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光宗绍熙通宝篆书铁钱:两淮铸币艺术的绝响

jennycoin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历史背景与铸造制度</p><p class="ql-block">南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年),因铜资源匮乏以及阻断铜钱外流的需要,朝廷在与金国邻接的京西、两淮、川陕等边境地区大力推行铁钱铸造,形成了以蕲春监(湖北蕲春)、同安监(安徽安庆)等为核心的两淮铁钱铸造体系。其中绍熙通宝篆书铁钱是南宋篆书钱币的最后遗存,其背文“同三”“春三”“定三”分别代表铸造钱监与年份(绍熙三年,即1192年),展现了南宋纪年、纪监的规范化货币制度。光宗朝后,篆书钱文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楷书成为元、明、清三朝铸币主流,这使得绍熙通宝篆书铁钱成为宋代书法艺术与铸币工艺演变的关键见证。</p><p class="ql-block">二、形制特征与钱监差异</p><p class="ql-block">1. 篆书钱文的艺术性</p><p class="ql-block">绍熙通宝篆书铁钱以直读布局(上下右左)呈现,笔画修长匀称,结体隽秀端庄,如上海博物馆藏背“定三”铜质铁母(直径29.8毫米,重8.35克),其文字线条流畅,铸造精度远超普通铁钱,反映出南宋两淮钱监的成熟工艺。篆书体在南宋的终结,更赋予其独特的艺术稀缺性。</p><p class="ql-block">2. 钱监特征与存世对比</p><p class="ql-block">定城监(背“定三”):因钱监存续时间短(仅孝宗末年至光宗时期),铸造量稀少。</p><p class="ql-block">蕲春监(背“春三”):作为南宋铁钱铸造重镇,其铁钱存世量较大。</p><p class="ql-block">同安监(背“同三”):两淮地区核心钱监,铸造规模适中。</p><p class="ql-block">三、历史意义与收藏启示</p><p class="ql-block">绍熙通宝篆书铁钱作为南宋区域货币经济的缩影(如两淮与四川铁钱流通区划),对于当代收藏者而言,其核心价值在于:</p><p class="ql-block">1. 断代标尺:背文纪年“三”明确指向绍熙三年(1192年),为南宋中期钱币断代提供精准依据;</p><p class="ql-block">2. 地域标识:钱监简称揭示南宋铸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如“定”对应潢水流域的矿业资源;</p><p class="ql-block">3. 艺术孤品:篆书体的末代绝唱,承载着宋代理学影响下的书法审美变迁。</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南宋绍熙通宝篆书铁钱,以其独特的纪监体系、终结性的书体特征与两淮铸币工业的巅峰工艺,成为中国货币史上不可复制的文化符号。透过这些锈迹斑驳的铁钱,我们得以窥见八百年前淮河流域炉火熊熊的铸造场景,更触摸到一个王朝在资源困境与艺术追求之间的微妙平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