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曾经于1971年至1985年间去三亚工作10次 ,累积在三亚工作四年多。搞水稻杂交稻和常规水稻育种15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时的天涯海角是淳朴的海湾 ,有南天一柱,天涯,海角 ,海边长着高高的马尾松,灌木 ,游人很少,我曾经摘了一把相思豆,现在还保存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9月 ,辽宁省的十几家大学、科研单位及农业实验站首次派大批人员奔赴海南岛三亚(当年叫崖县),从事水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育种及繁殖工作。工作目的是利用海南三亚的气候条件,把农作物在北方一年一熟 ,变成一年两熟,加倍育种进程,尽快培育出优良的农作物新品种,让中国人民的饭碗里有饭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在海南崖县荔枝沟7021部队农场参加育种工作的单位有:1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2 辽宁省稻作研究所,3 辽宁省盘锦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4 辽宁省丹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5 辽宁省锦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6 辽宁省风沙地改良科学研究所,7 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8 辽宁省营口市农业科学研究所,9 辽宁省营口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0 辽宁省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1 辽宁省棉麻研究所,12 沈阳农学院,13朝阳农学院(沈阳农学院的分院),14盘锦地区荣兴农场农业实验站,等单位。后续还有:盘锦地区盘山县农业实验站,台安县农业实验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辽宁育种队的负责人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的王景山副院长 和于 军代表。全队200来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艰苦奋斗,多育品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部队农场官兵的关心指导下,育种队自己盖大草房,就地打井,种菜。吃集体大食堂,各单位种菜上交食堂。自己上山砍柴烧饭,凭全国粮票买米、买面 ,每10斤粮带一两豆油或花生油。晚上点煤油灯。蚊子很多,黑色带白色花纹的蚊子,有大黑蚂蚁常在树上,有小黑蚂蚁到红糖罐里偷糖吃 ,水稻田里有水蛇 ,高粱、玉米地里经常遇到无毒的小蛇,上山砍柴偶尔可见毒蛇竹叶青 ,雨后夜里可见银环蛇 ,白天偶尔看见眼镜蛇。经常看见壁虎在屋顶或蚊帐上爬来爬去,壁虎吃蚊子。还经常看见四脚蛇、马鬃蛇。抱坡岭地区是疟疾的高发期地区,育种队员每7天口服4片乙胺嘧啶片预防疟疾。丹东所的陈忠义、金振东,抚顺所的金日合都得过疟疾 ,送到海南守备区医院住院一周才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帮助部队农场修建混凝土晾晒场,晒白萝卜,用于淹咸萝卜。闲时也是篮球场、电影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经常晚上去师部农场、团部农场、兵团农场看电影 ,看篮球比赛。听部队首长做形势报告。在水稻田分蘖拔节期,晚上萤火虫漫天飞舞,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晚上看电影归来,百名育种队员的手电筒晃来晃去 ,好像一条龙在摇头摆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育种队员每天繁忙的工作,艰苦而愉快的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我原单位恢复了1959年成立科研所时的所名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隶属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南育南繁一直没有间断,在三亚的吉阳区有自己的科研基地,科研事业方兴未艾。</span></p>