬州的一处建设工地被意外发现,这一考古成果被誉为是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隋炀帝陵已经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隋炀帝功过是非不必评说,正如胡适先生所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而说起成功,在我们成型的左侧吴道台宅地当中的就成功的走出了一门四杰,其中有三位是院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座吴道台宅第是清朝名人的吴引孙(1851~1921)的住宅,字福茨,一字茨甫,江苏仪征人,祖籍安徽歙县,是晚清时期的重要官员和学者。他在光绪年间担任浙江宁绍道台,并兼任浙江海关监督,政绩显著,后升任广东按察使和甘肃新疆布政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仿照当时在浙江任道台时的道台府所建造,有一座藏书楼,名为四海楼,当年藏书居东南藏书之冠,后人个个读书成才,走出了吴征铸(吴白匋)‌:著名剧作家、教育家、文学家,曾任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南京大学教授。‌吴征鉴‌:著名医学寄生虫学家、医学昆虫学家,原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吴征铠‌: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吴征镒‌: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国家最高科学奖获得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坐落着朱自清故居,这也体现出扬州的人才辈出,人才济济,人杰地灵,在这里我们可以循着前人的脚步走一走学习的运,事业的运,成功的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船行右手方向,我们所看到的这座灰色的建筑是一座墓园,叫做普哈丁,相传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十六世裔孙。他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率团队抵达扬州,时年61岁。通过运河来到扬州传教,前后长达10年之久,并且在扬州市内创办了有名的仙鹤寺,该寺为中国四大清真古寺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在传教的途中不幸病逝,当时的人们遵从他的遗愿,将他葬在这古运河边上,至今700多年历史,也是研究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一处重要遗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运河这条古老的水道自古以来便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明白,您看短短几分钟的时长,我们就集中世界三大宗教名胜,佛教的长生寺,弥勒佛,天主教的耶稣,圣心堂,伊斯兰教的普哈丁木,由此便可以得知古运河是传播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时是扬州最为鼎盛的一个时期。在我们船行的左手方向,以前所看到的这个渡口叫东关古渡,在它的上方有一座古牌楼书写着东关古渡4个大字,而在牌楼的下方则是一幅大型的紫铜浇筑的壁画,这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传承人朱炳仁先生所创作的《大运千秋》,讲述的是隋炀帝杨广沿着运河下扬州的故事。过东关古渡后方就是拥有的1200多年历史的东关街了。扬州东关街的修建建议者是唐中叶时的淮南节度使陈少游‌。东关街最初是唐中叶时淮南节度使陈少游修筑罗城时的一部分,后来在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扬州知府吴桂芳为抵抗倭寇建扬州新城,在此街之东建利津城门,俗称东关,这条街就被时人称作东关街或者东关大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关街全长1122米,街内现有50多处重要历史遗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至今日,大运河扬州段依旧是运输大宗物资,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也是南水北调的东线源头,至今还呈现出大运河作为国泰文化遗产的生机勃勃,曾有人感叹到世界上再也找不出哪一座城市如扬州能与世界上最伟大的运河如此相辅相成,造就如此人间昌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亲爱的嘉宾朋友们,我们本次运河之旅到这里就即将缓缓落幕。扬州人有一句话,扬州早茶靠品,扬州小曲靠听,扬州游船靠运,什么意思呢?扬州早茶靠品说的是早茶文化,无论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笔者注:“水包皮”是扬州方言,就是在浴室洗澡。这是老扬州对洗澡的生动描述),还是扬州包子包笼天下,扬州炒饭炒定全球,无不见证着扬州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之三的魅力。扬州小曲靠听说的是曲艺文化,扬州游船好运,为什么说扬州游船好运了?一开始他们就说了,今天我们来到的是世纪运河之都,扬州的古运河就是在走运,您看一路走来,我们走的是好的运,快乐的运,学习的运,成长的运,事业的运,财富的运,成功的运。俗话说得好,百年修得同船渡,我们在此相遇也是运,让我们携手启程,在这千年运河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邂逅更多的人间美好,也祝愿各位在扬州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好运大运,要感谢一路同行,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步整理游学笔记,期待明天的游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