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3.14 云南建水(临安)古城,因与浙江临安重名,改名建水</p> <p class="ql-block">正在举行接兵仪式、古代兵士表演准备。</p> <p class="ql-block">建水米轨小火车临安站</p> <p class="ql-block">乘坐建水小火车,这是一条由法国人设计的滇越铁路的一部分,于1915年动工,历经21年艰苦施工,于1936年全线开通运营。车速20公里/小时,全程四个站点,起始/终点站临安站,途径双龙桥站/十七孔桥、乡会桥站,团山站,铁轨宽度一米,与标准铁路不同,复古车厢,这也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铁路最初采用600毫米寸轨(后改为米轨),以应对地形限制并抵制法国对滇越铁路的控制。1970年,为适应运输需求,轨距改为国际通用的1米米轨。列车车厢融合民国时期中法建筑风格,木质结构与复古装饰成为其特色。</p> <p class="ql-block">铁路自1936年开通后,长期承担货运和客运任务,但因时速低(约20-30公里)、设备老化,2010年全面停运。2015年,为保护历史遗产并发展文旅,建水古城小火车在原铁路基础上改造复开,成为体验慢生活的标志性项目。</p> <p class="ql-block">临安站(起点站):位于建水古城旁,是原个碧石铁路的临安站旧址,现为旅游观光小火车的始发站。</p> <p class="ql-block">复兴后的小火车全程12.82-13公里,设临安、双龙桥、乡会桥、团山四站,时速20-25公里,单程约4小时。沿途串联起双龙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团山古村(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等历史景观,被誉为“百年寸轨黄金线,千年古城第一车”。如今,它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推动乡村振兴的文旅名片。</p> <p class="ql-block">这一铁路的百年变迁,既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也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路经古代水闸</p> <p class="ql-block">双龙桥站:停靠30分钟,可参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七孔桥”——双龙桥。</p> <p class="ql-block">途经双龙桥,又称十七孔桥,为典型的廊桥建筑,是一座17孔石拱桥。中间有楼阁及其台座,台座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承袭了中国桥梁建筑风格,其建筑规模和艺术价值在国内屈指可数,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上双龙桥</p> <p class="ql-block">乡会桥站:法式风格车站,融合中法建筑特点,停靠30分钟。</p> <p class="ql-block">团山站(终点站):停靠2小时,可游览保存完好的团山民居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团山村被称为“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的团山民居古村落。该村落始建于明代,现存15座大型民居、3座寺庙及宗祠等建筑,以青瓦白墙、雕梁画栋的明清风格为主,融合了汉彝文化特色,其木雕、砖雕、彩绘工艺被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村内张家花园、将军第等代表性建筑展现了“百忍家风”等传统伦理观念,而晒秋场旁清乾隆年间的风水树、青石板路等元素则保留了原生态的乡村风貌。</p> <p class="ql-block">花园祠堂天井中,石子铺就的古钱币图案象征“财源广进”,均寓意“财源广进”“四季发财”,体现了对财富的祈愿与守护。</p> <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留下来的标语</p> <p class="ql-block">乘坐建水米轨小火车返回临安站</p> <p class="ql-block">下午2点到达建水县城</p> <p class="ql-block">十二井,位于临安路永宁街口,井眼呈扇形均匀分布,从空中俯瞰如同一把展开的折扇。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末曾重修。井深6米,水深2米,井栏由青石凿成,井圈内壁保留着历代汲水绳索摩擦的深痕,见证着古城数百年生活变迁</p> <p class="ql-block">下午3点三刻离开建水,前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p> <p class="ql-block">参观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展览</p> <p class="ql-block">元阳哈尼梯田构筑于红河南岸河谷山坡上的哈尼梯田,是哈尼人与哀牢山大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典型范例。据汉文献记载,哈尼梯田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开垦和耕作历史。千百年来,以哈尼族为代表的世居民族,巧妙利用哀牢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优势,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将梯田、村寨、灌溉系统融入自然的生态系统中,构建起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并延续使用发展至今。长龙般绕山而行的梯田,埂回堤转,层层叠叠,最高达3000多级。</p> <p class="ql-block">金福庄梯田</p> <p class="ql-block">麻栗寨梯田</p> <p class="ql-block">坝达梯田看落日</p> <p class="ql-block">晚上入住元阳云之梦酒店</p> <p class="ql-block">篝火晚会🔥</p> <p class="ql-block">窗外的月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