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修行都在生活的细节里</p> <p class="ql-block">今天与365落地陪跑的家人一起共修金刚经,虽然内容对于初学者有些生涩,可是却感受到一股无形中强大的能量的加持。</p><p class="ql-block">今天也告诉自己,每次学习之后要把当下的一些感悟及时的记录下来</p><p class="ql-block">第一点:很重要的收获,我们以前说在庙里修行要敲木鱼,</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敲木鱼?</p><p class="ql-block">鱼是昼夜瞪着眼睛的,鱼睡觉就是停在那里不动了,休息一下就算睡觉了。所以庙里敲这个木鱼,是要我们精时,所以修道要效法鱼的精神,昼夜努力不停。</p><p class="ql-block">第二点: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p><p class="ql-block">我们常常总幻想佛陀也好,世间最历害的人,成功人士也好,是不是一定跟我们的生活不一样,比如说佛陀,是不是走路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空而去,其实金刚经记载的佛,同我们一样,照新吃饭,照样化缘,照样光着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p><p class="ql-block">所以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时候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p><p class="ql-block">也就是我们的修行,就是平常中,临在每一个当下,在每一个当下,不管做什么活出自己的百分百,不妄想未来,也不留恋纠结过去。当下的极致就是人生的极致。</p><p class="ql-block">我也告诉自己,这就是我要修行的,也是要带领更多人们一起修行的。</p><p class="ql-block">第三点:“一时”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p><p class="ql-block">《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理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p><p class="ql-block">月亮、太阳,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机样的世界。未来人看到的也是,风月虽是一样,但是情怀有浅深。有些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人看到同样的风景,却悲哀得要想死,都是个人自己唯心所造。</p><p class="ql-block">痛苦的时候,一分一秒,却有一万年那么长,幸福快乐的时候,一万年一百年,也不过一刹那就过去了。“一时”,就是无古今,也无未来。</p><p class="ql-block"> 第四点:“给孤独”长者,遇到佛,对佛产生的信仰,那份坚定的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p><p class="ql-block">“给孤独”长者,要给佛盖一个讲堂,他看种一个最好的场地,但是却属于祇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了一个条件说:“如果长者能把黄金打成的叶子,一片片铺满了八十顷的地,就把这地卖给他。“给孤独”长者,他真的把金叶子一片片去铺那八十顷地。铺了一半的时候,有人报告太子,太子问他为什么这样做?</p><p class="ql-block">长者说:“那真是佛啊!是真的圣人。”</p><p class="ql-block">太子说:“我相信你的话,你不要铺了,我们两个人共同建造吧!所以这个讲堂就是祇陀太子、给孤独长者两人合力所盖,称为“祇树给孤独园”。</p><p class="ql-block">这个部分让我想到我们当下这个时代,当我们明白了人生就只有一条路,就是走上这条觉醒之路,可是在这条路上,当我们遇到试探,遇到挑战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像“给孤独”长者的这个信心与决心,与全然的给出。那一句:那真是佛啊,是真的圣人,他愿意为真理奉献一切,我也告诉我自己,未来的路还有很长,我也要为真理而付出一切。</p><p class="ql-block">第四点,千二百五十人</p><p class="ql-block">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p><p class="ql-block">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佛的常随众,佛的第一批招收的学生,都是最难降伏的学生,佛降服了6位领袖,就有了千二百五十人。这也让我想到,我们做事业,找到对的合作伙伴的重要性,我们降服一个大的团队领袖,降服几个对的人,就会拥有一个大的团队了。</p><p class="ql-block">第五点,比丘</p><p class="ql-block">比丘是出家人,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乞士”。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词,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p><p class="ql-block">不是讨一口饭吃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所以,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称为学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烦恼,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证果的意思。</p><p class="ql-block">第五点,吃饭穿衣,乞士威仪</p><p class="ql-block">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喝一杯水,必须先用一块布滤了以后,才可以喝。为什么呢?“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佛的眼睛,看这一碗水,有八万四千个生命</p><p class="ql-block">还有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每餐饭后都要刷牙,没有牙刷,用杨柳枝。</p><p class="ql-block">这些生活的规律,都属于佛戒律的范围,礼仪都是非常严格的。拿现在的观念来讲,各种的</p><p class="ql-block">卫生常识,他早就有了。佛经上所说一个成佛、得大成就的人在一个佛国里教化众生,是师道的第一位,</p><p class="ql-block">“尔时世尊。食时”。</p><p class="ql-block">佛的戒律是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佛学把我们人类吃饭,叫做段食,分段的在吃饭,一天吃三餐,叫做段食,也叫做抟食。印度人吃饭用手抓,中国人用筷子,外国人用叉子,反正都是用手,所以也叫做抟食。</p><p class="ql-block">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晚上鬼道吃饭。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日中一食;</p><p class="ql-block">后世弟子们,过了中午一点钟就不吃饭了,这个是佛的制度。</p><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个吃饭的问题,世界上各个地区不同,习惯不同。有的民族注重早餐,有些注重午餐或注重晚餐,每个人不同,叫做段食。</p><p class="ql-block">除了吃饭外,还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粮。</p><p class="ql-block">当一个人苦闷到极点,灰心到极点时,如没有精神食粮也会死掉。</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触食,触食就是感受</p><p class="ql-block">譬如我们在房间里,衣服穿得不对,闷得非常难过;或者被埋在土里,感觉气不通了,就是感觉没有气可吃了。</p><p class="ql-block">更有识食,阿赖耶识的功能,支持生命的存在。</p><p class="ql-block">所以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也可说都是人的食粮。</p><p class="ql-block">现在金刚经所讲吃饭的时候,是佛自己所规定的日中一餐。佛虽然是太子出家,但是他以身作则,吃饭时间到了,“着衣”,穿好他的法衣,就是那件袈裟。其实佛的衣服就是那一件袈裟,我们现在出家人所穿的这个衣服,是明朝老百姓</p><p class="ql-block">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家人的颜色朴素而已。</p><p class="ql-block">分别身份就在头发,出家人是光头,在家人有头发,衣服都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佛的衣服是一件袈裟,又称福田衣,袈裟的横条、直条,依照受戒的情形都有规定。条纹像一块田一样,是为众生培福的标记,所以叫做福田衣。</p><p class="ql-block">平常佛也穿便衣,尤其印度人,在天热的时候,膀子统统露出来。我们读《礼记》也可以看到“仲尼闲居”这一句话,仲尼就是孔子,这是对孔子平常不讲学,闲居情形的描述。我们现在看到释迦牟尼佛的闲居,是比较自由一点,可是到了吃饭的时候,着衣,仍要穿好他的袈裟,“持钵”,拿着饭碗。</p><p class="ql-block">衣服穿好了,端了吃饭的钵,“入舍卫大城”,到这个首都。“乞食”,讨饭,土话叫做化缘。</p><p class="ql-block">佛的戒律规定,佛弟子们不但不做饭,连种田也是犯戒的,一锄头下去,泥土里不晓得死多少生命,所以不准种田。夏天则结夏,弟子们集中在一起修行、打坐,不准出来。</p><p class="ql-block">因为印度是热带,夏天虫蚁特别多,随便走路踩死了很多生命,故不准出去。</p><p class="ql-block">在夏天以前先把粮食集中好应用,到秋凉以后才开始化缘。这是当时的制度,时代不同,慢慢也就有所改变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乞士生活威仪</p><p class="ql-block">化缘,规定弟子们不要起分别心,穷人富人一样,挨次去化,不可以专向穷人化缘,或专向富人化缘。</p><p class="ql-block">譬如迦叶尊者,是印度的首富出身,但是他特别同情下层的贫苦社会,所以他都到贫民区去化缘,同时收些弟子也都是穷苦的人。</p><p class="ql-block">另外一个弟子须菩提尊者则相反,喜欢到富贵人家乞食化缘。</p><p class="ql-block">佛曾把他们两人叫来说:你们这个心不平,不管有钱没钱,有地位没地位,化缘的时候,平等而去,此心无分别,而且人家给你多少就是多少,这一家不够,再走一家。</p><p class="ql-block">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p><p class="ql-block">这一段是讲化缘吃午饭的事。我们研究佛经,会发现所谓夜里到白天,昼夜二六时中,佛都在禅定中,在如来大定中。只有中午吃了饭,才打坐休息一下。</p><p class="ql-block">大概从下午一两点到五六点钟说法,等到天快要黑了,大家闭起眼睛又入定去了。</p><p class="ql-block">在舍卫国首都的大城,他挨门挨户地化缘。</p><p class="ql-block">化好了以后,“还至本处”,没有说在路上就吃起来了,不像我们买一根香蕉,一边走就咬了一口,很没有威仪的。</p><p class="ql-block">佛把饭碗端回自己的讲堂,</p><p class="ql-block">“还至本处”,在规定的地方吃饭,“饭食讫”,饭吃完了。“收衣钵”,再把衣服及碗都收起来。</p><p class="ql-block">然后有一个动作,“洗足已”,还打水洗脚。</p><p class="ql-block">佛像普通印度人一样,光脚走路,踩了泥巴还要洗脚,非常平凡,也非常平淡,老老实实的就是一个人。</p><p class="ql-block">“敷座而坐”。洗完了脚把自己打坐的位置铺一铺,抖一抖,弄得整整齐齐,也没有叫学生服侍他,更没有叫个佣人来打扫打扫,都是自己做。</p><p class="ql-block">生活是那么严谨,那么平淡,而且那么有次序。</p><p class="ql-block">由这一段看来,《金刚经》会使人觉得学佛要设法做到佛的样子才好,不像其他经典那样,把佛塑造得高不可攀,只能想象、膜拜。</p><p class="ql-block">看了《金刚经》,佛原来同我们一样的平常,虽是太子出家,但是他过的生活同平民一样。</p><p class="ql-block">当时印度的阶级森严,他却指定一个最低的贫民出身的弟子优波离尊者,执法管纪律,任何人犯了法都一样处理。</p><p class="ql-block">所以在现实的生活里,在最平凡中,建立了一个非凡的、神圣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p><p class="ql-block">这一段,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人生无大事,把自己当下的每一个事,有仪式感的去做,我们现代人,常常会觉得总有事情比当下做的事情更重要,总觉得我们的幸福是在未来,是在我们功成名就之后,所以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当下,一切都是急匆匆,我们少了那份觉察,那份觉知,那份跟当下的连结,其实错过了当下的美好,就是错过了一生的美好。</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明白,修行就是在每一个当下,修行就是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修行就是能够感受当下的一呼一吸,做好了当下,就一定会拥有幸福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也决定,不再怀念过去种种,不再妄想未来种种,只用心在这个当下,用心觉知当下的一切,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其中都蕴含着美妙的一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